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live aid,温布利球场,熟悉的《somebody to love》,转动的劳斯劳斯轮胎,飞驰的小金人,在后台工作人员中灵活走位穿梭的弗莱迪登场。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

怀揣着激动的心情,万众期待的电影即将开始。后来人们才知道,眼前这一幕是整部电影最美好的一段。

对于歌迷来说,在电影里穿插皇后的歌,或许比电影本身还要刺激。不过这些经典歌曲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放上来的,它们很真实地反映了剧情走向,以及主角或配角的心理。

歌曲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一大卖点,至于有多少经典歌曲,相信很多人都能够如数家珍地数出来。电影中出现的第一首歌是《somebody to love》,第二首便是queen前身smile乐队的《doing all right》,还有电影里弗莱迪的首秀《keep yourself alive》。

仅仅几分钟的平铺直叙,也能让人有深深的代入感。

《killer queen》

妖娆的《killer queen》,以华丽的摇滚风格震撼了所有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2)

也正如《Killer queen》里面的张扬与诡谲并存、猛烈与轻柔并重一样,它暗示着野心勃勃的queen开始大杀四方,声名渐起。

《Bohemian Rhapsody》

作为与电影同名的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旋律一共出现了四次,每一次都恰到好处。

第一次听到《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前奏,是弗莱迪躺在床上时“反手弹琴”的偶尔为之,或许还没有完整的想法。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3)

直到他与制作人讨论专辑事宜,才有了一定的构思。莎士比亚的才智与华丽、希腊式悲剧、歌剧式的味道、摇滚的规格,正好点了电影的题,戏剧的传奇性、摇滚的激烈性也正好构成了弗莱迪墨丘利的一生。

第二次则是在洛克菲尔德农场里的创作时,弗莱迪独自弹奏《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前奏。眼前的保罗与远方的玛丽,让弗莱迪内心十分迷茫。或许他自己心里有数,可就是不肯承认。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4)

第三次是在电台放主打歌的时候,《波西米亚狂想曲》创作完成,弗莱迪仍旧用自己的成就掩饰着自己的转变,而玛丽看着弗莱迪的样子,已经若有所思。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5)

第四次,已经是在电影的结尾。《live aid》现场,那经典的20分钟。坦坦荡荡,一气呵成,让人鸡皮疙瘩顿起,跟着放声歌唱。

四次《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旋律,犹如戏剧一般贯穿了整部电影。通过这四次《波西米亚狂想曲》,弗莱迪终于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love of my life》

弗莱迪口口声声说《love of my life》是自己写给一生挚爱玛丽奥斯丁的歌,可在电影中,这更像是玛丽对弗莱迪的质问。作为queen歌曲中为数不多的抒情歌曲,《love of my life》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我的挚爱,你伤害了我,你让我心碎,因为你离开了我。

玛丽至始至终没离开过弗莱迪,也没有伤害过他,只是弗莱迪把她越推越远,一次次用谎言与伪装伤害玛丽。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清新的《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在群魔乱舞的狂欢派对之下,显得格格不入,有些飘了的弗莱迪与乐队其他三人越走越远,因为寂寞而沉溺于声色犬马当中的他,其实是个脆弱的人。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6)

他想知道爱是什么,但盲目的追求与探索,让他迷失了自己,也放纵了自己。

其实那些狂欢都只是假象,等到人群走光,留下来陪他的没有一个。酒精、华服、灯光、钢琴与弗莱迪困惑的表情构成一幅“和谐”画面,让人觉得,弗莱迪有些可怜。

一方面是玛丽和乐队三个好友,另一方面是他自认为的真实自己,他纠结再三,选择了后者。不过那“真实的自己”,其实只是伪装着的堕落罢了。

所以他才会觉得这么孤独,才那么渴望被爱。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因为缺爱而变得偏执、疯狂的人。

《we will rock you》

终于到了最为人知的《we will rock you》,和往常一样,弗莱迪又让队友们等的好久。他们依旧愿意给弗莱迪机会,只是弗莱迪本人没发现而已。轻描淡写的“sorry I'm late”,还是迪肯帮他补上一句“again”。可见,当时他已经与关心他的人有了深深的隔阂。

那些关心他的人被他拒之门外,别有用心的人伪装成知心好友,不断地榨取他的价值。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迪肯在乐队发生争执时弹了《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的riff,低沉的贝斯声,富有进攻性的歌词,还有歇斯底里的高音,配上弗莱迪在同志酒吧流连时的镜头,也暗示着他用凶狠,与放纵,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伪装。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7)

《i want to break free》

后来在《i want to break free》中,身着女装的弗莱迪大声唱着“i dont want to live alone”,想要“冲破枷锁”,在他心里,玛丽拒绝了他的爱,而乐队的另外三人也各有家庭,根本没人了解自己。

《Under pressure》

《Under pressure》,queen和大卫鲍伊合唱的经典歌曲,所谓“压力”,在弗莱迪身上,或许称为偏见和执念更合适。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8)

其实他也知道,和他在一起的是一群什么样子的人,但他觉得已经没有人了解自己,没有人爱自己,所以他将这些狐朋狗友的陪伴,当成爱的另一种形式,并深深地迷恋着,无法自拔。直到玛丽千里迢迢来到他的住所,点醒了他。

《who wants to lives forever》

得知自己身患艾滋,才知道自己虚度了这么多时光。人都想要长生不老,但没人做得到。

或许对于弗莱迪来说,活多久没这么重要,的是浪子回头的弗莱迪,还剩有一丝时间,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

最后《somebody to love》、《don't stop me now》与《show must go on》三首歌连在一起,一首表达了弗莱迪内心对爱的渴望,另一首表达了对舞台的追求,第三首则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三首歌,为他传奇的一生拉下帷幕。

歌曲的故事其实就是人与人的故事。电影中人物的关系与矛盾,也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让人深思的地方。

与父亲和家庭

电影一开始,就展示了弗莱迪与父亲的矛盾。首先是名字之间,父亲口中的法鲁克,就是弗莱迪。或许是因为人种的原因,弗莱迪打小就有些谨慎自卑,随之而来的是种倔强。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9)

父亲斥责他没有“good thoughts good words good deeds”,也就是没有对的言行举止,思想觉悟不高。但在电影里也只是匆匆一瞥,并未在意。

随后自己的家人、朋友与玛丽的家人聚会时,妈妈无意中搬出弗莱迪的“过去”,让弗莱迪内心的矛盾加剧,脆弱敏感的他更加急于摆脱过去,又不想让家里人太过伤心,改名,或许是他能够想到的最好方法。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0)

于是他正式改名成弗莱迪墨丘利,并唱了一首生日歌为自己庆生,然后又随口唱到“我生于伦敦(其实弗莱迪出生于桑给巴尔)……”最后对所有人说“别回首,只前瞻”。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1)

或许对他来说,父亲与家庭代表着自己的过去,而他正试图掩盖自己的过去,以求脱胎换骨。

后来父亲的角色慢慢淡出,弗莱迪梦寐以求的“新身份”终于坐实。直到在最后弗莱迪带好友吉姆回到家向家人坦白并了结心愿,他才发现他并不是在逃避过去,而是不敢正视自己,又连带着将家人与朋友推开。

其实每个男孩,在心中都会有一个憧憬着的父亲的形象,然后变成父亲的样子。而作为父亲,无论孩子做和选择,只要是无愧于心的,都会默默支持。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2)

与乐队三人

弗莱迪与乐队的其他三人的关系,大概可以总结为几次“you're late”。

第一次出现“you're late”,是弗莱迪在等待队友们的车,那时候乐队初成,四人相互磨合,那段时间还算美好。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3)

第二次出现“you're late”,是唱片公司和乐队三人都在等他,那时候他已小有名气,以前谨慎、自卑的内心,逐渐被突如其来的名气给掩盖,导致他有些膨胀。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是布莱恩在创作《we will rock you》的时候,队友们百般宽容,可内心膨胀的弗莱迪一句“sorry I’m late”便轻描淡写略过,积攒许久的矛盾终于掩盖不住,不久后弗莱迪便于他们分道扬镳。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4)

最后一次,是在《live aid》的前夕,有心求和的弗莱迪早早到场,像是为了弥补之前的过失。只是,这一次没有谁在说“you're late”了。

每个人的人生,不是每分每秒都如此契合。有时候你来早了,错过了,有时候你来晚了,没有了。

幸好弗莱迪还有机会。

与玛丽、保罗和吉姆

一个是此生挚爱,一个是榨干其价值的损友,还有一个是弗莱迪时日无多时留下来陪他的人。

网上有句调侃的话说,“在没遇到那个男人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喜欢女人。”虽然这只是句调笑的话,用在弗莱迪身上却格外合适。

或许当初弗莱迪真的与玛丽有过爱情,可这段爱情是短暂的。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5)

很多时候,弗莱迪一直用“爱”的名义去占有玛丽,用来掩饰心中的纠结。直到玛丽属于别人后,他仍旧觉得玛丽是属于自己的。或许他在当时只是缺爱,渴望一个人来陪自己,掩饰自己的脆弱,或是逃避现实,实际上他很清楚,自己缺乏的不是玛丽的爱情。

到后来,早已浪子回头的花花公子罗杰,面对当独身一人的弗莱迪邀请他吃晚饭时,罗杰说老婆孩子在家等他。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6)

在那一刻,弗莱迪是最孤独的,即使玛丽已经搬到了他的新家旁。

隔阂已经产生,弗莱迪即使做再多补偿,也回不到过去。

于是他选择了能让他不寂寞的保罗。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7)

不知什么时候,玛丽的每一次出现,保罗都会在旁边。保罗逐渐取代了玛丽在弗莱迪身旁的位置。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8)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19)

而萍水相逢的吉姆,最后和弗莱迪度过了余生。

有些东西,不用多说,时间自会去证明。最后玛丽由爱人成为挚友,吉姆成为了弗莱迪面对真实的力量,而保罗,则像一只果蝇,吃完残羹冷炙,便灰溜溜地飞走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20)

弗莱迪自己

弗莱迪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狂傲的人,但这也更突显出内心的自卑与怯懦。

波西米亚狂想曲(波西米亚狂想曲)(21)

因为这份自卑,也更希望有人陪在他身边。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queen的传记,不如说是弗莱迪墨丘利的传奇一生。从人们眼中那个“懦弱的巴基斯坦小男孩”,到现在这个舞台的王者,他战胜了自己的迷茫。

这或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即使过程不同,但结果总会惊人的一致。

以前我们不敢面对的东西,总有一天,我们会笑着应对。

浪子回头为时未晚。弗莱迪发现自己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只是之前,他都下意识地拒绝了别人而已。这一次,他正式拥抱了关心他的人,即使已经时日无多。

就像是一个轮回一样,在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我们又看到了片头《live aid》的现场,又看到了飞驰的劳斯莱斯,又听到了那首《somebody to love》。

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一切如初。

始于此,也终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