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过智齿吗?电钻、镊子在口腔里嗞嗞开工的酸爽感受过吗?

我只知道智齿是“拔”的,却头一回见被“打”掉的。

在电影《智齿》里,男2的智齿被片中的日本变态杀人狂生生打掉。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1)

即使蝉主我不是学医的,也实在觉得离谱。

更离谱的还有,电影名叫智齿其实和拔牙没什么关系,明明拍的是香港,却更像一个垃圾场。

“哥谭式香港”

导演郑保瑞,被称“陈冠希最好的表演”的《狗咬狗》就是他拍的。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2)

这次的《智齿》同样是血腥黑电影,甚至直接搞成了黑白的。

看不清血渍的污垢,看不清香港的颜色,《智齿》究竟想讲什么故事?

《狗咬狗》2.0

港味cult片回来了?

先来看看观众评价。

“《狗咬狗》的几倍升级黑白版”

“华语片风格极致之作”

“A级制作邪典片”

“很猛,把香港拍出了末世感”

“香港的《疯狂的麦克斯4》”

确实猛,林家栋饰演的警察去追击杀人狂那幕,美学登峰造极了。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3)

有观众为之命名:“脏乱差美学”。

构图也美,虽然是黑白色调,但情绪和冲击力一样强烈。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4)

所以,讲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一起连环杀人案,两个警察,一个想活命的女孩,和一堆垃圾的血腥故事。

时间设定在2017年,在香港街头接连发现被斩断的年轻女孩的左手,且几乎都在垃圾场或垃圾堆里。

经过调查,这些被害者都是些失足女性和边缘人。

有瘾君子、偷盗的、有过前科的、援交女....

她们的共同点是孤身、堕落、贫穷,当她们跌进凶手的陷阱里被斩去左手甚至碾作血泥,大多无人问津,无人在乎。

林家栋饰演老刑警展哥,李淳,也就是李安的儿子,饰演年轻警察任凯,警匪片经典的“老少配”。

他们被分配共同查这起连环杀人案,但其中林家栋自己身上就背着一件案子。

他的老婆在怀孕时,被一辆失控的小车撞死,是个女司机。

磕了药的女司机,磕了药的偷了别人车的女司机,由刘雅瑟出演。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5)

刘雅瑟可能大家对她名字不太熟悉,《幸运是我》里面的社工小月就是她演的。

刘雅瑟在《智齿》里是一个毒瘾女孩王桃,从大陆来的,因为开车时磕上头把老警察展哥的老婆撞成植物人,肚子里的孩子也死在腹中。

展哥恨她入骨,在她刑满放出来后几次追杀她,却屡次被年轻警察任凯拦下。

王桃虽然是个瘾君子,但还是个有心有良知的女孩,撞死人她也很痛苦。

她主动找上门道歉自首,展哥不接受,对她拳打脚踢,她依然不放弃弥补自己的过错,她拖着一身伤口和血表示可以当警方线人,举报毒贩和黑社会,帮他们找到杀人狂的线索。

于是,三人踏上了追击凶手的路.

这条路,太脏了。

没有什么映射涵义,就是字面意思的“脏”。

片中的香港,像极了哥谭市,颓废黯然的城市,除了垃圾还是垃圾,除了潮湿就是肮脏。

香港不再是大都市纸醉金迷,而是个堆满器官、身体残骸、变态狂的大型垃圾场。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6)

有人在这里苟活,有人在这里被铁铲砍去左手,有人在这里被救赎。

值得一提的是,也很明显了其实。

老警察展哥是香港警察,年轻警察是国外刚毕业,王桃是大陆女,变态杀人狂是日本流浪汉。

这是一个垃圾场,可能看到的比哥谭市还多。

片子很猛

但好像也没那么好吧

《智齿》打出的tag是悬疑犯罪,“查案”“推理”应该是片子的重头戏。

前半部分的氛围也营造得很到位。

摆满观音神像的废弃荒地、垃圾车里翻出来的裸女身体、用两年前旧报纸包裹着的被砍断的左手、两名受害女性身上都有纹身、分不清滴水还是滴血的脏乱小巷....

很类型片,风格非常突出。

也很敢拍,铁铲、剪刀断手、强暴、裸女、器官。

对喜欢cult片的观众来说,绝对的视觉盛宴。

女主角刘雅瑟的表演更是加分点,情绪、肢体的调动,整个片子最出色。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7)

不少人问:“下一个春夏是刘雅瑟吗?”

蝉主当然没有能力断言,但刘雅瑟的演出实在打动我。

被强暴、殴打后的绝望,那刹那我以为她就那样躺着,死了。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8)

但下一秒,她又微弱地睁开眼睛,再下一秒,她在垃圾堆找来了瓦片,试图割开捆绑着她的绳子。

她一边偷偷割着绳子,一边警惕地盯着凶手的方向。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9)

在此之前,她已经经历了被警察踹、黑社会毒打、被从高楼推下、变态强暴,你以为她活不下去了,她却每次绝望后又睁开眼睛喊着:“我要活下去”。

在暗喻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痛恨谴责王桃的嗜毒,却不得不佩服她像小强般的想活命的顽强。

除了“脏乱差美学”和演员出色的演技,《智齿》的其他部分却很难再打动我。

作为悬疑片,找到的线索却基本对案件的推进毫无作用?

就是,我很少见犯罪片里的警察这么废的。

找来的线索一点没用上,有用的全是线人直接给的,抓黑社会是线人带他们去的,抓凶手也是线人带去的。

对待线人,非但不保护还在抓捕现场公开点名。

能在整个香港迅速找到凶手的住处,和凶手共在一条街上却死活碰不到。

悬疑片未达,犯罪片不够过硬。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10)

对于《智齿》,大多的讨论和赞赏都是大尺度、震撼、脏乱差美学。

但很少有人称赞它的剧情。

大胆的风格、出色的演技,也做不到对故事逻辑的“瑕不掩瑜”。

林家栋和刘雅瑟演技值得一座奖杯,但不注重故事雕刻的剧情上有不少明显的缺点,用力过猛还是我“鸡蛋里挑骨头”,还是留给你们自行评判。

“封神”是过誉了,而其中最多的感慨无疑又是“港片有救了”。

这句话,听第几遍了。

港片滤镜越厚,才没有救

这几年,每逢出现一部口碑不错的港片,都免不了被激动盖章“香港电影有救了”。

2013年,麦浚龙拍出《僵尸》。

对林正英港僵文化的一次追溯和悼念,日式恐怖、美式血腥加港式迷信杂烩。

大尺度的B级片,被夸是“港产恐怖片的借尸还魂”。

2015年,包揽了最佳男女主角、配角的《踏雪寻梅》。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11)

很多人解读,悲情孤独的王佳梅,被代表着香港电影的孤独。

《踏血寻梅》对香港电影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它代表着港味港产片的回归。

港味究竟是什么?三级、警匪、犯罪、恐怖、惊悚?

这些《踏雪寻梅》全都有,但更多的是对现实主义的反思和表达,是“人性”的东西。

“人性”是港味吗?

这一代观众和上一代香港电影人之间有变化,以前的港片可能更多依赖娱乐化的夸张手段,而现在大多的港片开始向“弱视觉强叙事”靠近。

《踏雪寻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港片”,而是现实意义上的“新香港电影”。

2019年,纠结婚姻与自由的《金都》,港版《婚姻故事》。

描绘香港底层生活群体的《麦路人》,一群固定在麦当劳居住的人,或苦难或救赎。

关注中老年人出柜的,温柔的同性电影《叔叔》。

每一部拿出来,都有“港片未死”的呐喊。

可他们口中的“港片”,似乎都没分清“港味”和“港片”的区别。

三年未播出港产片(别再说香港没有拿得出手的A级片了)(12)

近几年,无论是动作片、警匪片还是喜剧,那些标志性的港味题材电影好像很难再找到当年的激情。

今年《智齿》的上线,对怀念港味犯罪片的影迷们仿佛一针强心剂。

一部轰轰烈烈的猛片,勇气和野心值得夸赞,但“封神”实在太急躁。

真想拯救香港电影,就要先抛弃那层自动加上的“港片滤镜”,别在港片滤镜里迷失影响对电影的判断。

无论《智齿》还是《踏雪寻梅》,《僵尸》还是《叔叔》,别用“港片滤镜”局限它们,当做很好的样本不更好?

探索香港电影更多的可能性,或者说探索“好电影”的更多可能性。

不是简单地划分“港味片”和“港产片”,香港电影不是要找回自己而是“找到”自己,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