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杂志

文/金 韬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意义(湿地与生物多样性)(1)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湿地是以水为基本元素的区域,水是保证人类文明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并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人类早期的几大文明均发生在几大湿地流域上,而当湿地资源被破坏殆尽时,文明往往衰落并灭亡。

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所指的天就是世间万物组成的大自然,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和自然界的万物共生共存,这就是生命之美。花朵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开放,鸟儿会在蓝天碧水中快乐的飞翔。这些生命在大自然中生长、迁徙、觅食、归巢等生活细节都充满了美感。正因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爱好者到湿地观鸟。

水是生命之源。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这些氤氲丰饶的“生命的摇篮”赋予大地勃勃生机。

湿地是物种基因库

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就是一个基因库,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庞大的基因库。湿地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湿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湿地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在湿地分类中得到体现。湿地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明显,以我国科学家在沼泽、滩涂、湖泊等方面已积累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参考《拉姆萨尔公约》分类系统,将我国湿地划分为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和人工湿地5大类,每个大类又分为不同的小类。不同的水文、地貌、土壤、水化学和气候相互作用,产生湿地生境的多样性,高的生境多样性可以保证高的物种多样性,许多物种可以适应范围较广的生境,表明在这些物种中存在高的基因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与生存保证。多样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各种湿地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及环境, 保证了生物多样性的延续和昌盛。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破坏, 随之而来的将是湿地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和湿地环境恶化,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有形和无形的湿地产品。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意义(湿地与生物多样性)(2)

沙漠湿地

二、物种多样性

湿地是许多生物的栖息生境,其间的生物物种多种多样。中国湿地生境类型众多,为湿生、水生生物物种创造了丰富的栖息生境。中国湿地不仅物种数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国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据现有资料初步统计,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约有2276种,隶属于815属225科,其中苔藓植物64科139属267种,蕨类植物27科42属70种,裸子植物4科9属20种,被子植物130科625属1919种;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野生动物共有25目68科724种(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鸟类12目32科271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兽类7目12科31种。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一)濒危类群

湿地高等植物中的濒危种类约有100种,比较典型的类型有水松,它是生长在亚热带有河水浸淹的泛滥地上的高大乔木,树形美观,第三纪曾广布于北半球,现只零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红树林是热带海滩上的一种特殊沼泽林,生于风平浪静,淤泥深厚的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水椰、木榄、红榄李等为濒危物种,亟待挽救。生于江南湿地的李氏禾,青藏高原湿地的芒尖苔草、西藏粉报春、斑唇马先蒿,东北三江平原的绶草、大花马先蒿等都是濒危、渐危或稀有种。

兽类有林麝、豹、水獭、河狸;爬行类的扬子鳄;鱼类有银白鱼、洱海大头鲤等数十种都属珍稀濒危种类。

(二)重大科学价值类群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地质水文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例如白鳍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有“水中熊猫”之称,它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白鳍豚、白鲟、胭脂鱼等都是长江流域的特有物种。水松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为古老的残存种,对研究杉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学及第四纪冰期气候等都有较重要的科学价值。

(三)重要经济价值的类群

本类群的湿地动植物有很多,例如大鲵又称娃娃鱼,为现存有尾两栖类中的最大者,产自南方山区河流中,鲵肉视作珍品。鱼类绝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湿地纤维植物分布广泛,数量可观。湿地饲料植物很丰富,芦苇、小叶章、毛果苔草等可造纸、编席,苫房。湿地中有很多使用植物,笃斯越桔、蓝锭果忍冬、兴安悬钩子等均为山地沼泽小灌木,其浆果美味可口,是良好的酿酒原料。尤其是笃斯越桔又称蓝莓,由于产量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收购价格比其他水果能搞出1倍。近年来,蓝莓的栽培区域迅速扩大,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等酸性土壤区适宜栽培耐寒的矮灌蓝莓和半高灌蓝莓;长江中下游亚热带区适宜栽培兔眼蓝莓和南方高灌蓝莓;西南地区适宜栽培兔眼蓝莓和南方高灌蓝莓。湿地植物中尚有200余种药用植物。

三、遗传多样性

湿地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储存在生物个体的基因之中,湿地遗传多样性即是指存在于湿地生物个体、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和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包含染色体多态性、蛋白质多态性和DNA多态性三个方面。物种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基础,湿地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为形成纷繁多样的基因创造了条件。湿地中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依赖湿地而生存,任何一个物种或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在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生物的进化,筛选和改良能作为商品的物种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和野大豆都是湿地植物,我国水稻的地方品种高达50000多个,大豆品种高达20000多个,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遗传基因。遗传多样性可以增加生物生产量和改良生物品种,人类通过传统的育种技术和现代化的生物基因工程,成功地培育了新品种,不断扩大作物的适应范围,提高作物生产力。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利用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带来了福音。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湿地物种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降低或丧失, 必将导致遗传多样性的减少。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意义(湿地与生物多样性)(3)

湿地的退化

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8.6%,却蕴藏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扩张、湿地改造、人口增长及狩猎压力,使得湿地被大面积开发、干扰甚至破坏了湿地的基本功能,还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中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资源下降,致使一些物种甚至趋于濒危。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还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以及多样性的降低。

我国湿地分布于高原平川、丘陵、海涂多种地域,跨越寒、温、热多种气候带,生境类型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国内陆湿地已知的高等植物有1548种,高等动物有1500种;海岸湿地生物物种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我国有湿地鱼类1000多种,占我国鱼类种数的1/3。在我国所有的湿地鱼类中,内陆淡水特产鱼类种类达410种,占我国鱼类种数的14.6%。近些年,湿地的萎缩和严重污染,对生物物种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湿地中动物物种量最大的是鱼类和鸟类,我国重要的经济海区和湖泊,酷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调查显示,我国黑龙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湿地消失;洪湖水生植物种类减少24种、鱼类减少约50种;洪湖湿地鱼类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100多种,减少到目前的50多种。

中国湿地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资源丰富。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均有湿地分布。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的矛盾日趋尖锐。有些湿地的生产力已明显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湿地保护与恢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湿地的保护

湿地是博爱的,她为地球无数生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环境;湿地是谦逊的,她不争不要,水只往低处流,行回百转奔向大海。滴水成溪,汇溪为河;陡峭成瀑,舒缓为湖;平静踌躇成沼,拥万千生物为怀。

然而,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世纪以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地区的某些类型湿地超过50%已发生转变。就湿地面积变化来看,美国的湿地丧失了54%,法国67%,德国57%。其间,由于过度开发、毁灭性捕捞、污染与淤积,全球约有20%的珊瑚礁已丧失。由于过度排水、建坝和工业发展,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沼泽的面积从10世纪50年代的15000~20000公顷减少到今天不足400公顷。而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全球约有35%红树林已经消失。

没有湿地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安全;失去生物多样性,就失去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特别是近两年将其提升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全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包括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设立长江湿地保护基金等,首次划定全国湿地面积总量红线——“至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要求各地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占用湿地要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相当面积和质量的湿地;到2020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

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湿地农业、生态旅游等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湿地成为乡村振兴的强有力的龙头和载体,通过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创造性地发展湿地等特色产业,能够给当地经济注入活力,并且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提高就业率。可以以湿地公园为依托,引导贫困户参与到湿地公园建设中,开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既保护好珍贵的湿地资源,又促进其稳定脱贫,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旷远恬静、空气清新、无污染、无噪声的生态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给长期生活于喧嚣都市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使之成为集自然观光、度假旅游、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资源。目前,许多湿地都已经开辟出旅游场所,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稀濒危的物种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在科学教育、生命科学研究、生物保护和生态学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2.19%。我国共有国际重要湿地5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602处、国家湿地公园899个、省级重要湿地781处,以及数量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显示,56处国际重要湿地分布在21个省(区、市),其中内陆湿地41处、近海与海岸湿地15处。湿地面积325.96万公顷,自然湿地面积311.27万公顷。域内分布湿地植物2139种,湿地植被覆盖面积165.88万公顷。分布有湿地鸟类244种。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意义(湿地与生物多样性)(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强化湿地保护工作,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落地,强化湿地分级管理,切实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完善中央财政湿地补助政策,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推进乡村小微湿地保护和建设,强化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建设,全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不断提升我国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每失去一片湿地,就意味着失去一种或数种生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生物息息相关,共存共利。保护湿地不仅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且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湿地保护事关全人类的生态安全,世界各国要携起手来一起完成自身使命,让湿地永远润泽人类的心灵。(《绿色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