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艾灸操作的体位选择

在进行临床施灸时,选择正确的体位非常重要。这要求病人的体位要平正舒适,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准确地找到穴位,还有助于艾炷的放置和施灸过程的顺利完成。选择合适的体位有以下原则:医生方便准确地找到穴位,方便进行操作,病人的肢体感到舒适,能够坚持完成整个施灸过程。

艾灸的操作方法及注意点(艾灸操作的体位选择和顺序操作)(1)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卧位,这样体位会比较自然,肌肉也能够放松。在这种体位下,施灸的穴位会更加明显暴露,艾炷也可以平稳地放置,燃烧时火力会比较集中,热力也更容易深入肌肤,从而提高疗效。对于灸膝以下的穴位,也应该选择正坐的姿势。

如果选择的体位不合适,往往会导致穴位找不准确,或者病人无法坚持施灸过程而不停地移动肢体,这样会使得艾炷容易倾滑,烫伤皮肤,并且疗效也会受到影响。就像古代的《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中所说的,进行灸法时,必须保持平直的姿势,四肢不要倾侧。如果施灸时穴位不正确,对治疗没有任何益处,只会伤到正常的组织。如果是坐位点穴,就采用坐位灸法;如果是卧位点穴,就采用卧位灸法;如果是站立位点穴,就采用站立位灸法。反过来做同样也无法正确找到穴位。”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

在临床施灸中,常用的体位有以下5种:
  1. 仰靠坐位:这个体位适用于施灸头面、颈前和上胸部的穴位。
  2. 俯伏坐位:这个体位适用于施灸头顶、后项和背部的穴位。
  3. 侧卧位:这个体位适用于施灸侧身部位,尤其是以少阳经为主的穴位。
  4. 仰卧位:这个体位适用于施灸胸腹部位,特别是以任脉、足三阴经和阳明经为主的穴位。
  5. 伏卧位:这个体位适用于施灸背腰部位,特别是以督脉和太阳经为主的穴位。
在坐位和卧位的基础上,根据取穴的需要,四肢可以放置在适当的屈伸姿势中。以下是常用的三种姿势:
  1. 仰掌式:上肢屈曲时手掌朝上,适合取穴于上肢屈侧(即手三阴经)的穴位。
  2. 曲肘式:上肢伸展时手背朝上,适合取穴于上肢伸侧(即手三阳经)的穴位。
  3. 屈膝式:下肢内外侧和膝关节处,这种姿势是膝关节屈曲的姿势,适合取穴于下肢内外侧和膝关节处的穴位。

艾灸的操作方法及注意点(艾灸操作的体位选择和顺序操作)(2)

二、艾灸操作的先后顺序施灸的顺序通常是按照以下几个原则进行:
  1. 先上部后下部:施灸时先处理上部(例如头部、背部)的穴位,然后再处理下部(例如腹部、四肢)的穴位。
  2. 先背部后腹部:在处理整体躯干时,一般先灸背部的穴位,然后再灸腹部的穴位。
  3. 先头部后四肢:施灸时先处理头部的穴位,然后再处理四肢的穴位。
  4. 先阳经后阴经:在处理经络系统时,一般先灸阳经的穴位,然后再灸阴经的穴位。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

《千金翼方》说:“凡灸法先发于上,后发于下;先发于阳,后发于阴。”

《明堂灸经》也说:“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宜慎之。”

按照上述顺序进行施灸,可以从阳引阴,避免过度刺激。如果不按顺序,先灸下部,后灸头面,病人往往会感到面部烘热、咽干口燥等不适的感觉。即使没有这些后遗症状,颠倒乱灸也可能导致病人不断改变姿势,从而延长施灸的时间。

艾灸的操作方法及注意点(艾灸操作的体位选择和顺序操作)(3)

然而,临床施灸时也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因病制宜的处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需要灵活掌握施灸的顺序和方法。每个病人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施灸的顺序。因此,在施灸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和需要进行综合评估,灵活地调整施灸的顺序和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