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

《鬼吹灯》之九层妖塔,都兰“热水一号大墓”,为何只挖到第二层就停止发掘了?大墓主人到底是谁?为何会在莽莽荒原建造如此复杂的墓楼?他们从何而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后,最终葬身此地?西北军阀马步芳挖了三天三夜,盗走了哪些宝贝?充满神奇与诡异的热水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即将为您揭晓。

发现:血渭一号大墓

1982年,深藏于莽莽昆仑的数千座形制奇特的古墓,被考古工作者意外发现。世界沸腾了!这片以发现地都兰热水乡命名的“热水古墓群”,建造形式独特怪异,在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出现。而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价值之高,品种之全,图案之精美,时间跨度之长,都在中国历次的考古发现中居于榜首。甚至有些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这次发现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

昆仑山

在这片神秘的墓葬群中,血渭一号大墓是最为壮观的一座,也被考古学家们认为是最惊人的发现,简直是一个奇迹。随着考古工作者们对这座大墓发掘的不断深入,一个曾经盛极一时,却又离奇消失的古老民族,正一步步从一千多年前向我们缓缓走来。它又将会带给今天的人们怎样的惊喜呢?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

东方金字塔

东方金字塔

热水古墓群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境内。考古工作者在对这里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在方圆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存在着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历史的古墓葬。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4)

柴达木盆地

这是从都兰上空4.5公里处航拍的照片。从这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出,仅热水沟内不到一公里长的道路两侧,就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古墓葬400余座,位于正中间最大的那一座,就是震惊世界的血渭一号大墓。庞大的古墓群,不仅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深藏地下的宝藏更吸引了盗墓贼对这里疯狂的盗掘。在都兰境内,既使一个普通的土包,也有被挖掘过的痕迹。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5)

航拍的照片

为了避免珍贵文物的流失,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决定,对以血渭一号大墓为中心的都兰古墓群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血渭一号大墓坐北朝南,在历经千年的风雨浸蚀之后,大墓仍高出地面三十多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从正面看,就像一个“金”字,故而又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独特的墓葬形式,主人身份成谜,是土蕃?还是藏王?

血渭一号大墓是一种双覆斗式的墓葬,就是一种封土上面还有一层封土,中间用柏木穿插,外围是石头墓墙,从而形成一间间大大小小的墓室,而且层层叠叠如同盖楼,如此反复,异常奇特。从墓葬形式来看,应该是受到汉代王室墓葬“黄肠题凑”的影响。根据墓葬裸露出来的夯土层推断,这不是普通墓葬应该具有的特征,有天子之制,因此判定这是一王墓。在大墓的周围还有几十座小墓,应该是少数民族显贵的墓葬。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6)

双覆斗式的墓葬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7)

黄肠题凑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8)

据估算,修建这样的大墓需一万人耗时一年以上才能完成。如此规模庞大的墓葬,墓主人到底是谁呢?

从墓葬的规模来看,血渭一号大墓的主人身份一定非同寻常。出于慎重考虑,考古队员决定,先对一号大墓周边的一些小型墓葬进行试探性挖掘。当考古队员清理出墓室结构时,立刻兴奋了起来,这是一种在中国考古发掘中从未出现过的墓葬构筑形式。中原的汉墓以砖结构为主,或挖山为陵,但这个墓是石头修筑的。这究竟是谁的墓葬呢?会不会是一种新的民族特有的丧葬风俗呢?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9)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0)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1)

虽然,这些小墓大部分被盗,但是留在墓室内的文物残片,同样令考古队员们感到吃惊。

每一座墓葬里都有大量唐代的丝织品,可见规格非常高。而且墓室内部的木构件上还有古藏文,这更加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从出土的丝织品看,时间跨度大概是在公元六世纪中期,到八世纪前期,当时的青海正处在土蕃(bo)王朝统治的兴盛时期,再结合墓葬中出现的古藏文,考古队员们大胆推测,这片神秘墓群的主人,有可能是土蕃王朝的贵族,甚至是藏王。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2)

丝织品-1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3)

丝织品-2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4)

丝织品-3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5)

丝织品-衣服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吐蕃(公元618年—842年,意为“大蕃”)是古代藏在青藏高原的古代藏族政权名。吐蕃一词,始见于唐代汉文史籍。吐蕃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在公元840年左右分裂,直到元朝吐蕃地区才成为中央辖地。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拉萨)。

但是,土蕃的政治中心远在西藏,藏王又怎么会千里迢迢远葬青海呢?这可不是出嫁。而且,都兰血渭一号大墓的规模,比在西藏发现的,包括松赞干布在内的藏王墓还要雄伟壮观。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马步芳盗墓

为了尽快揭开大墓主人的神秘面纱,青海考古研究所决定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正式的发掘。然而,当考古队员们打开大墓的封土时,一个让他们担心已久的情况还是出现了。

在这个建筑里面,考古队员发现了盗洞。据当地人说,大约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以马步芳为首的海西统治者,组织军队,对古墓进行了大肆的盗掘。马步芳的队伍在这里疯狂地挖掘了三天三夜,盗走的金银器不计其数。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6)

金器

一位当地亲历的老人描述了当时墓中的情形。他说,“进去首先是一道墓门,这门很像故宫的大门,上面有横竖排列整齐的白铜门钉。门楣上,一边是龙,一边是凤凰,都是鎏金的。进去以后,有一根楠木权杖,权杖上头包裹着一层黄金,足有一尺多长。”

从老人的描述中,可见血渭一号大墓的主人,不但身份地位显赫,而且有着惊人的财富。据当地藏民讲,马步芳的队伍在这里盗掘了几天以后,因为队伍要被调走打仗,才不得不撤离。

当地牧民传说这里是一个妖魔洞,才将它再次掩埋。如果如藏民所讲,马步芳是匆忙间撤离的,那么墓室之中应该还会留下一些他们来不及带走的东西。抱着这样的希望,考古队员继续对血渭一号大墓进行发掘。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7)

坍塌的柏木层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8)

陪葬坑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19)

九层妖楼-2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0)

马步芳

马步芳(1903-1975),字子香,经名胡赛尼, 回族,甘肃临夏人,为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军阀马家军重要人物。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以阴险狡诈、凶狠残忍、荒淫好色著称。

九层妖楼:庞大的殉葬坑

当考古队员打开大墓的封土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出现了。

在封土下,深五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动物陪葬坑,埋葬着一百七十多头牛羊,还有两三个马和鹿的头骨。

大量牛羊骨骼的出现,似乎可以验证,这的确是一个少数游牧民族的墓葬。当大墓的封土层被清理之后,墓葬的围墙显露了出来,它与周边小墓的形制基本相同,只是建造得更为考究。在一米多高的石墙加一层圆木,然后上面建了一米多高的石墙,再加一层圆木,像阁楼一样。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1)

陪葬坑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2)

火烧过的痕迹

当地藏民说,这样的结构在大墓中共有九层,因此这座大墓又被当地人称为“九层妖楼”。

在围墙的清理工作进行的同时,第二层陪葬墓也被发现了。考古人员在这一层墓葬中,发现了大面积被火烧过的痕迹。这应该就是马步芳盗掘并焚烧后留下的,估计是天冷,取暖用的。于是,考古队员对这一层开始了更加仔细的发掘,果然有了重大发现。

珍贵文物出土

这座大墓虽然被马步芳盗过了,但还是发现了很多东西,而且非常珍贵,主要就是丝绸。当然马步芳肯定是不喜欢这些东西的,他只要金银。

考古队员在都兰古墓群中,发现的丝绸有350多件,130余种。在这些丝绸残片中,有112种为中原汉地制造,18种为中亚、西亚所制造。其中一块波斯人使用的钵罗婆文字锦,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块八世纪波斯文字锦。都兰古墓群出土的大量珍贵丝织品,不仅引起了中国考古界的关注,更让西方世界感到震惊。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3)

八世纪波斯文字锦

那么,这些丝绸到底珍贵在哪里呢?

常识告诉我们,批量生产的东西比限量定制要便宜很多。而这些丝织之所以珍贵,一是织造难度大,工艺异常复杂,二是数量少,物以稀为贵。

与大量丝织品同时出现的,还有波斯金币、银币,以及粟特金银器等。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多流失海外。我们现在只能从照片上,感受它们的精美了。

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 ,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粟特人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由于粟特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人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4)

波斯金币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5)

粟特金器-1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6)

粟特金器-2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7)

粟特金器-3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8)

粟特银器-1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29)

粟特银器-2

是谁控制着青海的丝绸之路

都兰古墓群中出土的丝绸与金银器等,明确指出了它们来自于两个方向,东方和西方。这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那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商道——丝绸之路。于是,考古队员大胆地推测,除了那条被人们所熟知的,途径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外,应该同时存在着另外一条丝绸之路——青海路,而都兰正是这条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

据文献记载,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的确有这条商道的存在。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六世纪以后到七、八世纪,土番占领时期,这条“青海路”就衰落了,隔绝不通。通过这一次血渭一号大墓的发掘,这一观点,被彻底推翻了。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0)

丝绸之路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1)

红地联珠纹太阳神幡

在血渭一号大墓中,有这样一块丝绸残片:红地联珠纹太阳神幡,是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这件联珠纹团窠(ke)的图案里,有西方的六列神马拉着太阳神,两边有波斯人,上面还有东方文化的信息,在太阳神上面有两个戴着典型唐代官帽的人。

通过这块丝绸残片,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中西方的商人不仅在这里进行物质经济上的交流,文化上也达到了很高程度的融合。途径都兰的这条丝绸之路,它的繁荣程度甚至不亚于河西走廊上的丝绸之路。那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控制着这条财富之路呢?

大墓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风水说

当考古队员们逐渐清理出第二层陪葬墓的墓室结构时,他们惊呆了,因为之前的推测几乎被完全否定。

这个陪葬墓的结构,有前室、中室、后室,有东西耳室,这跟中原汉晋以来墓室风格是一样的(如,明代郢靖王墓的地宫结构)。那么,大墓的主人一定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血渭一号大墓背后的两条山脉从东西绵延而来。大墓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它的正前方是都兰的母亲河——察汗乌苏河,这就形成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明堂,朝山,有流水的格局,属于万年吉壤,大墓的选址完全符合中原的文化。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2)

明代郢靖王墓的地宫结构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3)

依山傍水的九层妖塔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4)

察汗乌苏河

大墓主人的身份认定一波三折,难道是赞普吗

种种迹象显示,血渭一号大墓的主人,即便不是中原王朝的显贵,也必定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于是,考古队员们对之前土蕃藏王墓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然而,墓主人似乎跟考古队员们开起了玩笑。正当大家要推翻之前的观点时,大墓中再次传递出土蕃王朝的信息。

墓葬前面的地面,当下雨以后,人工发掘过的地方就比较松软,吃水多,蒸发慢。当你站在墓的高处往下看的时候,似乎有一条一条的水印,这就提醒人们,会不会有陪葬的遗迹。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5)

陪葬的遗迹

发掘结果正如所料,五条沟里埋葬了87匹活马,姿态各不相同。当时肯定是把马往里一推,用石头砸或压,再填上土。连藏王也没有如此高的陪葬规格。据文献记载:赞普死,杀马百匹以行粮。大墓主人起码也是一个赞普。

随后,在五条殉马坑的两侧,又相继发现了十几个环形的殉葬坑。通过对环形殉葬坑里的动物骨骼进行分析,血渭一号大墓不会是吐蕃的墓葬。因为里面有祭祀用的殉狗,还有牛头,牛蹄之类的动物肢体。而狗是叶蕃人的图腾,他们不吃狗肉,更不会用狗来殉葬。

殉狗的出现

一座大墓中不时出现叶蕃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使的墓主人的身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考古工作似乎陷入了僵局。

这时,有考古队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细节,都兰境内所有古墓的墓门几乎无一例外地指向东北方向,包括一号大墓在内。这一细节提醒考古队员,难道深藏于地下的这个民族对东北方向有着某种特殊的情结吗?历史上的东北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6)

五胡乱华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7)

鲜卑

在历史上,提到东北,两晋时期曾经居住在中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游牧民族。至西晋末年,五胡先后在中国北部建立起大大小小十几个割据的政权,在频繁侵扰中原的同时,五胡内部的政权也分割交替,战争此起彼伏,直到鲜卑拓跋氏完成对中国北部所有游牧民族的征服,建立了大鲜卑帝国,北魏帝国时,才结束了五胡之乱。然而,在强极一时的北魏王朝分崩离析之后,鲜卑部落似乎就此消失了。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8)

五胡乱华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39)

五胡乱华-2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40)

吐谷浑可汗

在《晋书.四夷传》内《吐谷浑传》中有记载:鲜卑部落慕容氏的一支,在首领吐谷浑的带领下,举族西迁到白兰山。考古专家认为,白兰山指的就是青海省都兰县附近。

吐谷浑(313―663),是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本为辽东鲜卑部落慕容部一支,藏族人民称之为阿柴。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的一个古代王国。

唐贞观年间,被大唐击败而成为大唐属国。

唐龙朔年间(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使用3年),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一部分人民归附于大唐,安置凉州(今甘肃境内),一部分仍世袭吐谷浑国号,直至贞元(785~804)时为止。

史书记载:公元四世纪初,来到青海的吐谷浑部落逐步征服当地羌、氐各部,势力不断壮大。

公元329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承袭为首领,并开始以其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作为本部族的名称和国号。到建国两百年后,夸吕继承王位时,吐谷浑进入了空前强盛时期,其疆域东到今天甘肃的南部,四川西北,南至青海南部,西到新疆若羌、且末、北至祁连山。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41)

公元391年中华各方势力图

考古工作者在都兰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多处古城和佛塔遗址,而这些城墙遗址正是吐谷浑人统治时期所建立的都城。

考古专家认为,历史上关于吐谷浑人的记载与都兰古墓的朝向刚好吻合。难道是他们思念故土的原因吗?所以,祭祖的时候而要面朝东北方。

如果说,都兰古墓的主人就是在青海建立政权,却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吐谷浑人,那么大漠中不断传递出叶蕃文化的信息又如何解释呢?

夸吕在位期间,对外四处征战,皇室内部又矛盾迭起,国力日渐衰退。吐蕃大军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趁虚而入,给以致命一击,这个在青海立国300余年之久的吐谷浑王国顷刻间土崩瓦解了。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42)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43)

吐谷浑被攻灭后,一部分人随诺羯钵投奔唐朝的凉州(甘肃),但仍有一部分人留居故地,成为吐蕃的属国,以邦国的形式又存在了两百多年。

将考古发掘与史料记载相结合后,考古专家认为,都兰境内发现的古墓群,正是叶蕃统治之下的吐谷浑邦国的墓葬。血渭一号大墓的主人,应该就是吐蕃统治之下的吐谷浑王。

吐蕃灭亡之后,吐谷浑的名字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吐谷浑人的去向也没有了文字记载。直到千百年后,随着考古队员们对都兰古墓群发掘的不断深入,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神秘民族才再次浮现,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据当地牧民传说,血渭一号大墓共有九层。但是目前考古队只对这座大墓的最上面两层陪葬墓进行了发掘。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44)

九层妖塔

热水血渭一号大墓为什么只发掘了两层?

九层妖塔,诡谲异常,众说纷纭。相传,吐谷浑与吐蕃开战后,被吐蕃打败,吐蕃人冲进了吐谷浑城中展开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自此“吐谷浑”这个名字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吐蕃人担心含恨而死的冤魂报复,遂根据国师的建议,再结合吐谷浑民族丧葬习俗,建造了一座九层墓葬,把所有吐谷浑人的尸体逐层掩埋,以此镇压亡灵,震慑妖孽,从而就行成了现在的“九层妖塔塔”。

另一种说法更邪乎,当时考古发掘清理墓葬的时候,很多丝绸用手一碰马上就氧化了,手一离开立马又恢复原形,非常诡异。当然,这种说法不可信。

血渭一号大墓真实原型(血渭一号大墓发掘记)(45)

那么,之所以现在只发掘两层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热水一号大墓规模太过庞大,内部结构相当复杂,层层叠叠,而且每一层都穿插着柏木,经历千年岁月的浸蚀,这些柏木已不堪重负,一但考古队员集体上去突然发生坍塌,那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出于安全考虑,才暂停发掘。我相信,等技术或发掘方案成熟以后,肯会会再次启动发掘工作。

九层妖塔,血渭一号,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在其灭亡千年以后,依然要向世人传递它昔日的辉煌,然而这辉煌却难掩万般悲壮。大墓之下究竟还有几层?吐谷浑王的棺椁是否还深藏地下?伴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更多的谜团将被一一破解。

【“九层妖塔”不是2018血渭一号墓,而是本文所说的都兰“热水一号大墓”,它距离2018血渭一号墓还有400多米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