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至东方蓬勃日,兔来华夏振兴时”。2023年是农历已卯年,生肖兔。我生于癸卯(1963),兔年也就是所谓的本命年了。传统习俗认为本命年是不吉利的年份,为了逢凶化吉,民间习俗是穿红背心、红袜子、红裤衩或系红丝带。但兔却是瑞兽,古代汉族有“挂兔头”的岁时习俗,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用面兔头与年幡面具同挂门额上,以示镇邪禳灾。一些地区给孩童戴兔头帽。流行于北京民间的兔儿爷形象就是源于月宫捣药的玉兔,被艺人做成泥偶,成了吉祥物,深受百姓的喜爱。

唐代诗人王建曾写有《宫词》100首,其中有一首写小白兔的:“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唐代李白《古朗月行》诗曰:“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宋代梅尧臣写有一首《兔》:“迷踪在尘土,衣褐恋蓬蒿。有狡难穹穴,中书惜拔毫。猎从原上脱,灵向月中逃。死作功勋戒,良弓合自发。”唐白居易《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诗云:“兔隐豆苗肥,鸟鸣桑椹熟”,描画兔走、鸟啼、豆苗壮、桑椹红紫的田园风光。元代袁桷的《舟中杂咏》:“家奴拾枯草,走兔来相亲。生来不识兔,却立惊其神。行人笑彼拙,归来如频呻。乃知特幸脱,未信吾奴仁。”明代诗人谢承举的《白兔》诗:“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姮娥如可问,欲乞万年丹。”诗人笔下的白兔,千缕细毛,白雪一团,十分生动传神。己卯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6个。前一位是戊寅,后一位是庚辰。论阴阳五行,天干之己属阴之土,地支之卯属阴之木,是木克土相克。

在印章中刻画动物图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其内容多是单个的鱼、鸟、龙、兽等,其外形或圆或方。到了汉代,这种图像印章随着印章的广泛使用而鼎盛,题材内容逐渐增多。生肖印以动物形象入印,印面自然具有图案性质了,以图案入印,古已有之,但古代此类印,并不局限于十二生肖,而是内容十分丰富,诸如飞禽、走兽、虫鱼、楼阁、车马、人物、狩猎、百戏等无不入印,所以这种印也称“肖形印”、“图形印”、“图象印”、“螭纹”等。

兔印,古代生肖形印的一种。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与十二地支配属“卯”,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卯”时---清晨五时至七时,又称“兔时”。 肖形印是我国在先秦即已有之的印章形式。两汉是古肖形印的兴盛时期。那一时期的肖形印,有刻画民族崇尚和神话传说的“四灵印”、“虎印”、“鹿印”、“凤印”、“伏羲印”、“神人操蛇印”等印章图案;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类肖形印,如“鼓舞印”、“鼓瑟吹竽印”、“长袖舞印”等印记图形;还有“牛耕印”、“杂耍印”、“驯兽印”等从不同侧面反映汉朝人生活、娱乐情景的印章形式。

此“兔”生肖印,憨态可掬,构思巧妙,章法饱满,表现手法粗放,此作的慧心巧思,艺术之力,艺术之美一览无余。此印可用之于佩挂取玩,也可用之为敬神辟邪和用之于征信。有资料说兔子的繁殖能力极强,雌兔长到8个月大时就可以生小兔,怀孕30天后可产小兔3到10只,一年可产数次。因此,兔子也成了生育、求嗣的象征。上海博物馆藏清代田黄“双兔祈子”钮,两兔作交媾状,就是这个寓意。

张寒月(1906~2005)本名政,字莲光,又字兆麟,别署寒月斋主。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东吴印社顾问, 曾任全国篆刻征稿评比评审委员。

属兔的生肖石 张寒月刻己卯生肖兔印(1)

属兔的生肖石 张寒月刻己卯生肖兔印(2)

属兔的生肖石 张寒月刻己卯生肖兔印(3)

属兔的生肖石 张寒月刻己卯生肖兔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