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病死后,朱元璋可谓万分痛苦,这不仅仅是父亲对儿子爱子之心,也不仅仅是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更重要的是他一手培养近30年的帝国接班人却突然离世而导致的国本动摇。

此后,作为一代雄主,老朱也一直在思考谁可以作为接班人,燕王及其他9位王爷,他不是没有考虑过,他甚至曾当面考察过朱棣和朱允炆,为此他还出了一份对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答为:“雨打羊毛一片毡”,而朱棣则对为:“日照龙鳞万点金”,可见朱允炆的的羸弱和朱棣的雄才。

明朝朱允炆去哪了(朱允炆文弱寡断)(1)

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老朱不得不考虑,那就是如果让边塞藩王继承大统,朱标这一脉将会被即位皇帝所诛杀,作为父亲,老朱不希望自家人兵戎相见,最后他接受了大臣的意见,按照中国古代宗法思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立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那么拥有全国资源的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丢掉皇位呢?

性格懦弱

朱标生前原配常氏为太子妃,生育朱标长子朱雄英,后来朱标原配常氏及其长子朱雄英先后死去,而朱允炆则是朱标的妾室吕氏所生,是朱标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炆和他爹一样,文弱多虚礼,完全没有老朱的刚毅,果断,善谋善断,比如他有三次完整的机会可以抓住朱棣。

明朝朱允炆去哪了(朱允炆文弱寡断)(2)

第一次,朱元璋死后,朱棣不顾老朱的遗诏诸王不得离开封地,以奔丧为名前往南京,其实就是想夺皇位,走到半路上朱允炆的谋臣建议立即囚禁朱棣,以绝后患,但是朱允炆偏偏没有去做,哪怕随便找个名义就可以将其困住。

第二次是李景隆在征伐燕王朱棣时,要求不能伤害朱棣,导致士兵放不开手脚,结果错失良机,如果不是这样的妇人之仁,朱棣肯定会死在战场上,就没有后来什么永乐皇帝了。

第三次是朱棣被软禁,进而朱棣装疯卖傻,然后朱允炆因为心软,放松了警惕,导致朱棣逃过这一劫,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掉,何故还有什么后来的靖难之役。

明朝朱允炆去哪了(朱允炆文弱寡断)(3)

用人失败

朱元璋死后,其实无论是谁登基后都会削藩的,因为新皇帝面对的是与朝廷平分天下,尾大不掉的藩王,朱允炆登基后,着手削藩,为了绑住朱棣,捆住其手脚,命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暗中监察燕王府中事。

结果朱允炆真的太天真了,竟然不调查所用人的背景和人脉关系网,结果他派去的张信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在关键时候把朱允炆卖了,因为这个张信以前是朱棣的亲信,张信把朝廷的军事机密全部告知给朱棣。

明朝朱允炆去哪了(朱允炆文弱寡断)(4)

另外他选用耿炳文伐燕,结果致使9000多人丧命,这个耿炳文他擅长守城,根本无法进攻军力强大的燕军骑兵,还有他选用的李景隆其实就是一个草包,李景隆累计带领100多万朝廷军队,结果要么投降朱棣,要么死掉,要逃散,而且李景隆还是一个墙头草,1402年6月13日,李景隆背叛了对他无限信任的朱允炆,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燕军,朱允炆把身家性命都给了他,把能给都给李景隆了,结果这个草包还是背主投降。

缺乏经验

朱允炆于洪武三十一年即位,当时他年仅21岁,按现在来说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他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削藩,首先削藩是正确的,但是他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就开始下令逮捕了周王等藩王,其中湘王自焚而死,这就导致了其它藩王像是惊弓之鸟。

明朝朱允炆去哪了(朱允炆文弱寡断)(5)

准确地说朱允炆削藩是柿子检软的捏,最后才轮到朱棣,在次之前朱棣有了充足的时间和准备。现在有的历史学家就认为如果先从燕王开始削藩,可能结果就不一样了,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从朱棣登基后削藩的一系列动作看,朱允炆还是太年轻,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更是书生之气,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误国。

可悲可怜

开国太祖老朱在他亲自定下的《祖训录》其中有一条规定:在新皇帝登基以后的三年内藩王们无诏不得进京,只能留守藩封。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如果有“奸臣”当道,诸王可以靖难进京勤王,而在除掉奸佞以后,他们仍应返回封地。这就给燕王朱棣等其它藩王留下了造反的隐患,朱允炆尚未登基前。曾忧心忡忡地对爷爷朱元璋说:“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默不作声地看着朱允炆,意有所问地,结果朱允炆说到“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是同意他的看法的。这就矛盾出来了,当皇帝弱,藩王强时,很容易给藩王留下造反的机会,朱棣就是打着《祖训录》清君侧的。

明朝朱允炆去哪了(朱允炆文弱寡断)(6)

当燕王朱棣率军打到扬州时,手中无兵无人无钱的时候,可怜的朱允炆只好下罪己诏,诉说自己的得失,然后哀求南京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齐心抵挡燕王军队的进攻,然而此时谁也救了他了,绝望之际,他只好派姑姑庆阳公主去劝说朱棣退兵,意料之中的事,遭到朱棣的严词拒绝,李景隆背叛后,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的军队。

最后孤家寡人的朱允炆在皇宫一片火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人说他去当和尚了,有人说他躲到哪个偏僻的地方苟且偷生了。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古以来就是成王败寇。

作为一个合法登基的皇帝朱允炆掌握当时全国人口,舆论,庞大的军事实力,以及东南江苏,浙江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撑,却败给了边塞军事武装,举全国之力敌一隅,还是失败了,占据当时天时地利人和,还是失败了,老朱为了这个孙子,不惜在历史上留下恶名,杀奸臣,诛功勋。就是为了给他的这个孙子铺平道路,然而,他没有守住这份嘱托,不能不说朱允炆可悲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