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应该去鼓励孩子,但是很多家长在鼓励方面却容易用力过猛。而我昨天就犯了同样的错误。

1.孩子气馁的时候要不要鼓励

孩子昨天晚上写作业要听写单词,这四个单词前天已经听写过了,昨天本来打算简单过一下,但是孩子突然写不下来。

连着写了三四遍却总是写不好,这个时候她开始有些坐不住,不停地说,自己手好疼。我还安慰她,很快写完了就好了。

接着又写了两遍,依然是错误的,没有进展。

这个时候,女儿已经开始着急得有些哭了,她走到卧室门口用哭腔说:我不想写了,我就是不想写了。上个英语课有什么意思,课堂上也不做游戏,一点都不好玩。

此时,孩子已经有点崩溃了,把听写单词的气开始撒向英语课了。

我看架势不对,立马开口安慰道:是不是听写单词太难了。

可能说到了心坎上,孩子的脾气立马软了下来,走到桌子前说到:妈妈真的太难了,我不想写了。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你是怎么引导的(当孩子感到气馁的时候我们要不要鼓励孩子)(1)

我一看情绪有所缓和,开始进行自己所谓的鼓励,我说:你看,上次你说你之前在舞蹈班倒立是最后一名,通过不断的练习,现在你的倒立已经是你们班里第一名了。

我的本意当然是趁热打铁,让她知道多多练习几遍就好了。结果适得其反。

孩子一听到这话,立马提高了声音喊道:妈妈,倒立和写单词不一样。我就是不想写了,我今天也不想去上英语课。

本来想鼓励孩子一鼓作气,没想到直接激怒了她,让她内心的气馁感更加强烈。

果真鼓励从来都是不简单的,就像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鼓励是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的。

在孩子气馁的时候,不恰当的鼓励只会增加孩子的气馁感。

2.反思,为什么鼓励没有用

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在想,为什么今天的鼓励没有用,是因为时机不对、语气不对还是话说错了。

当很多问题想不明白的时候,换位思考或许能够为我们打开思路。

我想如果是我自己做蛋糕的时候接连好几次都失败了,正在垂头丧气的时候,家人或者朋友对我说,没关系,你多练几次就可以了。

听到这样的话,我被鼓励到了吗?没有,完全没有被鼓励到,甚至想要回击一句:你压根就不懂。

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话我却对孩子说了,我说你多练习几遍就记住了,可不就是在告诉孩子这一点都难。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你是怎么引导的(当孩子感到气馁的时候我们要不要鼓励孩子)(2)

也就是说我看似在鼓励孩子,但是我的语言其实是在否定她的感受。所以她跳着说,听写单词和倒立完全不一样。

看来学会真正的鼓励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时候父母以为的鼓励,对孩子来说并不是真正的鼓励。

儿童心理学著作《孩子:挑战》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

十岁的乔治是家里的老大,大弟弟8岁,小弟弟3岁。和乔治不同,大弟弟吉姆成绩好,做事认真。乔治则成绩平平,做事虎头蛇尾。

一天乔治在组装一个书架,即将完工,妈妈怕乔治半途而废,想鼓励乔治,就对他说:这组书架真可爱,乔治,你做得太好了。

听到妈妈的表扬,乔治哭喊起来,它们不可爱,它们糟透了,把书架摔倒在地。

妈妈用了最明显的鼓励方法,但是乔治却并不领情。

乔治认为自己的作品应该是完美无瑕的,但是自己的技巧不够,他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当妈妈对乔治说出“你做得太好了”的时候,他认为这是妈妈不理解他,导致他更加生气。

所以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怎样的鼓励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和准则,应该取决于孩子。

这让很多家长觉得,鼓励孩子怎么会这么难?

3.如何正确的鼓励孩子?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正确的鼓励孩子。

首先,肯定孩子当下的情绪

当孩子用哭腔说:我不想写了。我立马补充到:写单词很难对不对。因为共情到了她的情绪,她很快就靠了过来,因为孩子觉得你理解了她此刻的心情。

所以说,当孩子受到挫折、打击感到气馁的时候,家长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给孩子建议和帮助,而是肯定孩子当下的情绪。

让孩子释放了他的情绪,才能愿意倾听我们说话。

第二点,学会观察孩子

真正的鼓励是孩子需要什么鼓励我们就说什么。但是孩子的需求如何发现,这需要我们对孩子进行仔细的观察。

对孩子仔细的观察是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上的,仔细观察孩子并不难,难得是我们需要放慢自己的脚步,愿意牵着孩子这只“蜗牛散步”。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这句话放到孩子身上一样成立。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你是怎么引导的(当孩子感到气馁的时候我们要不要鼓励孩子)(3)

第三点,学会换位思考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能够鼓励到孩子的时候,可以尝试着进行换位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所当然是习惯了站在自己的角度,有些话自己听着没有问题,一旦换位思考就能发现问题究竟在哪里。

鼓励需要长期去坚持才有用。

父母需要认识到,鼓励没有统一的答案和准则,偶尔鼓励一两次也不见得会有效果。

鼓励是一项父母们需要长期去坚持的事情。

因为我们鼓励孩子不仅是为了解决孩子眼下遇到的困境,更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沉溺于错误中解决不了问题,帮助孩子锻炼出成长型思维,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和勇气,这才是贯穿孩子一生的优秀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