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

千渡长江美术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北角的长江村,砖红外墙延续着此地曾经的村落记忆。走进直向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董功设计的美术馆内部,逐渐爬升的螺旋楼梯、阳光泄入直径 5.7 米、高 16.4 米的 “光塔”、富有肌理的水泥色墙面,一眼望去,几乎不见美术馆无暇的白墙。在这样一个风格略显粗野的空间内,展览 “未来出走” 带来了尹秀珍、周力、翟永明、刘佳玉、李维伊、马秋莎、孙一钿、王韫琛、王维思、杨圆圆、杨熹与周褐褐共 12 位女性艺术家多元的创作。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5)

千渡长江美术馆 ©直向建筑

千渡长江美术馆内二楼和四楼空间打通,作品若隐若现,这让 “未来出走” 展览策展人祝羽捷感到一种 “意犹未尽” 与 “悬疑感”。“大家或许会觉得女性艺术家—— 或者女性艺术是柔软的,但在这里可能形成的对比和冲突特别能够激发我,看到这个空间,就让人想要征服它,让观众看到她们的作品那么有力量。” 祝羽捷说。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6)

千渡长江美术馆内的“光塔” ©直向建筑

“出走” 取自戏剧《玩偶之家》的结尾,易卜生笔下的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 “玩偶” 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断然出走,关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 鲁迅在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的演说中谈到。在祝羽捷看来,艺术表达就是一次 “出走”,其中还承载着女性之间的火把传递与艺术赋能。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7)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8)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9)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0)

“未来出走”展览现场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1)

“未来出走”展览策展人祝羽捷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2)

钻石,大众消费文化中的爱情信物,象征着伴侣间的承诺。在 “出走未来” 展厅的中央,一枚重达 “6500000 克拉” 的钻石,却由使用过的跨国贸易轮船集装箱经完美切割而成,并不断发出变换的色彩。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3)

“未来出走”展览现场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4)

艺术家尹秀珍

艺术家尹秀珍擅长发现无声之物的魅力。无论是用各地收集的布料在旅行箱中建立微型城市的 “可携带城市” 系列,还是用黄油与水泥浇灌的 “高速公路”,艺术家不停地挖掘旧衣物、鞋、沙发、面包车、瓷器等日常生活中触及的媒材及其它们的组合,作为象征物的可能性,表现个人记忆和时代的印记,集体意志与个体感受之间的冲突。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5)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6)

尹秀珍《黑洞》,2013年

多层木板、二手衣物、LED

关于《黑洞》这件作品,尹秀珍在 2012 年曾说:“集装箱是物流的容器,当它退役时,它已经 ‘行了万里路,阅了万件物’,它已经成为 ‘欲望’ 的衣服和载体,它的经历也就是欲望和需求的经历。钻石也是欲望的容器,这个稀少的自然物承载着太多非自然的东西。当两个欲望的容器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内空而光色陆离的躯壳,就形成了一个黑洞,反思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7)

艺术家翟永明

在诗人被视为文化先锋的八十年代,翟永明发表了《女人》组诗二十首,引起极大轰动。她将神秘的体悟和奇诡的想象转译成文字,呈现出女人独特的命运意识和现实经验。千禧年到来之际翟永明创办的 “白夜” 酒吧,至今仍是作家、艺术家、媒体人、文艺青年的大本营,经常举办各种跨领域的文化活动。

翟永明将女性自觉延续到摄影作品中。对于摄影,翟永明的兴趣由来已久,数码相机的普及让技术不再成为令人畏惧的门槛。“出走未来” 展览中呈现的一件四屏摄影《弗里达系列》是翟永明向她特别热爱的墨西哥女艺术家弗里达·卡洛的致敬之作。在一座废弃的庭院中,她选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为朋友拍摄了这组照片,挪用了弗里达的色彩,弗里达最著名的眉毛和她最爱穿的墨西哥民族服装来叙述新的故事。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8)

翟永明《弗里达系列》之四屏,2019 年

摄影、艺术微喷

策展人祝羽捷在与翟永明通信中写道:“弗里达体会了生命的五味杂陈,一生都在把痛苦化作艺术作品,在自己石膏胸衣上作画,生命如舌龙兰酒一般既酸涩又热烈,她不是 ‘大名鼎鼎的里维拉的妻子’,而是用她的话来说 ‘墨西哥最放荡的女人’,也是最有觉醒意识的墨西哥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样自信满满地走向舞台的中央。如今再也没有人骂她是‘荡妇’,取而代之的是 ‘女英雄’,称谓的替换实际上是观念的更迭。”翟永明则在回复中指出搭建女性自身叙事框架的紧迫性,“我们需要与更多的女性策展人、女馆长、女艺术家、女作家一起,完成这一劳作。”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19)

艺术家马秋莎

无论是对童年成长经验的质疑、亲密关系的困惑、经济发展城市变迁的适应,马秋莎用充满细节的敏感来呈现一位年轻女性生活体验的各个截面,以自身经历为切入口勾连了历史与当下,个体与集体。艺术家与观众诚恳地交换个人的体验,而这体验里往往带着能让人共情的脉脉温情与残酷焦虑。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0)

马秋莎《我所有的锐气源于你的坚硬》,2011年

单频录像

在《从平渊里四号到天桥北里4号》影片中,艺术家口中含着一把刀片,讲述自己从小到大学习艺术的经历。通过极具象征意义的行为,把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盼和沉甸甸的爱,以及对子女造成的沉重负担展现在观众眼前。口中带血的刀片在另一件作品《我所有的锐气源于你的坚硬》中变成了脚下的冰刀,观众将跟随着艺术家一直沿着城市的水泥路摩擦前行。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1)

艺术家杨圆圆

艺术家、导演杨圆圆也将镜头对准了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在《给未来的回忆》中,杨圆圆用镜头为女儿留下了她不会有记忆的,出生前 40 周的生活。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2)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3)

杨圆圆《上海来的女士》(静帧),2019年

单通道彩色有声高清录像

杨圆圆近年来的多部短片描绘了真实、动人却又鲜为人知的海外华人女性世界。展览中的而另一件作品《上海来的女士》记录了生活在旧金山中国城中 78 岁的吴锡锡和她 101 岁的失忆母亲。母亲常常误以为自己在家乡上海,吴锡锡则始终将自己视为 “来自上海的女士”,并分享了自己与上海前夫的爱情故事。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4)

艺术家李维伊

同为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出版人、杂货店主的创作者李维伊时常穿梭在五个以上的网络空间以及现实中。在展览现场,她带来三件媒介各不相同的创作。艺术家将勺子转化成大型装置作品《日常物件》。用锁链连接一双木勺是在挪威传统婚礼的项目之一,象征夫妻 “同食”。然而,锁链的冰冷与潜在的暴力象征与现代人对婚姻的浪漫想象形成反差。艺术家的数码喷绘作品《窗外是弗洛伦萨,桌上是死——我》艺术化了人颅骨的内部结构与祈祷的手势,以反思现代人的思维和信仰;绘画《甚至都不是我自己的手》则借助 emoji 中的经典猴子表情,提示人们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体系。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5)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6)

左图:李维伊《日常物件》,2017年

金属链、勺子

右图:李维伊《甚至都不是我自己的手》,2019年

木板色粉

“我想展示的是女性艺术创作的多元性,因为女性的创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丰富的表达。不同的代际、媒介、表达方式和思考都是很多元的。”策展人祝羽捷在采访中表示。

在展览的另一个空间里,艺术家周力笔下回旋、转折、穿越、交错的线条带着身体感与精神表现。中国传统艺术是她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她曾形容山西永乐宫壁画 “把线条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敦煌壁画中的绿色令人垂涎欲滴。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7)

艺术家周力

受到传统青绿山水启发的新作《春》系列,创作于新冠疫情期间。那时的周力每日早晨打理自家花园,体会到大自然中的绿色给予人的宁神作用。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8)

周力《请坐》,2022年

综合材料

艺术家在自述中写道:“在清晨的两小时,花园的光和颜色千变万化。画面中的硬边线、软边线就是如此,春风吹拂草地,行走的姿态就像画中的软边线;光线透过树枝它泄下来,就是一个有力度的直线。而画面里粉色、绿色的细节,其实就是花园开花的时候的一些局部。” 周力试图以此找回那个 “消失” 的春天。然而,艺术家强调这些色彩并非对某种自然景象的抽象处理,而是在尝试再现对自然之心的感知。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29)

艺术家孙一钿

同样色彩鲜亮的孙一钿的绘画却极为具象。这位浙江温州长大的年轻艺术家瞄准了成长过程中商品化时代的物质符号,塑料玩具、高跟鞋与钻石,用赛博时代塑料质感的色彩将其放大,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甚至会让人暗暗感到不安,令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充满诱惑的画面背后,是否在以物为切口,暗喻劳动与生产,揭示超消费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内在机制。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0)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1)

上图:孙一钿《世界矮了7厘米》,2021年

布面丙烯

下图:孙一钿《When you looking intomy eye》,2016年

布面丙烯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2)

艺术家王维思

在两组绘画的中间,艺术家王维思用各类废旧织物制作成的帐篷空间立在展厅的角落。“赛博朋克式的平民生活” 是王思维自学生时代起就专注的创作主题。艺术家在此用 “粗鲁又可爱” 的方式,表现“一边是不断加速的信息聚合、不停优化升级的物资流动以及蒸蒸日上的虚拟社会建设,一边是机遇、绝望、新奇、残酷并存的底层生活。”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3)

王维思《Lo-Fi》,2019年

纺织品、废旧衣物、废旧面料、丙烯、不锈钢架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4)

通过工作室拜访、聊天等田野工作,策展人祝羽捷观察到近年女性艺术家创作的 “未来” 转向。她接受采访时说:“无论是赛博女性主义,还是未来人类的共存,她们很多对未来都是有一些想象的。用 ‘未来’ 去呼应 ‘出走’,也是希望提供一些愿景。"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5)

艺术家周褐褐

阳光透过建筑顶部井字梁格结构渗入展厅,照在周褐褐高五米的大型装置《矩阵》上。童年时,在德国古堡中弹钢琴的记忆和对日本视觉系音乐的喜爱,让周褐褐发现了冷峻的黑色所蕴含的巨大能量。《矩阵》令人想到火山喷发、熔岩流淌,雷电从天而降等自然界毁灭与重生的循环状态。“光一直在移动,就感觉作品在那个空间里一直在生长。”策展人祝羽捷说。围绕着《矩阵》的是艺术家疫情期间创作的《COVID-19肺》,引发人们关注自然界中的自愈能力与非对称性等现象的密码。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6)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7)

上图:周褐褐《矩阵》《能量塔》,2020年

铝、3D打印

下图:周褐褐《COVID-19肺》(局部),2020年

从 2011 年首次个展至今,周褐褐仍常被问到,中国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的父亲周春芽是否给出了关于创作的关键意见。有五年的时间,周褐褐为养育孩子停止了创作。这与祝羽捷的观察相类似,作为女性艺术从业者,总需要面对一些猜疑,付出一些额外努力才让周围人相信 “女人也能做成事”。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8)

艺术家刘佳玉

艺术家刘佳玉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探索人们观察自然的各种角度。新媒体作品《窗边》被安置在了千渡长江美术馆的 “光塔” 中,该作品使用人工智能将拍摄的数千张天空图片通过模型进行深度学习,以实时的风速与风向渲染生成。人们仰望,看见的是真实的虚幻,又是虚幻的真实。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39)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0)

刘佳玉《窗边2.0》,2021年

多媒体影像,显示屏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1)

艺术家杨熹

与周褐褐暗黑能量体形成反差的,是相邻展厅中艺术家杨熹创作的接近真人大小,表现未来生命状态的软雕塑《生命体》。有别于传统的雕塑创作手法,杨熹习惯于从个人的感性经验出发,以直觉来捕捉和归纳抽象的形态,再选择平面材料,将其裁切缝合后建立转换成立体体积。过程中不断添加与去除、实践与调整,直至作品成立。另一件表现纠缠的生命体的作品《困兽》,其色彩、材质与造型都充满张力。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2)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3)

上图:杨熹《生命体》,2019年

人造织物、填充物

下图:杨熹《困兽》,2021年

人造织物、填充物、不锈钢框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4)

艺术家王韫琛

借用科技手段,艺术家王韫琛创造了大型装置《无意识等级2077》,对过去生命、历史文本大胆的进行虚幻重构,仿佛一个未来博物馆的落成。然而无法忽视的现实是,现今艺术史正典皆由男性书写且鲜少记录女性艺术家。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5)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6)

上图:王韫琛《无意识等级2077》,2021-2022年

综合材料装置

下图:王韫琛《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2022年

UV打印

王韫琛用强烈的视觉语言对 19 世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名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Ia Orana Maria (Hail Mary)》做出了当代的阐释。高更曾自我放逐到南太平洋中部的大溪地生活,留下了一批以当地妇女儿童与风景为原型的创作。王韫琛运用虚拟的人物、场景组合搭建,构成未来感的风景人物图像。“我的二次创作上,对于高更在画面中 ‘认识自己’ 的理念是相同的,并对于后疫情时代下虚实互相渗透的社会,元宇宙概念后的娱乐扁平化、自我形象(image)的虚拟渡让等问题思考。” 艺术家如是说。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7)

王韫琛《大溪地2021》,2021年

喷绘

在策展人祝羽捷看来,一代代女性不断地坚持表达,才赋权自身现在拥有的话语空间。对未来,她持较为乐观的态度:“未来女性的力量是强大的,因为体力上的不足可以被机械替代,女性的智慧、感性、同理心都比较强,我相信未来女性的创造力值得期待。”

撰文:余不

编排:Alareiks

图片来自千渡长江美术馆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8)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49)

千渡东山晴长江美术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