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秦时置县,已有 2200 多年建县历史。1985 年,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1995 年,余姚被国务院升格为二类市。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1)

余姚位于东经120度至121度,北纬29度至30度。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距宁波国际机场和大型港口宁波北仑港仅半小时和40分钟车程,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只有1小时车程,经沪杭甬高速公路去上海也只需2个半小时,经杭州湾跨海大桥到上海仅需1小时,余姚已纳入上海“二小时交通圈”。姚江为浙东运河一段,水陆交通便捷。

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境内被中外历史学家视为奇迹的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是长江流域母系氏属繁荣时期的代表性遗址。从秦代以来,涌现了许许多多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如东汉时期高风亮节的严子陵,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朱舜水,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余姚因此享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东南最名邑”和“文献名邦”的美誉。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2)

余姚秦时建县(一说汉建)。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余姚行政区划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元贞元年(1295)又升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1985年7月1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全市共有6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乡,26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和37个社区。

即:梨洲街道、凤山街道、兰江街道、阳明街道、低塘街道、朗霞街道、临山镇、黄家埠镇、小曹娥镇、泗门镇、马渚镇、牟山镇、丈亭镇、三七市镇、河姆渡镇、大隐镇、陆埠镇、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鹿亭乡。

2019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319681户,户籍人口836306人; 户籍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102.8;18周岁以下人口103070人,60周岁以上人口233471人。2019年全市出生5805人,在出生人口中,男性3062人,女性2743人,男女性别比为111.6:100。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分别为6.94‰和7.79‰,自然增长率-0.85‰,比上年下降0.63个千分点。2019年末全市流动人口登记在册人数为627673人,其中男性350688人;未成年流动人口108535人,60周岁以上流动人口13422人。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3)

余姚为汉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多是解放后,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迁入境内。1953年余姚县第一次人口普查,均为汉族。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占99.97%,蒙、回、藏、苗、壮、满、畲等八个少数民族16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10个84人;至2006年,少数民族22个。

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3.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08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2.43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8.57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之比为4.0:58.1:37.9。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205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9956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880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4930美元)。

高速公路

沪杭甬高速公路是中国12条高等级公路“主骨架”之一,中国沿海大通道。1993年1月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开工,到1996年底完成,历时五年半。

东环线 起点余姚站高速道口,经城区东部至慈溪市区,连接境内南北交通。

梁周线 起点余姚站高速道口,经城区西部,过姚州大桥,至姚北周东,连接境内南北交通。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4)

普通公路

329国道全长298公里,境内全长30公里,西起牟山五车堰,东至低塘洋山村,该路段原是民国22年(1933)省级公路干线观曹公路的一部分,为余姚现境最早建成的公路,解放后进行全面改造,是横贯市境北部的陆上大动脉。

甬扬大道

余梁公路全长24.71公里,为境内建国后的第一条公路,也是浙江省第一条山区公路。

甬余余夫公路东起上虞五夫,西至宁波市区,全长50多公里,是城区北部主要交通大动脉。

浒溪线 全长80公里,北起慈溪市区、折入东北街道五星村、经余姚市区、终点至奉化溪口镇,其60余公里均在境内,是姚南山区的重要交通线。

大梁公路 境内段全长28公里,起点城区梁辉,至宁波市区,是市区通宁波的又一条主要交通线。

铁路

沪杭甬铁路(余姚火车站,余姚西货运站)。境内铁路于1913年通车,1937年为阻止日军利用铁路速进浙东,是年冬自萧山至宁波全部拆毁,改作公路。解放后,1955年再次修通,于次年通车,2000年铁路复线基本铺设。境内铁路全线公里,一直是余姚、慈溪两市铁路客货运的重要交通线。

沪杭甬高铁(高铁余姚北站)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5)

余姚高铁北站是沪杭甬客运专线的一个车站,位于余姚市的凤山街道五星村,新建北路以东,城东路以西,纬一路以北,车站为高架车站,高架下面是候车大厅,设2站台6线,其中正线2条,到发线4条,年发送旅客为420万人次,远期年发送旅客为600万人次。

水路

余姚江 起点余姚市大岚镇夏家岭村东的米岗头东坡,终点至宁波三江口,姚江干流全长106公里。

航空

余杭市东距宁波栎社国际机场36km,并有高速公路直达,航空优势明显。

特产

【杨梅】为余姚传统名产,历史悠久。现有荸荠种、荔枝种、凤欢种、粉红种、水晶种等品种。产地在三七市、丈亭、汇头、梅溪、双河、湖山等地,建国初产1500多吨,1956年超5000吨。以后陆续扩种,1987年面积达5.9万亩。产鲜果5293.4吨。1981年,宁波罐头食品厂加工杨梅出口,获国家银质奖。

【茶叶】姚南山区盛产茶叶,汉时开始制茶,唐宋时负有盛名。唐《陆羽茶经》记载,姚南瀑布岭出“仙茗”。另据旧志记载清乾隆间余姚年产茶3400担。民国4年产茶5000担,徽州、绍兴茶商前来设站收购。民国21年产茶9636担。后受战争影响,产量下降。1982年茶园发展至4.74万亩。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年产茶2500吨的基地县。茶的品种有珠茶、烘青(条干)花茶。余姚历史名茶有“四明十二雷”产于陆埠化安山,宋、元、明时作为贡茶。1987年获省上等名茶奖。“瀑布仙茗”又名“瀑布茶”,产于梁弄让贤乡道士山,为省内最早名茶之一。1987年在雁荡山省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类名茶奖。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6)

【榨菜】60年代引进,产于泗门、临山棉区,菜棉套种,经济效益高,发展快。1965年发展至4000余亩,成品菜2500吨。1984年5.2万亩,成品菜4.47万吨,产值2800万元。为“浙式榨菜主要产区”。1987年种植7.35万亩,成品菜12.87万吨,产值7200万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厂91家,其中精制小包装工厂33家。产品行销中国,外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等地。2008年3月28日,举办首届中国榨菜文化节。

【豆酥糖】豆酥糖是浙江宁式汉族小吃,茶食。创始于清代,是宁波“三北”名点,又称三北豆酥糖。特点是香、甜、松,进口酥而易化,具有浓郁的黄豆香味,酥松,易溶化,无糖渣,不粘牙,有黄豆香味。

【梁弄大糕】梁弄大糕制作精良,工艺独到,味香粉糯,甜而不腻,老少咸宜而受到群众欢迎。梁弄大糕又叫印糕、方糕,方方正正的一块,雪白的大糕上面有可食用红粉印的祝福。 [30]

【灶画】是大灶打好用石灰刷白后,由泥水匠用墨水毛笔画成,不敷色,或着色淡彩。一般画得比较粗简,但它所体现的意象,像民歌一样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好的追求。它不仅是仅为普通的民俗事象,也是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风景名胜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村附近。南端为连绵逶迤的四明山麓;河姆渡遗址西南是浩荡东流的姚江,顺姚江向东近25公里即宁波市区,往西25公里是余姚市区。

河姆渡遗址曾先后两次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几十万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试掘的基础上,对遗址的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四个叠压的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和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夹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遗物,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栽培稻谷的大批量发现为同时期其他遗址所不见。所有这些重大发现,当年曾轰动国内外,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得到了全国考古界的认同。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7)

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为进一步了解河姆渡遗址内涵及干栏式建筑的布局、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验证了第一次发掘划分的地层是正确的,发现了二十八个灰坑,以及干栏式建筑基址等遗迹和二十七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骨、角、牙器和木器等遗物,为进一步认识河姆渡遗址各时期文化面貌及其内在联系提供了一批新鲜资料。

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年代古老、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的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之初,曾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河姆渡文化”名扬四海,各方专家学者纷沓而至。发现带榫卯的干栏式长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贵遗物及动、植物遗存,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实物资料,考古实践表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远古文化。

河姆渡遗址,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山

余姚龙泉山在城区西隅,滨姚江。余姚古为浅海,山系浅海小岛,龙泉山因名屿山,一名灵绪山。山腰有微泉,干旱不涸。晋时改为龙泉山。周围千余米,海拔67.4米。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古迹荟集,亭阁俨然。景点有:龙泉古刹、中天阁、龙泉石井、四先贤故里碑亭。

龙山景点,历经沧桑,1941年4月~1945年8月,余姚陷敌,日军占领期间,划山为警戒区,驻日警备队,禁民上山。原有明清时所建之严子陵祠,谢文正(迁)祠,孙忠烈(大燧)祠,以及二王祠、朱黄合祠等悉遭破坏,仅剩屋宇。二王祠中王阳明冠带袍笏塑像,亦遭日寇盗去日本。

建国后1963年辟龙山公园、建园中园、天风园、花木圃、动物园,并建有四贤严子陵、王守仁、朱舜水、黄梨洲纪念亭,分别由当代书法家舒同、沈定庵、周而复、郭绍虞题额。舜水亭南有“朱舜水纪念碑”,为1982年日本朱舜水纪念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建,沙孟海书。其旁有滑寿亭为纪念元末客居余姚之名医滑寿。1986年建。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8)

胜归山摩崖石刻

胜归山摩崖石刻位于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龟山。胜归山摩崖石刻晋刘牢之战胜孙恩屯兵于此,改名胜归山,又称打石山。少林多石,陡崖深潭。明嘉靖间胡宗宪任县令,出公羡银赎民山地,禁止开山采石,树木成荫,于是渐成形胜之地。以后胡宗宪任浙江总督,胜倭寇归饮在山下,立有胜归山碑,吕本撰管见,书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珂摹丹入山,镌刻胡公岩三字,实其遗迹。后又在岩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及至民国时已改为观音像,后又湮灭。解放前后,东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个,依山势凿雕,排列有致。

客星山

客星山位于余姚城东北十里的安山桥北,与慈溪市交界处。客星山原名陈山,为汉严光隐居与墓葬之地。宋乾道间,史浩知绍兴府事命县令蔡宪于严光墓下建客星庵,立严子陵墓道。客星庵碑邑人虞似良书。嘉定时于山颠建高节书院,明洪武时湮废。墓有题石曰汉严光墓,明正德时立石镌曰:“汉徵士严公墓”。墓以上有高风亭。客星山,山阜峭陡,孤峰突起。清郑仕诗云:“姚邑东偏耸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为风景秀丽的旅游圣地。客星山又为“汉三老碑”的出土地。清咸丰二年山民上山掘得。1922年杭州西冷印社专辟“汉三老石室”收存。

四明湖

全国百强县排名浙江余姚(百强县级市余姚)(9)

四明湖位梁弄镇西北,系人工水库,辟山环抱,林木葱芜,湖中碧波万顷四明湖,有八字桥山、玉兔岛、野猫湾、丁山等5岛。岛上植杨梅,湖中鱼虾捕捞量100多万斤。湖南畔狮子山顶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余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书”。现四明湖以玉兔岛为中心,开发成为四明湖渡假村,由香港张宇先生投资。

白水冲

白水冲在梁弄南云根山与石屋之间。又名潺缓洞。瀑布高30米,白水冲瀑布飞流直泻,声如雷鸣,历代诗人多探胜吟唱,岸崖上刻“白水潺缓”四字。洞外原有祠宇观,为东汉刘樊云翘夫妇向白道人学仙之处。得仙术升天后,后人在飞升处建祠观。后来唐玄宗遣使移观于此。宋徽宗御书为“丹山赤水洞天”。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瀑布茶”产于此,唐陆羽名“瀑布仙茗”载入《茶经》。

芦山禅寺

芦山禅寺位于余姚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四周山岭环抱,芦山禅寺绿树翠竹,山水相映,景色秀丽。西邻河姆渡遗址,交通便捷。寺创建于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时赐额“芦山普光院”,隆盛一时,为文人学士游览探胜之地,陆游、范成大、史浩等俱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以后屡圮屡建。现存建筑多为光绪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国。建国后,六十年代,宁波、舟山等地僧众徙居于此。1992年修复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