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记者冯树林记:您是参与制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50年代的初稿及80年代修订稿的专家,本刊读者希望从您这里得到有关《审音表》的权威的信息,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新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新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关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几个问题)

新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中国教育报》记者冯树林

记:您是参与制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50年代的初稿及80年代修订稿的专家,本刊读者希望从您这里得到有关《审音表》的权威的信息。

徐:谈不上权威,介绍一些简单的情况吧。

1955年召开的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曾通过几项决议,决议的第一条就是:“建议中国科学院聘请专家若干人,组成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研究并确定普通话常用词的语音。委员会应于一年内编成《普通话常用词正音词汇》。50年代、80年代的两度审音工作,以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初稿(1957一1959年)和修订稿(1985年),就是决议中所说的“正音词汇”的编辑与完成。审音、正音工作,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和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及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有密切的关系,是“语文现代化”中的一项“基本建设”。

记:为什么要审音呢?

徐:审音的目的是正音,因为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中,词语有“异读”。“异读”就是某一词语里的某一个字(语素)有不同的念法。例如“发酵”的“酵”,或念jiào,或念xiào,这就需要审定,求其统一,让普通话词语的发音规范化,而不能任其错杂。“异读”是指形成势力的不同念法,不包括极少数人的明显误读。如“鬼鬼崇祟”有的人读了“别字”,念为chóng(崇),这种“异读”,不值得审定。“异读”也不包括方音。

记:“异读”是怎样产生的?

徐:大体有十种情况:

(1)习惯误读(多数人习非成是)。如“塑料”的sù心读为suò(由于字的部件“朔”shuò而误)。

(2)近代变化(不合语音发展规律,但已约定俗成)。如“广播”的bō与旧读读音bò。

(3)文、语之异(“文读”或称“读书音”“读音”;“语音”或称“口语音”“白读”)。有的取“语”舍“文”,有的取“文”舍“语”,还有的“文、语”并存。如“赐教”的cì(语)与sì(文);“血”的xiě色(语)与xuè(文),各有其用。

(4)方音影响(或声或韵,或调,因方音而略变)。如“疏忽”的shū与sū,“橙黄”的chéng与“橙子”的chén,“复杂”的fù与fǔ等。

(5)北京土音。如“蝴蝶”的húdié与hùtiěr。

(6)多义多音(一般不能辨义而误读)。如“畜”,名物性的chù(牲畜)与动作性的xù(畜牧)的混乱。

(7)古义又读。如“横财”的hèng(不顺理,不正常)与héng(纵横)。

(8)词间变读。如“杉木”的shā与“红杉”的shān。

(9)特定读音。如“迫击炮”的pǎi。

(10)又音两存(又音,不辨义,也非“文、白”之分,长时期两读)。如“谁”shuí与shéi等等。

记:审音的原则是什么?

徐:50年代《审音表·初稿》,审音原则详见该书(徐世荣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之首,我只举几项要点:

(1)根据北京音系定音,舍其过于土俗的,采取非常通行的。凡不合语音发展规律,又不通行于北方话的,不取,而按一般发展规律定音。

(2)以词为单位,只取一种读法;单音词、复音词里如有不同读法,应分别保留。

(3)选少数词审订,加以示例,余可类推。

(4)对轻声的词,只审轻声字本身有异读的。

(5)清入声字,如无异读,即采京音,有异读的取阴平。

80年代《审音表》的修订,对《初稿》的改动力求慎重。不同的是,以便利群众学习普通话为着眼点。表中按作为“词素”的单字编排,酌增“文、语”并存的音;增补一些辨义、辨词性的附注;无例外的,均注“统读”;不审轻声词等。

记:《审音表》有无约束力?

徐:《审音表》于1985年12月27日,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出通知,正式公布。“通知”中说:“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本表为准。”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其严肃性有如政令,应作为语言应用的依据。

原载《中国教育报》1993年5月31日

资料来源:徐世荣著《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