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寒假期间,高校学子大多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新春、阖家团圆但如果实验室还养着用来进行科研的小生物,怎么办?,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每年吃3万斤鱼的学校?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每年吃3万斤鱼的学校(他们寒假留校喂饱超千条实验鱼)

每年吃3万斤鱼的学校

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寒假期间,高校学子大多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度新春、阖家团圆。但如果实验室还养着用来进行科研的小生物,怎么办?

在上海海洋大学,就有学子专程留在学校,一边抓住寒假的黄金时间做科研,一边悉心照料着这些小生命。

“有我一口吃的,就有鱼一口吃的。”魏文波笑着说。

水产与生命学院生物学专业研二的魏文波所在的课题组,负责着马口鱼和罗非鱼的科研任务,他自身的科研方向则主要关于转基因青鳉鱼。他介绍,实验室分大小鱼房,小鱼房养殖着数百条马口鱼和数十条罗非鱼;大鱼房则安置着百来个鱼缸,里头养殖着千余条青鳉鱼。

大鱼房里的青鳉鱼 本文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除夕这天,他受住在学校附近的老师邀请共进年夜饭,但他心里也惦记着鱼的“年夜饭”。这天,他将高档食材“红虫”从冰箱取出,等待解冻后,混着干饲料喂给鱼儿们吃。鱼儿一下聚拢到手边,争先恐后地抢食。

鱼不可一日无食,因此这个寒假,来自江西的魏文波早早就决定留在学校,进行包括喂鱼工作在内的科研工作。他每天喂食2~3次,中午晚上打开鱼房的门,一一给课题组的青鳉鱼、马口鱼、罗非鱼喂食,观察它们的状态并做记录,寒假期间他还彻底清洗了鱼缸。

鱼房

虽然寒假的课题组只剩他和鱼,但魏文波并不感到寂寞,每次打开鱼房的门,他明显感觉鱼儿活跃起来,尤其是小罗非鱼,感应到人来便蹦得老高,等待被喂食。“马口鱼的运动能力强,不能饿着它,饿了就向外跳,闹‘自杀’。”魏文波说,“同学和师兄师姐人不在,但也很惦记,经常来问鱼的产卵情况如何,吃得饱吗?”他介绍,马口鱼和罗非鱼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味美有营养但价格偏高,实验室所做的科研之一,就是研究两种鱼的人工繁殖。

魏文波给罗非鱼喂食

同样留校做科研的还有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博一研究生孙炳艳。这是这位山东姑娘第一次留校过年,手头的科研实验还没结束,她盘算了下上海往返家乡的时间,决定留下来。

孙炳艳所在的课题组主要做海洋生理生态方面的实验,以厚壳贻贝为模式物种,研究诸如微塑料一类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寒假期间,因为实验室人少,孙炳艳有更多的机会使用仪器、专注实验,她也抓住时间规划了寒假科研任务。

孙炳艳(左)和同样留校做科研的师弟(右)

除夕前几日,因为实验需要,两百多只贻贝从嵊泗来到学校实验室。贝壳刚来的时候,孙炳艳着实费了些功夫。担心从海水中来的贻贝产生应激反应,她又是自己配比盐水,又是刷缸,才把贻贝一个个小心放进缸中养殖。

贻贝初来乍到,尚不能投喂,到了除夕夜,正是时候可以给它们第一次喂食。孙炳艳停掉缸中的循环水,把在营养盐中培育的小球藻,小心地注入水中,半小时后,再把循环水打开,让贻贝呼吸。此后每天早晨,她要重复同样的工作。

孙炳艳给贻贝喂小球藻。

“鱼抢食很热闹,相比之下贻贝们吃东西我们是看不清的,但我知道它们吃得美美的。”孙炳艳介绍,待稳定后,贻贝的养殖会相对容易些。“它们自身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有滤食的能力,也正因此,这是检测海洋环境的‘哨兵’,如果一些污染物对贝类尚且有影响,那可能说明,它对于鱼类乃至人类,会产生更大的损害。”

此外,记者从上海海洋大学了解到,在校园的各实验室,因各种原因留校的学生还有不少。本科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实验方案设计以及综述写作,为新学期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打下基础;研究生们则在寒假期间整理数据,撰写学术论文。假期对于这些高校学子而言,是出成果的“黄金期”,只有做好实验才能成果多多。

责任编辑:陈少颖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