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从齐桓公称霸开始,就独自占据的东边的大片富饶的土地,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的稳定,文化建设也不错,国力雄厚,尽管内部也发生过动荡,但仍能以大国的姿态存在于春秋战国,所以齐国有了一种骨子里的优越感。

如果你是秦国的贵族(我和你讲友好只是要消灭你)(1)

早年,尽管与周边国家发生过摩擦,但最大的理想也不过是称霸而已,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当年齐湣王时曾豪横了一把,称为东帝,四处树敌,得罪多国,最后被燕国的乐毅反杀,逼得差点亡国,估计是吃了亏,齐国在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就痛定思痛,争霸的想法也放下了,

到了战国末期,独大的秦国,用强大的武力不断地切割蚕食着诸侯各国的势力,而对于地处东方的齐国,秦国却换了另外一种姿态,就是十分尊重,一直强调友好相处。特别是不断地向齐国伸出橄榄枝,于是,齐国也开始游离在东方六国之外了,在战国末期的诸国纷争中,齐国都置身事外,成为了一个旁观者。

如果你是秦国的贵族(我和你讲友好只是要消灭你)(2)

影视剧中的齐王建

而到了齐王建执政时,与秦国的友好关系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新高,不仅官方往来频繁,民间的商旅交往也是络绎不绝。

不过,在秦国这表面的温情之下,其实隐藏着秦国的杀招,对齐国的友好姿态,只是为实现其“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典型的“温水煮青蛙”把戏,而齐国中了招,成为了这只“青蛙”。

公元前259年,秦国派兵进攻赵国,本来齐国与楚国要联合救赵的。以至于秦昭襄王曾计议说:"齐、楚援救赵国,如果他们联合对秦,我们就退兵,不然我们就攻打他们。"

当时,赵国缺粮,就向齐国求助,可齐王建却不同意赵国借粮。齐国谋臣周子曾劝谏说:"不借粮秦军就不会退,这样秦国的势力就会更大,而齐、楚就有危险了”,同时,一针见血的指出赵国是齐、楚两国的屏障“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

可齐王建并没有没有听从周子的建议。结果,就有了秦军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四十多万,继而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的元气大伤。

如果你是秦国的贵族(我和你讲友好只是要消灭你)(3)

危机已经出现了,以秦国一统天下的雄心,齐国岂能独善己身。

而此时的齐国,就像被爱宠的美女,在秦国营造的温柔乡中沉醉不已,继续与秦国眉来眼去的示好,而秦国也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不仅不对齐国用兵,更继续用厚礼笼络齐国,这其实是秦国在为齐国量身定做的温柔之水下,默默的在添柴。

公元前237年,齐王建为表示友好,率领庞大的齐国使团访问了秦国,当时的秦王政在咸阳设酒招待齐王建。

当时,在秦王政授意下,秦国上下打造出了盛大的接待气氛,为了烘托气氛,秦国官员乃至各国使臣,用五体投地的方式行了参拜大礼,所有人对齐王建是诚惶诚恐,不敢抬头,这让齐王建很是受用,虚荣心被大大得满足了,把秦王政当作了可深交的朋友,并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那秦国就更是兄弟之国了。

如果你是秦国的贵族(我和你讲友好只是要消灭你)(4)

而秦国对使团的其它成员更是不惜重金,这次访问结束,齐国使团是满载而归。这次齐国上下都彻底地被温水包围了。

而秦国也安排了人员回访了齐国,其中不乏能言善辩之人,这次秦国使团的任务没有别的,就是继续加温。他们一面游说齐国高层坚持与秦为友,如齐王建舅舅后胜就接受秦国大量的黄金、玉器,同时邀请许多宾客到秦国,秦国给予这些宾客许多金玉,拿人手短,利益诱惑之下很多人都成了秦国的说客,就这样齐国彻底放弃了合纵之策,与秦国交好,更不修的军备 ,也不帮助五国攻秦,齐国,已经在舒适圈中不能自拔。

所以,当水烧开了,齐国这只“青蛙”就成了秦国的口中之食。

公元前221年,秦国扫灭了五国,齐国的灭国之日也到来了。

这一年,秦王政派将领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面攻打齐国,而舒适安逸了50年的千里之国-齐国,军心涣散,民心不齐,秦军很攻进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 ,齐国灭亡。

投降的齐王建,被秦王政安置在边远的共地 ,居处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并不给他供给食物,最后,齐王建在忧怀亡国的愧疚及饥饿中死去了,齐国的遗民悼念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如果你是秦国的贵族(我和你讲友好只是要消灭你)(5)

后记

在所谓表面的安逸繁华下,如果失去了忧患意识,就会像温水中青蛙,当危机来临,肯定是跳不出危机的漩涡。所以,要用忧患意识立身治国,人生应如此,国家更如此。

以司马公《史记》对齐亡的评论作结:

田完避难,奔于大姜;始辞羁旅,终然凤皇。物莫两盛,代五其昌。二君比犯,三晋争强。和始擅命,威遂称王。祭急燕、赵,弟列康、庄。秦假东帝,莒立法章。王建失国,松柏苍苍。


文刀木公历史大家说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点评!

资料出处:《史记》《战国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