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把她当作在北京的亲戚

我刚到北京工作不久的一个春节前夕,义乌市委楼国华书记带人看望在京的义乌乡贤。当我赶到贵宾室时,一群义乌同乡陪坐书记周围,神情严肃,正听一个老太太与书记对话。老太太中等身材略显福态,满头银发,满面红光,嗓门洪亮。我们在外工作的人难得与家乡父母官见次面,一般都会挑点轻松话题,说些“过年”话,皆大欢喜。可这老太太却一本正经与书记谈家乡建设的一些建议。老太太神情磊落,谈吐大方,话到激动时有些高亢激昂。旁人插不上话,也不敢插话。她的建议或多或少是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来的,话题显得有些沉重,气氛也显得有点尴尬。我问身旁人,这是何方“神仙”?个性了得!回答:是一位老革命。

跟着温州两家人看温商故事(皇城根下义乌侬系列之二)(1)

这位老太太名叫吴文桂,确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革命。是从抗日战场中走出来的义乌女兵。她一九二六年出生于义亭镇白塔塘村的一个普通人家。十五岁青涩少女的她在抗战最残酷最艰难的一九四二年参加革命,一年后入党。在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肖支队八大队当过民运区队长、支部书记。渡江与松沪战役立过战功评为英模。解放后上了大学,毕业后投身银行系统,任过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机关党委副书记。即使离休了,还先后任过济南军区政治部,总政治部的法律顾问。年过七十毅然挑起了全国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浙东分会会长,吴晗研究会会长的重担。此后她又欣然担任了北京的义乌经济促进会的首任会长。有些人把这些社会职务看作荣誉,她却当成责任。正因如此,这位老革命显得那么有活力,有梭角,有气势。“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正是她的真实写照。

日后接触多了,她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位不仅刚烈、豪爽、风风火火而且慈祥、亲切、随和特别重乡情的同乡老奶奶。

家乡,是她血染过的家乡;乡亲,是用生命保护过她的乡亲。正因如此,她对家乡的爱,是溶在血液里的爱;她对乡亲的亲,是沁到骨髓中的亲。

跟着温州两家人看温商故事(皇城根下义乌侬系列之二)(2)

一九七四年义乌县组织了八十名农村第一线的干部去大寨参观。这些人一辈子没到过北京。强烈要求顺路到北京看看。当时,组团集体进京是要经过审批的。义乌参观团的领队、农业局方局长,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同乡吴文桂,打电报请她帮忙。正受到运动冲击在河南五七干校劳动的她,顾不上自身的困境,立即请假赶回北京,找国务院管理事务局,为义乌大寨参观团办理进京申请与在京住宿事宜。在她努力下,管理局同意义乌参观团进京,但住宿,招待所只能安排个十个人,其余的自理。解决七十人住宿在当时是件不容易的事。大酒店太贵住不起,招待所床位太紧住不进。正当大家失望无助的时候。她表态,再大困难也要滿足乡亲这个心愿。她先是带头把仅十四平米平房的家腾出来,家具搬到室外走廊上,在木板地上打了九个人的通铺,自己带女儿出去借宿。然后,她找来一大帮义乌老乡,动员大家分头接纳,有的三四个,有的五六个。接着她又通过老乡向海军招待所借了七十条被子,保证每人都有垫的有盖的。经过她与十几老乡共同努力,整个安排得妥妥的。

乡亲们离京了,她又与同乡忙着洗被子、还被子。临别时,义乌参观团送她及参加接待的老乡,一人一本写了"我们是同志加兄弟"的小相册。着实把她开心了好一阵子,也珍藏了一辈子。

老乡离京后,邻居看她忙了这么多天,累弯了腰。与她闲聊:

他们是你亲戚吗?

无一人沾亲。

他们是你故交吗?

素不相识。

老家给你补贴了吗?

分文未见。

哪何苦呢?

不是苦,是乐!

到首都看天安门,看毛主席住的地方,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他们一生的自豪。他们满意,我开心;他们自豪,我骄傲。因为他们是乡亲,我最亲的人。

跟着温州两家人看温商故事(皇城根下义乌侬系列之二)(3)

几十年过去,山东济南西市场摊位经营户,至今仍记得一件趣事美谈。一般做买卖,讨价还价都是卖家起价,买家还价。而有一个会讲义乌话的老太太每次到西市场来买东西,必须找义乌人的摊位买,而且每次都嫌卖家开价低了,要加点价,不加价就不买。有时卖的不肯加价,买的非要加,而“吵”得不可开交。这个老太太就是义乌人传说中的老革命吴文桂。对乡情,她在回忆录里吐露了这样的心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就随部队奉命北撤到山东,解放后被选送上济南大学。一个人生活在异地他乡,可想家了,可想义乌了!看那里光秃秃的山,就想起义乌的青山绿水和滿山的杜鹃花、桅枝花;看人家吃着大饼卷大葱,就想起义乌的‘荞麦老鼠’、爽口清脆的松菜萝卜。从那时起,一听到义乌乡音,不管认识不认识,就上去打招呼、搭几句;他们有困难,就想去帮一把。这样的乡情不仅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淡漠反而越来越浓烈。”

济南西市场摆摊的大多是义乌人。吴文桂是西市场的常客。有一老乡曾开玩笑地问她,“到市场里,你想买就买,干嘛还要加价?”她真诚回答说,“说白了,就是在意那一份乡情。我知道,因为是同乡,你们照顾我,不赚我的钱。但我也知道,你们背井离乡做买卖不易;我更知道,你们靠这摊买卖养家糊口。我是你们老乡,又比你们年长,却帮不了你们的忙已心中有愧,若再沾便宜,于心何忍!”这一席朴朴实实的话啊,让我们懂了她对乡亲情谊的珍惜与感恩;懂了她对乡亲异地谋生的理解与关切;更懂了一个革命老战士对百姓的高尚情怀。

跟着温州两家人看温商故事(皇城根下义乌侬系列之二)(4)

在济南,她凭一己之力,从派出所一直告到公安局,与他们摆事实讲政策,把市场对一个老乡的罚款从五千元降到二百元。到北京,她凭熟悉金融政策与丰富银行工作经验,联手在北京的同乡,帮助义乌政府追回了被骗的二百一十万公款。几十年前,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哟……

如果因为吴文桂重乡情爱帮乡亲就认为她因此会放弃原则,那就错了。她曾说过,乡情好比山泉水,看重它,就要保护它纯净不容掺杂质;就要保证它清澈甘甜而不受污染。

《水浒传》曾有假李逵的李鬼与真李逵的巧遇。没想到这样的“巧遇”居然又一次唯妙唯肖地重现于现实中。在北京的义乌人陈梦猇伪装成所谓“义乌八大队”抗日老战士、北京市委副书记,行骗长达十多年,有五十多个单位的二百多人上当受骗,有一批领导与公职人员被他拉下水。恰恰又被同是义乌人,一个真正从“义乌八大队”走出来的抗日女战士,在北京工作的吴文桂识破、剥下了伪装,把他送上了审判台。此案,被称新中国的第一大政治诈骗案,震惊朝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后,巜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对此相继作了报道。案件的主角是两个义乌人,陈梦猇因行骗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吴文桂抓骗子而被时代所赞美,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成了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吴文桂的回记录以“抓骗子”为题用上万文字详实地记录了这件往事的全过程。迭宕起伏的情节、真实细腻的心路,其精彩可与任何一个侦探故事媲美。无论是陈梦猇的阴险狡诈和他精心编织复杂的关系网、保护伞;还是吴文桂的忠诚和胆识,都让人惊心动魄、发人深省。尤其她一身正气,坦坦荡荡,面对各种诱惑和威胁敢说个“不”字的勇气和底气,至今仍有警示作用。

不因私利而附炎。他丈夫原是中央机关某单位党委书记,一九六八年因遭批挨打,心身严重摧残而不治身故。她也被造反派扣上反革命帽子,被廹离开北京的家和唯一尚小的女儿,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正是她家破人亡之际,家乡人告诉她可以去找北京市委副书记义乌老乡陈梦猇帮忙解脱困境。而且告诉她说,这个老乡能量很大,帮义乌做了不少实事,如帮义乌及时调拨四个车皮,还争取了时下紧缺的手扶拖拉机指标等。陷入困境的吴文桂咋不想有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还她清白,改变命运呢?但思量再三还是作罢了。一则认为自己的政治结论,应该由组织来考虑,找个人关系解决名不正言不顺;二则,隐隐约约感觉一个高级领导干部凭手中权力直接办这办那,程序不对,味道也不对。现回味,这不仅是一个阅历丰富老干部的政治敏感,更是一个久经考验的革命者对党的忠诚。

跟着温州两家人看温商故事(皇城根下义乌侬系列之二)(5)

不因老乡而心软。 吴文桂是出了名重乡情的人。但在政治原则、人民利益面前,一切与之有矛盾的老乡关系就会显得苍白,不堪一击。一九七六年春节,吴文桂回家与女儿团聚。一天,母女俩与一个同乡正准备吃午饭。从未谋面的陈梦猇不请自到,主动上门,一会用义乌话自我介绍,一会又解释刚从万里部长家吃过饭出来,且毫不见外地直奔饭桌落座。处处显示出只有同乡只有战友之间才有的那种亲切与随意。陈一见吴女儿面就立即主动热情地提出帮其上大学。并大言不惭地说“北京地面人头我都熟,送小孩上大学,已办了二十多个,不多你女儿一个。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一个是信口开河,一个是疑团重重。吴心里直犯嘀咕:这哪像一个共产党领导干部说的话?接下来就如同演了一场《沙家浜》中的“智斗”,一个是旁敲侧击核实他的真实身份;一个是含糊其辞想蒙混过关。几次抗战旧事的重提,几句告白的谈吐,几处吃喝的细节,让吴文桂看出了许多破绽。为万无一失,她给八大队老战友一个一个发信求证,都回复记忆中无此人。初步断定,这是一个假冒伪劣的“北京书记”。

不因误解而却步。为排除所有的疑点,也为了阻止义乌政府和乡亲蒙受更大的损失,吴文桂专程回到义乌。一方面进一步核实情况,一方面又把对骗子的种种疑点告诉了政府有关部门,给他们打预防针。谁料到,因陈梦猇对义乌的事有求必应,已严然成了家乡的座上宾、大恩人。上上下下对他深信不疑,哪还听得进不同声音。有人就直接把吴的揭发信给陈看。听了陈胡编乱造的解释后,更是反感吴的做法。埋怨吴气量小,公报私仇贬低对方;埋怨吴影响了陈对义乌援助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有人给吴扣上“怀疑一切”的帽子。 面对这一切,有人替吴叫屈“好心没好报”。而她不仅没有计较而且给予了充分理解。更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仍然追着查,接着斗。

不因势强而畏惧。掌握了所有证据后,她顶着“反革命”身份的压力,身处被监管境遇的不自由,编着各种理由请假外出,沿着陈梦猇频繁调动流窜的轨迹,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去调查揭发。也许当时形势混乱,也许骗子的关系网太过复杂、幕后保护伞太过强大。一份又一份的揭发材料石沉大海;一次又一次上门催办徒劳而返。甚至有的借口不见,有的互相推诿。吴这边揭发毫无进展,陈那边骗得越风生水起。那无奈无助无望的苦果啊,也只有她自己嚼嚼碎了往下咽。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治安逐步正常,吴的问题得到平反,先后到财政部和中国农业银行工作,才加快加大了追查的力度。到了一九八一年四月一日,陈梦猇正春风得意在雍和宫堂而皇之召开所谓中国糖醛研究所的董事会,被当场逮捕。这个解放前当过国民党少校军官,解放初因行骗造成国家损失的劳教犯,终于剝下了所有的伪装,还其本来面目。他幕后势力也渐渐浮出水面。

其实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而且漏洞百出。那他为什么屡屡得逞,上下通吃?简单说就是拼凑资源,利益转换。先用糖衣炮弹拉拢腐蚀一些有实权的人,通过他们手中权力办别人办不到的事。再从别人的回报中向有权人送去更大更多好处。在众人眼里他就成了位高权重、手眼通天的人物。他再用这个伪装四处行骗为自己谋取更多更大的利益。也许吴文桂正是从中看出了问题的复杂和严重。案子破了,但她并不轻松。

二0一七年,九十一岁的吴奶奶离开了我们。北京的义乌同乡说,相当长一段时间,一遇到棘手的事,就会脱口而出“找吴奶奶!”,当回过神来,只留下一声叹息,“要是吴奶奶还在,该多好!”

跟着温州两家人看温商故事(皇城根下义乌侬系列之二)(6)

作者:俞荣斌 笔名语石,义乌倍磊人,六九年入伍,总参某研究所政委,正师,大校。

出版政工专著《军队政治工作哲学思考》、收藏专著巜语石》。有多篇文章在《内参》《解放军报》等全国性报刋杂志发表。有歌词作品获央视的创作奖。主创《春雨》等三台主题节目进中南海演出并在央视播出。

通联

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58号中灿苑南区八号楼121室俞荣斌133110687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