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六点出单位,发现西边的天际还有些发红,和最近下班时总是“披星戴月”的感觉有些不同,难道白天要开始变长了?

同事提醒说,明天就是冬至了,以后白天会越来越长。

提起冬至,马上想起该吃饺子了。小时候家里大人总是说,冬至吃了饺子,天再冷都不会冻坏耳朵。现在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有责任言传身教地传承下去。

冬至吃饺子不怕冻耳朵是谁说的(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1)

现在的小孩儿因为天冷被冻坏耳朵的事情已经很少很少了。但对于七零后六零后或者年龄更大一点的,尤其是曾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冬天里冻坏耳朵、冻坏手指的事情却经常发生。

现在条件好了,吃饺子已经不算稀罕饭了,冻耳朵的事情更是很少见了,但冬至吃饺子却被当作传统习俗被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街头一家饺子店里还专门打出了冬至饺子的横幅来招揽食客,生意看起来不错。

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里,被传承下来的习俗都有其科学的道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冬至和吃饺子的习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我们得佩服中国自古就有尊重自然的思想意识。据说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通过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这一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成为中国尤其是汉民族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和人们预知冷暖的指南针。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华夏民族敬畏自然、顺天应时,并得以繁衍生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第二,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运行到黄经270°,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基本上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黑夜越长。而过了冬至之后,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就会一天天变短。可见中国古人的发现和现代科学的测量结果完全一致,令人叹服。

第二,冬至最早是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据说从确定冬至这一重要的节气开始,由周到秦,把冬至这一天当作“岁首”一直没变。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直到汉武帝时期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人们才把“冬至”叫做“小年”,表示冬至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冬至吃饺子不怕冻耳朵是谁说的(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2)

第三,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就进入了“数九寒天”。说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向后数九个九天,一年就过完了最冷的时间。民间歌谣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耕牛遍地走,标志着人们已经开始“春耕”了,所以说数完九个九天之后,春天就来了。

第四,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与南阳名医张仲景有关。说是东汉时期河南安阳的著名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曾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他在长沙为官期满告老返乡时,恰遇大雪纷飞,沿途看见不少人耳朵被冻烂了,就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后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作为药物给每人吃了两个,治好了乡亲们的耳朵。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并称它为“扁食”或“饺子”,留下了“吃冬至饺子不冻人”的说法。

第五,中医认为,冬至是养生学上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除了天冷容易冻伤之外,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也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也会随之增多,家有相关病人的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发作。注意防寒保暖,坚持晚间泡脚,适量进补和养肝护肝都是这个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

冬至吃饺子不怕冻耳朵是谁说的(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3)

最后一点,很重要。小时候,父母会在冬至提醒我们该吃饺子了,现在我们大了,可以在冬至来临之际,自己动手给家人做一顿饺子,这应该就是反哺吧!

顺便推荐几种饺子馅给有兴趣的朋友选择,一是胡萝卜羊肉馅,胡萝卜有“小人参”之称,能抵抗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而羊肉能补气养血,温中暖肾;二是洋葱牛肉馅,洋葱可以健胃消食、平肝、润肠、利尿、发汗。牛肉性温,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可以使人精神振奋;三是白萝卜猪肉黑木耳馅,白萝卜顺气健脾、消食化痰。猪肉性平,补虚增气力,黑木耳性平,可补气血、益肾、通便,既适合肾虚的人,对健康人来说,也符合冬季养藏补肾的养生法。

好了,抓紧准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