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字里乾坤

一、漫谈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四个汉字代表了四个季节。春,播种梦幻,百花盛开,是人生蹒跚的起点;夏,编织缤纷,万木翠璨,是人生绽放的节点;秋,生育丰硕,百谷成熟,是人生定格的焦点;冬,朔风劲起,龙蛇蛰伏,是人生运转的支点。

春、夏、秋、冬的这些意涵,其实在这几个汉字初创时期就蕴育其中了。在甲骨文中,“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

甲骨文的“春”字很有意思,变化也很多。“春”字一般写作,等于(林野)加上(太阳)再加(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表示经过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也有甲骨文将“春”字写作,将“林”改成“艸”,表示严冬过后,大地回温时野草重新发芽吐绿。还有的甲骨文将“春”字写作,将“艸”写成四个“丰”,表示春风带来蔓蔓丰草。“春”的造字本义是:严冬之后,风和日暖,使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金文将字形简化成简洁明了的“草”、“屯”、“日”三形会义:等于(艸,绿草)加上(屯,生根发芽)再加(日,太阳),表示太阳暖风催生遍地绿草。小篆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早期隶书与小篆字形相同,晚期隶书将“草 屯”的连写成,字体严重变形,至此“艸”形和“屯”形消失,演变为现在的“春”字。

在甲骨文中,“春”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象形字,由“林”、“日”和“屯”组成,表示经过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普照,大地升温,地里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现代汉字里已经看不出来这些意涵了,但是,从含有“春”字的词组中,我们完全能感受到春的魅力,如:春天、春色、春风、春心、春雨、春分、春暖花开、一枝春信、万象回春、寸草春晖、阳春白雪、雨后春笋、万古长春等等。

甲骨文中,“夏”字写作,像一个赤着脚的人手持尖嘴锄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和劳动工具。金文“夏”写作,等于(页,头,表示思虑、琢磨)加上(爪,抓)再加(执,操持)再加(刀,垦荒的工具)再加(卜,表示占卜,观测天象)再加(耒,翻地的农具),造字本义: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小篆“夏”写作,等于(页,头,思虑)加上(两手,忙碌)再加(倒写的“止”,脚的意思),表示手脚忙碌,农耕劳作。小篆省去了“刀”、“耒”等农具。晚期隶书再省去两手,简化为“夏”,农耕忙碌的字形线索消失殆尽。“夏”的本义是人,从金文来看,其上是“页”,甲骨文中“页”就是“头”,中间是“躯干”,两侧是“手”,其下为“足”,活脱脱一个人形,且四肢大张,含有“大”的意思。“人”才能持刀、踩耒、观天象、应农忙。《説文解字》解释:“夏者,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是指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自称为“夏”,取的就是“大”义。可见“夏”的本义并不是指季节,古代历法进步以后,形成了四季的划分,便假借“夏”字来记录四季中的第二季。为什么要用这个“夏”字来表示第二季呢?崔思《三礼在甲骨文中,“春”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象形字,由“林”、“日”和“屯”组成,表示经过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普照,大地升温,地里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现代汉字里已经看不出来这些意涵了,但是,从含有“春”字的词组中,我们完全能感受到春的魅力,如:春天、春色、春风、春心、春雨、春分、春暖花开、一枝春信、万象回春、寸草春晖、阳春白雪、雨后春笋、万古长春等等。

甲骨文中,“夏”字写作,像一个赤着脚的人手持尖嘴锄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和劳动工具。金文“夏”写作,等于(页,头,表示思虑、琢磨)加上(爪,抓)再加(执,操持)再加(刀,垦荒的工具)再加(卜,表示占卜,观测天象)再加(耒,翻地的农具),造字本义: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小篆“夏”写作,等于(页,头,思虑)加上(两手,忙碌)再加(倒写的“止”,脚的意思),表示手脚忙碌,农耕劳作。小篆省去了“刀”、“耒”等农具。晚期隶书再省去两手,简化为“夏”,农耕忙碌的字形线索消失殆尽。“夏”的本义是人,从金文来看,其上是“页”,甲骨文中“页”就是“头”,中间是“躯干”,两侧是“手”,其下为“足”,活脱脱一个人形,且四肢大张,含有“大”的意思。“人”才能持刀、踩耒、观天象、应农忙。《説文解字》解释:“夏者,中国之人也”。这里的中国是指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所以,古代中国人也自称为“夏”,取的就是“大”义。可见“夏”的本义并不是指季节,古代历法进步以后,形成了四季的划分,便假借“夏”字来记录四季中的第二季。为什么要用这个“夏”字来表示第二季呢?崔思《三礼义守》说道:“夏,大也,至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

甲骨文中的“秋”字也非常形象,其字写作,像长须长足的蟋蟀。有的甲骨文加上巢穴,表示天冷时蟋蟀躲在巢穴里。它的造字本义是:天气转凉、蟋蟀鸣叫的季节。籀文误将甲骨文中蟋蟀头部的触须写成“禾”,误将蟋蟀的身体写作“龟”,误将凹穴里蟋蟀尾部形象当作火盆,写成了“火”。小篆省去“龟”,并将籀文中“禾”、“火”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隶书再次调整小篆的左右结构顺序。“秋”字表现出季节的凉意,所以,由“秋”字组成的现代词语也让人感到秋风萧瑟的清凉之意:秋凉、秋波、秋风、秋水、秋衣、秋思、秋雨、秋露、秋寒、秋愁、秋色、秋霜、落叶知秋、望穿秋水……

“冬”字的甲骨文为象形字,像在纪事的绳子的两端打结,表示记录终结。有的甲骨文将实心的绳结写成空心的小圈,突出“终结”本义。金文将两端的绳结移到中间。造字本义是结束一个结绳记事的主题,也就是“终结”。冬季是一年的终结,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特点是结冰寒冷,所以小篆字形增加了取象冰块的底下那一部分,突出年终下霜结冰的季候特征。当“冬”的“终结”本义消失后,小篆再加“纟”与“冬”结合,另造“终”字代替。隶书将小篆字形中的简写成“夂”,并将小篆的“冰”简写成两点,就形成现在的“冬”字,成为表示冬季的用字。《说文解字》说:“冬,四时尽也”。《礼·月令》说:“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前汉·律历志》说:“冬,终也”。《乐记》说:“冬,藏也”。

溯源春夏秋冬,我们可以看出,古人造字的过程中,时间观念和客观世界密切联系着,每一个汉字,都浓缩着不同时空的相应信息。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通过春、夏、秋、冬四个字的构意来源以及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的特点,我们可以在窥视古人造字奥秘的同时充分享受文字的魅力。

韵味书单9月15日(麻凡文集第三辑)(1)

韵味书单9月15日(麻凡文集第三辑)(2)

韵味书单9月15日(麻凡文集第三辑)(3)

韵味书单9月15日(麻凡文集第三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