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电视剧《大明风华》在湖南卫视首播,掀起一股大明之风。女主孙若微自小全家被诛,身世可怜,而造成此悲剧的正是她的父亲景清。电视剧多有虚构成分,历史上的孝恭孙皇后虽不是景清的女儿,但景清其人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

朱棣发现孙若微身份(孙若微的父亲景清是建文帝的忠臣)(1)

大明风华

  景清是建文帝时任御史大夫,对建文帝忠心耿耿。明成祖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景清却投降了明成祖朱棣。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景清竟在上朝之时,携带刀具,刺杀明成祖朱棣。结果刺杀失败,景清轰轰烈烈地把明成祖朱棣骂一通,最后从容就义,还害得全家人被杀。不仅如此,明成祖朱棣还把景清的故居,凡是姓景的一律处死,此事牵连甚广。景清在历史上名气虽不如方孝孺,但其壮烈程度不下于方孝孺。

  不过,景清刺杀明成祖朱棣,看似悲壮,却并不可取。明成祖朱棣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数十年,多次经历生死,警觉性极高。朱棣刚刚夺取政权成功,对建文帝余党多有防范,非常注意自身安全。另外,刺杀这种事情不是应该要找武艺高强的人来执行吗?景清只不过是一介文人,对武艺并无涉略,武力值连50都没有,如何能刺杀成功呢?景清去刺杀,结果只能是自己悲壮赴死,留名千史,却连累景家九族,牵连无辜,究竟值不值得?

朱棣发现孙若微身份(孙若微的父亲景清是建文帝的忠臣)(2)

大明风华

  景清绝对是忠诚于建文帝的,那他为什么会选择先投降朱棣?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获取一个能够接近朱棣的机会,以便刺杀。但景清的投降同样也会为他赢得时间,以便让他处理其他一些事情,例如家事。为什么景清不先把家人安顿好,再去刺杀呢?必须清楚的是,景清投降朱棣是会让他背负骂名的,像景清这种文人,通常视金钱如粪土,却视名誉如生命。他辛辛苦苦,背负骂名,所图肯定更大。从结果来看,景清所图居然只是实施一个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刺杀计划,实在让人不解。更不解的是,景清似乎真的只图自己心中一腔热血,而置家人于不顾。

  朱棣攻陷南京的时间是1402年6月,而景清刺杀朱棣是在1403年4月,也就是说景清投降朱棣的时间共有10个月。景清经过长达10个月的谋划后,只是执行了一个注定会失败的刺杀计划。所以说景清是采取最愚笨的方式去对付明成祖朱棣。

朱棣发现孙若微身份(孙若微的父亲景清是建文帝的忠臣)(3)

大明风华

  景清是文人,刺杀这种事情是他应该策划,却不应该自己去实施的事情。在我看来,他自然有作为文人报效建文帝的方式。

  如果景清掌握大权、具有谋略或拥有较高的军事、政治才能,景清可暗中积蓄实力,培植反对朱棣的力量,以图后事。或者景清也可以真的制定完善的刺杀计划,挑选合适的人选实施刺杀。但从景清的经历来看,景清是洪武二十七年榜眼,其才学应该不错,洪武三十年(1397年)景清被任命为左佥都御史,建文初为北平参议,后又任御史大夫。也就是说,景清的为官生涯中主要的官职是御史,是归御史台下的官职,其职责是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等。可以看出,景清就是明朝时的言官,以弹劾百官为主,并没有实权,景清也不会有多高的政治、军事等才能,不具备相应的谋略。在一些有谋略的人眼中,景清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朱棣发现孙若微身份(孙若微的父亲景清是建文帝的忠臣)(4)

大明风华

  作为一名纯粹的言官,景清报效建文帝的方式就很有限了。言官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嘴巴和笔杆子,或许景清真的应该狠狠地骂朱棣。其实要骂朱棣,景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方孝孺,当面用唾沫淹死朱棣。另一种是学160年后的海瑞,先买副棺材,表示自己的必死之心,然后再写一份专门骂朱棣的奏折,悄无声息地递给朱棣,保管让朱棣一看就气得吐血。前者用的是嘴巴,后者用的是笔杆子。不管用哪种方式,景清都会达到骂朱棣的目的,会造成很大的轰动,给朱棣带来非常坏的影响,让朱棣在后世也背负骂名。而景清即便死了也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看方孝孺和海瑞在后世留下的名气就知道了,远比景清要有名气得多。

朱棣发现孙若微身份(孙若微的父亲景清是建文帝的忠臣)(5)

汤唯

  据史料并没有记载景清的家庭和子女状况,景清自杀之后。明成祖朱棣因此事牵连甚广,连景清的故居的百姓都受到牵连,景清的家人恐怕也被朱棣杀死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