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大家是否认同以下对偏执狂的描述:

偏执狂是指过分的偏激和执着的人,也可以用于形容对目标锲而不舍的追求的人,这种追求近乎于病态,很多人都不会去那么做,但是偏执狂不惧怕任何嘲笑或者是白眼,一旦确立了目标就勇往直前,对目标的确定性异乎常人。

我不知道大家的观点,但是至少我在中文互联网看到这个词被广泛用来形容死磕到底的人,如雷军、王兴、张小龙、乔布斯、马斯克都被中文互联网媒体形容为「偏执狂」。

然后总结他们的成功的原因,都离不开一句话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这句话来源于管理界一本很著名的书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英特尔创始人Andy Grove写的。

为什么翻译过来这么难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1)

这是一本伟大的著作,只可惜「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中国的毒药,被固执、狂妄、和外界格格不入的人作为辩护自己的一句名言。

但这句话从逻辑上就讲不通啊。

为什么一定要偏执狂才能生存?

我们这些不是偏执狂的人难道都死了吗?

你是绝对不会把马化腾哥哥和「偏执」想到一起的吧,他的公司现在倒闭了吗?

反而倒是因为「偏执」死的不计其数,如罗永浩:

为什么翻译过来这么难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2)

罗永浩就是太过于迷信「偏执狂才能生存」,认为只要死磕到底,自己行,干一行行一行,一行行行行行,行行行干哪行都行,对技术和市场缺乏敬畏,把自己玩死了。

中文互联网上写「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作者,只要是提到「偏执」二字的,你可以基本确定这作者肯定是没看过原著的,人云亦云,99.999%属于此类。

我也没看过原著,但我看了一遍原著的英文标题,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为什么翻译过来这么难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3)

原著的标题是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还有一行小标题How to Exploit the Crisis Points That Challenge Every Company

抱歉,我实在无法把paranoid和「偏执」联想在一起,却被蹩脚地翻译成了偏执狂,祸害了中国企业管理界几十年。

paranoid在英文的意思里其实是「多疑的」,有学术和通俗两种用法。

学术上是指「被迫害妄想症」,是一种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

没有根据地怀疑别人在伤害或欺骗他(她)

无理由地担心其朋友或共事者的忠诚和可信度

不愿意对任何人倾诉,莫名地害怕别人会利用这种信任,反过来对其造成伤害

在别人善意的举动或言语中感觉到威胁

对别人的辱骂、伤害或怠慢等,长期心怀怨恨

察觉出其他人看不出来的对他(她)的名誉的攻击,并迅速行动和反击

不断无理由地怀疑其配偶或性伴侣有不轨行为

维基百科

通俗用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指胡思乱想或者疑心病,总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有一些类似被迫害妄想症的敏感多疑的表现,主要表现为过分担心(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回到这本书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我虽然也没看过这本书,但我比其他那些作者们强了那么一丢丢,我看过这本书的前言,前言里其实道出了paranoid的实质(请用paranoid替换下文「偏执」二字):

你的企业迟早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我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这句格言。初出此言是在何时,我已记不清了,但如今事实仍是:只要涉及企业管理,我就相信偏执万岁。企业繁荣之中孕育着自我毁灭的种子,你越是成功,垂涎三尺的人就越多。他们一块块地窃取你的生意,直至最后你一无所余。我认为,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常常提防他人的袭击,并把这种防范意识传递给手下的工作人员。

我不惜冒偏执之名而整天疑虑的事情有很多。我担心产品会出岔,也担心在时机未成熟的时候就介绍产品;我怕工厂运转不灵,也怕工厂数目太多;我担心用人是否正确,也担心员工士气低落。

当然,我还担心竞争对手。我担心有人正在算计如何比我们做得多快好省,从而把我们的客户抢走。

但是这些疑虑,与我对所谓“战略转折点”(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s)的感受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中文版前言节选1

其实整本书都是在讲如何应对「战略转折点」,所谓「战略转折点」就是狼来了。

其实,前言的内容也足以值得我们每个人警醒,不管是公司还是员工,时刻需要有危机意识,居安思维,未雨绸缪,提前制定计划以防不备,对应这本书的小标题:How to Exploit the Crisis Points That Challenge Every Company。

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时刻。这个变化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志着没落的开端。

….

无论是在公司的业务上,还是在个人的前途上,处理战略转折点的方法都比较相似。

如果你是一名企业主,就应该认识到凭一些事前的计划是不可能预测这种变化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不必作计划了呢?完全不是。计划的制订应该仿效火警公司。谁也不能预料下一次火灾将在何处发生,因而要做的事就是组建一支精力充沛、效率很高的队伍,使之能够像处理普通事件一样处理意外事件。理解战略转折点的本质及具备对付它的手段,可以帮助你维护公司的兴盛,救公司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使之在新秩序下蓬勃发展。这是你的职责,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做。

如果你是一名雇员,迟早你会受到战略转折点的影响。在你的部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所在的公司被无情地吞没之后,有谁知道你的工作会是怎样?有谁知道你还有没有工作?说实话,除了你自己,还有谁关心这些?

前不久,你进了一家公司,还满以为终身不愁。但是,当公司自己都没有终身可言时,雇员还能指望什么呢?

公司使用了几十年的经营良方已成为历史,它们在挣扎着适应变化的格局。那些历经数代坚持不解雇雇员的公司,如今一次裁员就把万名员工赶上街头。

可叹的是,没有人欠你一份工作。这完完全全是你自己的事,只由你一人负责。你的唯一雇员,就是你自己。全世界的几百万职工,正在与你竞争。你需要把握自己的前途、自己的技术、自己的行动安排。保护自己的事业免受侵害,并使之从各种环境中获益,是你的职责。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做。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中文版前言节选2

可见,这本书的paranoid 和和我们理解的「偏执」确实没有一点关系,讲的却是一个充满危机意识的「胆小鬼」的故事。

其实最符合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应该是以下言论:

感觉这些大佬们在比谁死得快。

上面也说,用在日常生活表示过分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用得很普遍,常见的表现如: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的症状,这不是一种病,其实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比如COVID-19疫情,早期人们过分担心感染病毒,口罩、手套、酒精、护目镜全配上,这个叫 People are paranoid about COVID-19。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完全遏制住了疫情,完美地说明了什么叫 Only the paranoid surive。

在工作中我见过老外用过一次,有一次我们做了几次测试接连失败,做了一些改进后再次测试,我们虽然寄予希望但同时也担心失败,老外在汇报的邮件里写 I'm gettting paranoid about the test result.

另外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就是,考驾照科目二,挂过两次,第三次的时候,那个心情就是I'm so paranoid about my driving test.

安慰别人,事情没那么糟糕,不要想太多了,这里的「不要想太多」就是 don't be paranoid。

为什么翻译过来这么难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4)

为什么翻译过来这么难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5)

或者说,You are being paranoid。

为什么翻译过来这么难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6)

买东西的时候,总担心有什么不好地方,也是paranoid:

为什么翻译过来这么难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7)

虚张声势,故意让别人起疑心,也是make sb paranoid :

为什么翻译过来这么难理解(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8)

paranoid在事业上是一种美德,但「偏执」一定不是,万万不要再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提自己的冥顽不灵辩护了。

对了,罗永浩死得一点都不冤,他是英语老师出身,竟然也被这句话忽悠了,也是活该了。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我的史蒂芬的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