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是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吃什么和怎样吃,是饮食养生的基本问题 只有懂得怎样吃对身体有利,才能找到长寿之路的入口这一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得到答案《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不仅认识到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并且发现饮食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出要想健康长寿应做到“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热适中”等平衡饮食的思想,同时提出病后食疗原则及方法,对今人的健康保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黄帝内经之饮食养生二十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黄帝内经之饮食养生二十九(从黄帝内经看饮食养生)

黄帝内经之饮食养生二十九

饮食养生是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吃什么和怎样吃,是饮食养生的基本问题。 只有懂得怎样吃对身体有利,才能找到长寿之路的入口。这一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得到答案。《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不仅认识到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并且发现饮食也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提出要想健康长寿应做到“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寒热适中”等平衡饮食的思想,同时提出病后食疗原则及方法,对今人的健康保健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 平衡饮食是健康的保证

《内经》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指出阴阳协调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同时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与五味均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其中五味(即饮食)是维护阴阳平衡的必要条件,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对此,《内经》提出要想健康长寿应做到“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寒热适中”的饮食养生原则。

1.1 谨和五味——均衡营养,食材要杂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会被问到:“医生,您看我适合吃什么?哪些食物对我更好?” 我们看看《内经》是如何回答的。

食物种类要多——《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强调要食以谷肉果菜等多种食物以培养正气,维持或修复机体功能。这里的“五”即指具体的五类谷、果、肉、菜,同时也是个虚数,强调食用的品种趆杂趆好,这样才能给我们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科学发现,如要维持机体健康,每周应摄入30种以上的不同食物,而在更长的时期内,还应做相应地调整,更换食物种类,种类越多、调和得越均衡越好。据此,我们不能因为防病和保健的需要,而限制自己不食或只进食某类食物或保健品。

五味不可偏嗜——在做到多种饮食的同时,也要做到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可偏嗜。因“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又“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之常也; 气增而夭,夭之由也。”指出,不同味道的食物对不同的脏腑起到补泻作用,如酸味食物多对应肝,而辛味食物则对应肺等。当偏食某种或某几种味道的食物时,可能会导致相应脏腑功能增强而发生病变,因此强调“谨和五味”,不可偏食某一类食物或味道。

1.2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生活规律

我们大家每天都要吃饭,现在一提饮食原则,大家就能想到“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这句话。这句话是饮食养生的简要概括,也体现了《内经》所提出的“饮食有节”原则,有节不但指的是三餐要定时,还要定量,均不可过饥或过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最先与脾胃接触,如饮食不规律,容易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进一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异常而发生病变。我们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保证“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因此,应做到饮食要有节制,吃饭时间要固定,不要过饥过饱,定时定量,生活规律,这样才能保证脾胃的正常运化,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充足。

1.3 寒热适中——热无灼灼,寒无沧沧

除了“谨和五味”,对于食物的冷热对身体的影响《内经》也做了具体的论述。如《灵枢·师传篇》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饮食过于寒热轻则损伤口腔食道,甚则损伤脾胃,重则害于五脏六腑。其次提出在疾病状态下,饮食寒温也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如提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指出在夏季或患热性病者不宜服用热性饮食,而在冬季或患有虚寒性疾病则不宜食用寒凉性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