看京剧《打龙袍》里有这么一段情节,包拯巧设花灯计,于是灯官“报花灯”数板:“不好了、不妙了、天雷打死了张继保”,暗喻仁宗皇帝为不孝之人,用来感动仁宗皇帝与生母李后相认。还有就是在戊戌之后、庚子之前,据记载慈禧在宫中先后传旨命上演《天雷报》不少于三场,还专门让在这出戏里加上风伯雨师,充分展现霹雷闪电、风狂雨暴的效果,目的是让不孝之人看后产生恐惧之感,可以推想她是在借古讽今教育光绪皇帝。那么,“天雷劈死张继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就从京剧《清风亭》说起。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什么意思(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1)

《清风亭》又名《天雷报》,说的是秀才薛荣赴京赶考,家中其妻严氏虐待身怀六甲的其妾周桂英,将周桂英于元宵夜在磨房所产之子命仆人抛至荒郊,周桂英无奈之下,将血书与金钗藏于婴儿襁褓之中以作为日后相认标记。婴孩被以磨豆腐打草鞋为生的张元秀拾去,取名张继保,并与老伴一起抚养其成人。十三岁那年,张继保因同学讥讽而回家讨询实情,被张元秀怒责之,张继保遂逃往清风亭,恰遇上京寻夫的周桂英,周桂英为其调解劝说,后见血书,母子相认携去。张元秀夫妻失子后便老病缠身,沦为乞丐。后张继保中状元,张元秀夫妻前去相认,不料张继保反目为仇,屏斥不认,二老哀告跪求不得,双双碰死清风亭。随即张继保也被雷殛毙。如此看来,这出戏叫《天雷报》更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剧情内容。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什么意思(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2)

这个故事极具教育意义,张继保希望能够认祖归宗的确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绝不应该忘恩负义。毕竟尊孝道、讲因果的风气更加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符合人们惩治恶人的强烈愿望,更容易为政府和民间所喜爱,所以张继保的故事明清两朝不断被改编搬上戏曲舞台,突出、加重对张继保的谴责,包括慈禧的良苦用心也都不难理解了。

全剧的高潮在《赶子》《盼子》《认子》几折。《赶子》中周桂英与张继保相配合的戏尽管不少,但是,老生张元秀的独角表演可以说是最扣人心弦的。有唱有念有做工,“摔僵尸”、“抖髯”,这些衰派老生的身上活经典传神,活灵活现。特别是张元秀与张继保即将分别时的一大段感情充沛的念白:“......好叫那些无儿无女的人也好抚养人家的儿子啊!”更是声振堂宇,令人动容。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什么意思(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3)

《盼子》《认子》是老生与老旦的做工对儿戏。《盼子》说的是张继保走后数年,张元秀夫妇贫病饥寒,因思念孩儿互相埋怨,唱腔悲悲切切,感人心怀。“思前事把我的牙儿咬坏,好好的姣儿你不爱。眼前却被你赶出在外,怎不叫人痛伤怀!”;“虽不是我十月怀胎,也亏我恩养他一十三载,眼前若有我的姣儿在,万事全休无有话来。”;“这才是年纪迈,血气衰,前世造下儿女债。你苦苦与我就来撒赖,活活逼我丧阳台!”;“到如今路在我的儿不在,水流长江不回来。”。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什么意思(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4)

《认子》说的是张元秀夫妇在清风亭相认张继保,喜怒哀乐齐聚其中,引导着观众心情也是跌宕起伏,颇具感染力量。看到最后,无人不对张元秀夫妇的遭遇动容哀叹,无人不对张继保的无情切齿咬牙,境界再高一点的话,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情绪会自然融为一体,把玩回味。“......那旁来的敢是太夫人?......不敢,不敢!那旁来的敢是太老爷吗?......岂敢,岂敢!太夫人请。太老爷请!不,不,不!还是太夫人请!不,不,不!还是太老爷请!儿子总是你拣回来的。总是你恩养大的。俱是一样。俱是一样?你我夫妻挽手而行啊!哈哈哈----!”;“这就不对了。你姓张,我姓薛,怎么是你的儿子?”;“泪汪汪站在亭子上,继保我儿听端详。怎不学丁郎刻木把双亲奉养,怎不学卧冰小王祥。我的儿下位来将父相认,这奴才一旦忘却天良。”;“依我之见,你我二老到亭子里面百般的哀告与他,倘若将我二老认下,也未可知。再若不认呢?再若不认哪!你我就屈他一膝!怎么还要屈、屈、屈他一膝?跪跪何妨啊?唉!这也是我无有儿子的下场头啊!”。

其始不立,其卒不成什么意思(其始无不切齿既而无不大快)(5)

《清风亭》是一出教化戏,正所谓“说书唱戏教人方”,篇幅不长通俗易懂;但《清风亭》又是一出地地道道的悲剧,且不说“才离娘胎又离娘怀”的张继保本身就是妻妾争宠的牺牲品。应该承认张继保的忘恩负义与张元秀夫妇的贫病交困是悲剧形成的根源,不过,要是从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张元秀作为养父对张继保的教育方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在《赶子》一折中,张元秀对张继保非打即骂,这种“棍棒底下出来的养子”是否能够成为他所期望的“孝子”,真的很难考量,也很值得认真反思。

《清风亭》这出戏演出最多、影响最大的版本当属“南麒北马”,他们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麒派周信芳善于通过外部动作来表达人物内心感情和思想变化,情感足真不惜力。酣畅朴直、苍劲浑厚,顿挫有序,赏心悦目。马派马连良念白韵味悠长,悦耳动听,做派潇洒飘逸,帅气十足。他们都在舞台上创造了一系列标志性的戏曲人物,为京剧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出戏还有两个地方既有意思也很特别。一是张元秀老伴的名字十分有意思,剧本记作周氏,舞台上更多叫她贺氏。既可以老旦应工,也可以丑角反串。周信芳、马连良都是用的丑角反串,刘斌昆与马富禄,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二是张元秀夫妇之间的称呼显得很特别,张元秀称老伴贺氏为“妈妈”,贺氏则称张元秀为“老老”。咱们以前听过相声《戏迷》吧,当中那对戏迷老夫妻之间的称呼就是来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