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藏巧于拙(素书因利而合也会因利而散)(1)

一、

人与人相遇并且同行有两个层面的原因,第一个为“情”字,第二个为“利”字。

以情相交的人,感情绵延长久且坚固,而以利相交的人,当利益存在的时候感情如胶似漆,但是当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随即一拍两散。

在利益冲突之下的一拍而散,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祸患。

所以一个人避开祸患的根本,首先是在于避开利益冲突,这个道理就是由事物本质主导结果的觉悟。

在《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做: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道家思想提倡以“上善若水”的谦下姿态处世的智慧,“谦下”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退居人后,不与人相争,奉行“以无为有”的念头。

因为世俗之人在意的都是有名有利,并为此争夺和计较,最后却因为争名夺利而产生了利益冲突,以此带来了灾祸;而“无”则是以让为本,因为身在利益场必然有冲突,与冲突相伴的必然是灾祸,让利的同时让出去的也是灾祸。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聪明和智慧相同的人,一定会相互谋划算计对方;同等权势地位的人,必然会互相排挤;追逐共同利益的人就会相互猜忌。

抱朴守拙藏巧于拙(素书因利而合也会因利而散)(2)

当利益互补的时候,两个人能够团结,但是当利益冲突的时候,关系必然溃散,这个规律能解释世间所有与利相关的现象。

越王勾践是最著名忍辱负重的君王,但是他的忘恩负义也让人印象深刻。

当越王勾践不能抵抗吴王夫差的大举进攻时,为了保全国家就向群臣广纳建议,这个时候大夫文种主动提出了一个良策,那就是通过珠宝美玉,丫鬟美女去诱惑夫差,以便保全自己的性命与国家。

达到目的之后,勾践在文种与范蠡的共同辅导下励精图治,忍辱负重,并且秘密整重整军备,忍辱负重了20年,后来一举打败了比越国强大10倍的吴国,报了受辱之仇。

但是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认为文种和范蠡不能给自己提供利益的需要,反而有可能对自己的利益形成威胁。

范蠡看清这一点之后连夜逃走,临走的时候给文种也留下一封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你最好赶快离开。”

而文种不听,最后勾践亲自送来一把剑,当文种别无选择时,只有举剑自杀。

抱朴守拙藏巧于拙(素书因利而合也会因利而散)(3)

二、

越王勾践之所以重用和信任范蠡与文种,就是因为这两个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上的帮助,但是最后这两个人却成了自己利益上的威胁时,越王勾践的心态完全变了。

而范蠡及早看到了这一点,然后安然脱身,而文种则因为未能避开利益冲突,而葬身于冲突之中。

在利益冲突面前,不要抱着任何侥幸心理,哪怕你们之间的关系有感情作为基础,因为在利益面前,感情永远不值一提,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生活的核心不是感情,而是利益和脸面,在乎的也只有利益和输赢。

生活中有许多很亲近的关系,在一起合伙做生意之后反目成仇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避开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是避开自己问题的根本前提。

在《菜根谭》之中有一句话,叫做: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

应该有和别人共同承担过失的雅量,但是不要有和别人共同享受功劳的念头,共同享受功劳就会引起彼此的猜疑;应该有和别人共渡难关的胸怀,但是不要有和别人共同享受安乐的心思,共同享受安乐就会造成互相仇恨。

任何关系都是这样,能够允许两个人在生死关头携手共进,但是人性本身从来不允许有人对自己的利益会产生威胁。

抱朴守拙藏巧于拙(素书因利而合也会因利而散)(4)

秉持以让为本的谦下姿态,并不是教大家一味的忍让和妥协,更不是不思进取的消极处世,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适当的避免过度争执带来的利益冲突,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了自己意想不到的祸患。

人生应该有进取精神,但是不要把自己的进取之心建立在利益冲突上,这也是另一种进取智慧,当你避开祸患和弯路的同时,也避开了人生大的弯路。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