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中国文化史迹”第1404期)大相国寺是开封的知名古建筑。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相国寺,其实是清代重建的。那么,明代建筑去哪里了呢?——埋在黄河淤泥里。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简介(被埋在黄河淤泥里的开封古寺)(1)

(开封·大相国寺·大殿细部·摄于1920年代·本社图片版权所有)

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本社《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城内府东部。据《大清一统志》,该寺建 于北齐天宝六年(555)。初称建国寺。唐睿宗改为相国寺。宋 至道二年(996)重建,赐寺额为大相国寺。金章宗、元世祖、 明太祖相继重修,成化二十年(1484)改名为崇法寺。明末崇 祯十五年(1642),黄河泛滥,寺院埋没淤泥中。

清顺治十六 年(1659),巡抚贾溪复重建,又重新称大相国寺。其后,乾隆 三十一年(1766),巡抚阿思哈奏请重修。今伽蓝乃此时重建。

谢谢您在浮躁的头条,关注我们这么冷门的文物学术文章(为了适应互联网阅读量,只好略向标题党低头,太正经可能阅读量是个位数。我们做了1000多期了)。愿您有收获,大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