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四)

论语选读中的四字成语(出自论语中的成语)(1)

《乡党篇》

【侃侃訚訚(yín)】

——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原句:《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鞠躬屏气】

——指弯腰曲体,屏住呼吸,一副恭谨畏葸的样子。

【敛容屏气】

——敛容:收起笑容,态度变得严肃。屏气:闭住气不敢出声。比喻有所畏惧而恭敬谨慎,不敢稍微放肆。

【屏气凝神】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屏声敛息】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

原句:《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原句:《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先进篇》

【三复白圭】

——指慎于言行。

原句:《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原句:《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一仍旧贯】

—— 一:都,全;仍:因袭,依照;贯:习惯的办法。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原句:《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言必有中】

——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原句:《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原句:《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原句:《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鸣鼓而攻】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原句:《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一日之长】

——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

原句:《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有勇知方】

——有勇气且知道义。

原句:《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春风沂水】

——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沂水弦歌】

——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沂水舞雩(yú)】

——指知时处世,逍遥游乐。

原句:《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颜渊篇》

【克己复礼】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原句:《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原句:《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内省不疚】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原句:《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原句:《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恭而有礼】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四海之内皆兄弟】

——普天下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原句:《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浸润之谮】

——比喻暗中诽谤别人的坏话。

原句:《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足食足兵】

——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必不得已】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原句:《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驷不及舌】

——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原句:《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原句:《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片言折狱】

——片言:极少的几句话;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原句:《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成人之美】

——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原句:《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风行草偃】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化若偃草】

——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

原句:《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察言观色】

——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原句:《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一朝之忿】

——朝:早晨;忿:气忿。一时的气忿。

原句:《论语·颜渊》:“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以文会友】

——指通过文章来结交朋友。

原句:《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子路篇》

【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

——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原句:《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手足无措】

——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原句:《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鲁卫之政】

——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

原句:《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

【胜残去杀】

——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原句:《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一言兴邦】

——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原句:《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迩安远至】

——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

原句:《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

——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原句:《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父为子隐】

——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子为父隐】

——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原句:《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言必信,行必果】

——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原句:《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斗筲之人】【斗筲之器】

——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原句:《论语·子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和而不同】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原句:《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刚毅木讷】

——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原句:《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