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小时候,我们对这首“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歌很熟悉,也很爱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在夏夜,儿时的我们仰望洁净的天空,充满着幻想,一边听着妈妈讲的故事,一边冒出稀奇古怪的问题…..

如今,母亲垂垂老矣,但我还是喜欢听她讲老故事,尽管我不再有奇怪的问题了。以下的系列故事所以命名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是为记

我们都知道,

原来的中坝乡(今属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镇)叫“中坝井”,

这个井,

就是指的盐井。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1)

仁寿县境盐井颇多,甚至古县名“陵州”的得名也与盐有关。汉朝的得道高人张道陵在艳阳洞开凿盐井,所以盐井名叫“陵井”,打出了盐,人们聚集成邑,才有了集镇。陵井在旧县治前,有说纵广三十余丈,深八十余丈,有说方圆四丈,深四十八尺,甚至还有深五百余尺的说法,它是全县最大的一口盐井。

连苏东坡也称赞仁寿的盐井:“蜀去海远,取盐于井,陵州井最古……”。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期的盐井是广口浅底的。当时的技术还达不到开凿深井,直到宋朝“卓筒井”的发明,才开始开凿深井。

在旧《仁寿县志》中多有盐井的记载,那我们文宫周边有哪些盐井呢? 道光版《仁寿县志》记载: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2)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3)

其一,位于贵平的盐井。“上平井在陵州东北九十三里。唐收盐一石七斗五升,与百姓分利。伪蜀废,宋乾德三年重开,日收盐一百三十斤。”“贵平县上平一井现存,平井官有两竈二十八镇,日收盐四石,如霜雪。”可见,盐的品质非常好。其二,位于高家场的盐井。“中坝井在治北七十里高家场。康熙二十五年开,配引二百三十六张。乾隆三十六年报坍(坍塌)。”“明中坝井废。”就是说,在明朝的时候中坝井已经废弃了,光绪版《仁寿县志》的记载也是这样。民国版《仁寿县志》的记载是最新的,也是最可靠的。“盐,按旧志载,盐井甚夥,并羼载井研诸井,缘唐代陵州领县四,井研其一,且记载废井居多,略而不论……”。看来,井研的得名也是与盐有关的。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4)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5)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6)

民国时期,“贵平县上平一井现存。”而中坝井,“据志载,坍不知重开于何时,无可考。有井七,先煎二井。”就是说,中坝井虽然坍塌了,后来又重开了。民国时还存有二口井,这正与我的母亲的回忆符合。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7)

母亲讲:她小时候经常看见我家对门石板路上抬盐锅的人。这种盐锅平底,横顺(即环顺,左右方圆的意思。)有一排(两手抻开为“一排”)宽,由四个大人抬着。我家对门的石板路,是一条交通要道,是仁寿县到高家场的必经之路,到中坝井也是这条路。母亲说,据大人们讲,这盐锅是从井研那边买的。井研产盐,熬盐的工具肯定齐全。因为从拱桥过来,是一个缓坡,不长也不陡,属于软脚坡路,上来之后,抬工们就会停下来歇气。每当有抬盐锅的人经过,这时候,抬工们的雄壮山歌也传了开来:“哦扎嘿,咳扎嘿……哦……”,那时,年少的伙伴们就跑到路边看,随着那一声悠长的“哦……”回荡在山间,抬工们把盐锅缓缓放下,打杵也放在一边,坐了下来,喝水抽烟,把汗巾从肩上拿下来擦汗,开始歇气了。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8)

母亲说,这时候,他们就围着盐锅转,一边比划,一边七嘴八舌地说,比自己家的煮饭锅大多了。深多了,至少有两尺深。厚多了,也重多了,当然重,四个人抬,能不重吗?!歇完气,抬工们把盐锅抬了起来,边抬边唱“请起来,加三分力……”然后,又“哦扎嘿,咳扎嘿……”,一路山歌往宝峰寺而去……

这是1949年前后的事了,母亲经常见到抬盐锅的,所以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些山歌。我请母亲回忆一下中坝井熬盐的事。母亲讲道,她记得有两口盐井,在现在的老中坝井。井口有两尺宽,用撑杆往池子里扯卤水上来,倒进锅里熬盐的。

因为那时母亲只有十来岁左右,对盐井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她看见的卤水倒进盐锅熬,应该是从井里提上来后倒入的池子。至于如何从井里提上来,再过滤等操作工序已经不记得了。母亲说,听别人讲,要两三年才能将盐井舂(打)穿,就比方说做某件事不容易,但只要坚持,终究会成功的。

盐井古镇历史记录(陵州往事高家中坝盐井)(9)

以打盐井来作比喻,是家乡俗语方言常用的一个典故。母亲说,熬成的盐,凝成一砖砖的,是青盐,非常硬,要用二捶才敲的烂。那时,母亲和外婆背大筒木柴去换盐,因为路程很远,又全是上坡路,外婆只能背三枝,大约有60多斤重,八九岁的母亲只能背一枝,重2、30斤。四枝大筒柴才能换半斤盐。或者一大挑柴才能换一斤盐。

母亲说,她记得,中坝井在解放后,没过几年,就没有开了。从中坝井井口的尺寸判断,这应该是窄口深井。我问母亲,其它地方还有盐井吗?母亲说,有啊,宝峰水库尾巴上就有一个盐井。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在夫子岩下面的徐家沟有盐井。

母亲还记得这口盐井的详细位置:从徐家大坟山下来,过一个小河沟,一块大水田的旁边。她说,盐井很深。她小时候,经常从那里经过。比如,上山割茅草路过时,大人就会提醒道:走路小心,别掉进盐井了,捞不起来哈!她看着碧绿的水,呼吸都会紧张,小心翼翼地往里靠,生怕滑进外面的盐井里。我问母亲,她看见过这里熬盐没有?母亲说,只听说是盐井,但没见熬过盐。盐井比一张大圆桌还大,水没漫出来,水很绿,显得很深。我问母亲,现在盐井还在不?母亲回答道,几十年了,没去过那里了,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哦?从盐井的井口宽度来看,可能属于广口浅井,如果是这样,那无疑应该是一口非常古老的盐井了。

写于2020年12月5日

注:本图文由作者授权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编辑:傲剑藏锋

来源:微文宫

部分素材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