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黄颡鱼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程保政

近年来,随着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消费能力的提高,对黄颡鱼的消费量日益增加,由于过度捕捞,野生黄颡鱼资源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市场供不应求,在这一背景之下就需要我们加快推进人工养殖技术。当前在市场上常见的黄颡鱼的规格在75g~200g左右,与常规鱼的养殖相比,饲养黄颡鱼具有养殖周期相对较短、资金回笼速度较快的优势。黄颡鱼养殖主要包括了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湖泊套养等几种方式。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池塘高密度养殖,能够实现对养殖结构、养殖方式的有效调整和有效转型。淮南市有着悠久的渔业生产历史,当地的水域面积十分广阔,

为了更好地推动黄颡鱼等小型经济鱼类的发展,在当地水产部门的指导下不断进行黄颡鱼的高产高效示范,黄颡鱼的产量能够达到1300kg/667m 2 左右,产值达到3万元/667m 2 ,利润能够达到9000元/667m 2是常规鱼养殖的5倍~10倍

1 淮南市渔业发展格局

最近几年,淮南市创新发展理论,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以生态环境优美为目标,依托当地水面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渔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水产养殖的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尾水生态化治理和循环利用,切实做好源头监管,着力推动水产养殖的绿色发展和绿色变革,优化水产养殖的功能布局,推进当地水产养殖产业的升级转型。

1.1 严格落实养殖水域规划制度

统筹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完善淮南市养殖水域规划,积极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加强重要养殖水域保护,依法核发养殖证,稳定水产养殖面积,保障养殖生产空间。依据养殖水域规划,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严禁禁养区范围内水产养殖行为,严格规范限养区内养殖行为,建立防止违法违规养殖反弹的长效管理机制。

1.2 科学布局绿色养殖空间

将养殖水域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水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合理开发宜渔水域。开展水域养殖规划养殖区的水域发证工作,科学确定不同水域的养殖容量,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和湖泊等开放性水域保水渔业,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养殖,打造沿淮河四大家鱼、黄颡鱼、河蟹、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品优势区。

1.3 全域推进健康养殖示范创建

按照“行业管理规范化、养殖技术标准化、监督执法常态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争创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不断提升渔业行业管理规范化水平和养殖生产核心竞争力。

1.4 大力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深入实施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行动计划,限制冰鲜鱼幼杂鱼等直接投喂。实施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推广疫苗免疫、生态防控等病害防控方法。加大推广适于淮南市绿色发展要求的主推品种和模式技术,重点推广池塘高产高效综合养殖技术、池塘低碳高效流水养殖技术、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等生态循环模式,鼓励提升与完善池塘循环水和工厂化设施养殖等新型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大力支持渔业区域品牌培育和推广,促进渔农融合、生态循环发展,减少渔药投入和尾水排放。

2 杂交黄颡鱼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要点

2.1 池塘条件

通常情况下应该保证水源充足,不存在严重的污染物排放,池塘底质以壤土和沙壤土为宜,底部的淤泥不能过厚,一般厚度控制在10cm左右 。池塘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肥能力,这样有利于较快地分解池塘当中的有机物质,加速水体的培肥处理。池塘的四周选择使用聚乙烯网片进行敷衍设置,防止池埂坍塌,起到保护的作用,并在池塘当中加装微孔增氧和叶轮式增氧设施。

2.2 塘口清整与水体培肥

鱼苗在放养之前,应该做好池塘的彻底清理工作,然后放养鱼种。一般在放养黄颡鱼鱼种10d~15d前选择使用生石灰或者漂白粉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理,杀死池塘当中的野杂鱼和各种有害微生物。带水清理池塘,生石灰的使用量按照150kg/667m 2 ,漂白粉的使用量按照15kg/667m 2 ,将其化成水之后,全池均匀泼洒。如果采用干法清塘方式,选择使用漂白粉7.5kg/667m 2 ,生石灰使用75kg667m 2 ,要保证生石灰的质量相对较好。清理过程中可以在池塘的底部开挖多个小浅坑,将漂白粉或者生石灰倒入其中,保证开挖的坑均匀分布,然后用水化开之后,将化开的药水趁热向四周和池塘中心均匀的泼洒,等到清除野杂鱼以及各种微生物之后,再向池塘当中放入有机肥,有机肥的使用量控制在150kg/667m 2 ~200kg/667m 2 ,肥水时间在一周左右,当池塘水体透明度达到30cm~50cm时,就可以投放黄颡鱼鱼种。

浙江杂交黄颡鱼养殖技术(杂交黄颡鱼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研究)(1)

2.3 鱼种的放养

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杂交黄颡鱼鱼种一般在清明节后温度略有回升时放养,温度过低很容易造成水霉病的发生流行。鱼种的规格应该保证在36尾/kg左右,投放量控制在8200尾/667kg 。在鱼苗投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投放密度,密度过大或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的要求。而投放密度过低,由于黄颡鱼具有抢食的习性,黄颡鱼主动觅食能力会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影响到鱼群在水中的游动,最终对机体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危害。养殖场在黄颡鱼鱼种购买过程中,应该从有资质的杂交黄颡鱼育种场购进,以保证杂交黄颡鱼的苗种质量,投放3d~5d之后再搭配适量的花白鲢,花白鲢的规格为12尾/kg~14尾/kg,按释放70尾/667m 2。鱼种在放养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先放养黄颡鱼种,再放养其他鱼种的顺序,这样有利于主养鱼的生长发育。

2.4 科学饲料投喂

黄颡鱼属于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小型经济鱼类,常用的动物性饲料主要包括小杂鱼、虾以及水蚯蚓等,常用的植物性原料主要包括黄豆饼、棉籽饼、玉米和小麦粉等。黄颡鱼种放养之后,首先应该对鱼群进行诱导训练,引导鱼群在固定的位置采食,保证饲料投喂的定时、定点,确保鱼群能够形成正常的采食习惯之后,才能够正常的投喂饲料。鱼种投放池塘两天之后采用人工敲打钢管进行驯化处理,驯化时配合固定的饲料投喂声音信号,做到定点、定时的投喂饲料,经过耐心的驯化,一般经5d~7d就可以形成正常的饮食习惯,此阶段可以采用人工投喂和机械化自动投喂两种方式 。投喂初期阶段选择使用鲫鱼专用的饵料,这样能够节约成本,同时也能够满足黄颡鱼生长发育对蛋白质的实际需求,日投喂量为黄颡鱼体重的1%~2%。如果投喂黄颡鱼全价配方饲料,则应该在整个投喂过程中将其划分成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在5月份~6月份,每天投喂饵料4次,投喂量为鱼群体重总量的3%~5%;第2个阶段是7月份~9月份,每天投喂饵料的量为鱼群总量的2%~3%,每天投喂三次;第3个阶段是10月份以后每天投喂饲料两次,投饵量控制在2%左右。具体的饵料投喂量要结合水体环境、天气状况以及鱼群的采食情况综合确定,以黄颡鱼吃完不剩为宜。黄颡鱼在养殖投喂管理过程中,由于黄颡鱼口裂相对较大,因此饵料的直径一定要加大,以2.0mm直径的颗粒饲料作为鱼种饲料,成年阶段的鱼群饲料直径应该达到5mm以上,选择使用沉性硬颗粒饵料在水体当中具有15min的较强稳定性。饲料在投喂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最佳的投喂时间,因为黄颡鱼具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所以在饵料投喂过程中以黄昏为主,如果每天投喂两次,则宜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早晨一般在6:00之前投喂,投喂量占到全天投喂量的45%,黄昏之后进行第2次投喂,占到总投喂量的55%。要确保每次的投喂量以鱼群1h~1.5h之内能够完全将饲料采食完毕为宜,再酌情的增加或者减少饲料的投喂量。黄颡鱼在养殖管理过程中,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一般调控到36%~38%,只有饲料达到一定的蛋白含量标准,才能够满足鱼群的营养需求。

2.5 水环境管理

保持和优化池塘水域环境,有利于提高杂交黄颡鱼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在饲养前期阶段水温不高时,池塘和水位一般控制在80cm~100cm,随着池塘载鱼量的逐渐增加,鱼的排泄物显著增多,水温回升,以及用药之后要不断的向养殖水体当中注入新水以提高池塘水位,每次加水1h左右,注水深度控制在5cm~8cm。在注水过程中一般选择使用80目的纱网进行过滤处理,最终池塘养殖水位可高至160cm。进入夏秋季节之后,对水质进行定期的检测,定时或不定时的测定水体当中的溶氧量、pH值、透明度、氨氮的含量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当发现水体当中的指标出现异常,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另外在水质调控过程中,还应该合理的使用增氧机,利用增氧设备能够加快水层的流动,增加水体当中溶解氧的数量,及时将池塘底部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排出,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增氧机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按照凌晨开机、阴雨天开机、晴朗天气中午开机的原则,定期开启增氧设备。当进入盛夏季节,外界温度逐渐回升,高温高湿,尤其是低压环境下,应该将增氧机24h打开,避免鱼群出现浮头。每天要坚持对池塘进行多次的巡视检查,一般早晚各进行一次,黎明阶段观察鱼群是否存在浮头现象,傍晚要检查全天鱼群的采食情况,是否存在残饵和浮头、各种污染物,捕捞病死的鱼群,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避免问题加重之后,危及到池塘黄颡鱼整体的健康生长。

2.6 病虫害防治

杂交黄颡鱼养殖周期相对较短,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病害的种类相对较少,但是在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之下,一旦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将会快速蔓延,危及到整个鱼群的健康生长,所以在杂交黄颡鱼养殖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由于杂交黄颡鱼属于无磷的鱼群,对常用药物的忍受能力不如其他淡水鱼品种,因此要在疾病防控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治疗过程中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类药物。养殖期间可以选择使用温和性的杀虫类药物,消杀各种寄生虫抑制及病原微生物。杂交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养殖管理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使用或者不使用。

2.7 水质调控

5月下旬~9月中旬外界温度逐渐回升,再加上养殖密度较大,这个阶段也是黄颡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群体增重较为快速,水体很容易出现恶化,诱发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所以要选择使用生物制剂和石灰石轮流消毒处理。使用EM菌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环境,每间隔15d~20d,再使用生石灰对水质进行有效的调节。保持杂交黄颡鱼在高温时节有良好的藻项、菌项水体环境。

2.8 科学捕捞

黄颡鱼属于水体底部栖息的鱼类,再加上身体上会长有三根刺,因此采用常规的捕捞方法,存在一定难度。通常情况下采用拉网捕捞或者干塘捕捞相结合的原则,这样能够收到良好的捕捞效果。在拉网处理过程中,最好营造一个能够让黄颡鱼浮头的水体环境,等到鱼群轻微浮头之后及时拉网处理,能够捕获水体当中的大部分的鱼体,在拉网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迅速并向网内鱼群注入大量的新鲜水体,防止捕捞的商品鱼缺氧死亡。

3 结束语

杂交黄颡鱼在池塘高密度养殖管理尤其是日常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水体的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要坚持科学投喂饲料,增强鱼群身体的免疫能力,严格控制药物的添加,不能过度依赖各种抗生素来治疗疾病,减少杀虫剂的使用,这是确保黄颡鱼池塘高产高效养殖的关键环节。另外,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也需要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认真探讨杂交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不当之处,确保生产出来的黄颡鱼具有绿色、生态、安全的特征,更好满足市场上对高品质黄颡鱼的实际需求,以此来取得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