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逃避自己的责任。觉得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别人在主导关系的结果,所以会试图通过改变别人来解决关系中的问题。

从个体角度看,导致了因果思维,而因果思维导致了对错思维,冲突从这里开始。而从关系的角度看,是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

破解的方法就是,需要挣脱互相指责、互相推诿的死循环。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承担在关系中的责任,不管别人结果最终如何。

上文说了人际关系中常见的责任混淆,叫“都是你的错”,这部分来讲它的姐妹篇另一种责任混淆,叫“都是我的错”。

如果说“都是你的错”,是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逃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

那“都是我的错”,说的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中。

你可能会怀疑,真的有这么傻的人吗?用别人的问题增加自己的负担。其实这很常见,只是你没有感觉到而已。

我为你负责,你为我负责

陈海贤老师曾遇到有人问他问题,以下是对话内容:

都是我的错怎么道歉(怎么解决关系中的内疚)(1)

“我有个朋友,最近一直不开心,我怀疑他得了抑郁症,劝了他很久,他都不肯看心理咨询。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劝他呢?”

“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事情,你劝他去做咨询,他觉得不需要,这是他的选择和决定,你只能尊重他的选择。”

“可是作为朋友,我看着他一天天消沉下去,我很内疚,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自己又做不了什么,你不会内疚吗?”

“会啊,可是我知道,内疚是我自己的情绪,我需要自己处理好它。”

他在为朋友的抑郁感觉到内疚,如果朋友真出了一些状况,也许内疚就会转化成自责。

这里面有一种同情,也有一个隐含假设:觉得我很重要,甚至能够影响朋友的决定,能够为他的人生负起某种责任

这让陈海贤老师想起了心理学里有一个流浪猫效应。

从前有位善良的女士,散步时,看到一只流浪猫,觉得野猫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好好喂养。

过了几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野猫,觉得那只猫也可怜,只好也带回了家。

第3只、第4只……附近的野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很快她家变成了猫窝,她所有的生活都被猫占据了。

她一边在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可要扔下这些野猫,又于心不忍,于是她就这样变成了猫奴。

都是我的错怎么道歉(怎么解决关系中的内疚)(2)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在帮助别人时,要警惕我们的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边界是一个很重要的词,意思是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

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你再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

人总是有亲近的渴望,因为这种亲近的渴望,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承担别人的痛苦。

可有时,也需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爱心不够,而是我们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遵守。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接受不能控制的,这就是其中必须接受的一项,不能控制的。

家人的边界更难遵守

其实朋友间的边界,还容易遵守,更难遵守的,是家人之间的边界。

陈海贤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常见的家庭,夫妻吵架都抱着“都是你的错”的思维,胶着了很久。

妻子在抱怨,丈夫在解释。旁边的女儿说:“我记得不是这样的,我那段时间考试没考好,心情不好,所以每次都往床上一躺,爸爸看到我这样,也学我就往床上躺。”

这时父母还在剑拔弩张,甚至没人仔细听女儿说了什么。而咨询师停下来问妈妈说:“妈妈你知道女儿在说什么吗? ”

都是我的错怎么道歉(怎么解决关系中的内疚)(3)

妈妈觉得,也许女儿是在替爸爸解释之类的,她其实并不在意女儿说了什么。

这是咨询师停下来问妈妈:“妈妈,如果这样,你对女儿的话太不敏感了,她其实在说不要怪爸爸了,要怪就怪我,都是我的错!”

一下子所有人都安静,气氛凝重,妈妈哭了说:“老公,我们不要这样了,我们要改。”

爸爸妈妈不能解决自己的矛盾,子女就会把他们的矛盾当做自己的问题。

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乖巧?父母才吵架,所以拼命表现乖巧来讨好父母。是不是自己成绩不好,所以拼命努力学习。

等到他们长大,也许就能分清是父母的问题,可依然会有幻想:如果我再多做些什么,也许爸妈之间的矛盾就能解决了。

而这种内疚,有时会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每当别人生气时,他们也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这样。

“都是我的错”的根源

有个女孩,父母离婚了。但她始终有一种内疚,萦绕在心底,就是会不会因为她表现不好,所以父母才离婚。下面是她和咨询师的一段对话。

“那时候你多大?”

“13岁。”

都是我的错怎么道歉(怎么解决关系中的内疚)(4)

“与其说是,你父母听了你的话,不如说是你帮父母说出了他想说的话。你知道,一个和谐的家庭里,父母间重大决策是不会让一个10岁的孩子来决定的。你只是对父母的想法比较敏感而已。”

“也许是吧,可我仍然觉得,是我做的不够好,是我的错,要不是我,他们的关系不会那么差。”

“那我不是很理解,你和我爸爸的关系好一些,你和妈妈的关系好一些,可是你能改变他们对彼此的观感觉吗?夫妻关系不就是他俩之间的关系吗?”

“你是说,我改变不了他们的关系吗?”

“你觉得能吗?”

“也许真的不能,可你这么说,我特别难过。原来我还可以想,是我做的不好,他们的关系才会不好。可是我很不想承认,这么重要的事,我居然什么都做不了。相比之下,我倒宁愿觉得,他们的关系不好,只是因为我没有做好。”

这就是根源,为什么我们要把明明不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扛到自己的肩上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段这么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

相比内疚和自责,这种无力感更让人难以忍受。他们没办法解决别人的矛盾,就把别人的矛盾变成自己的问题,来告诉自己:我是有办法的,只是我没做好而已。

两种思维的比较

“都是你的错”攻击是向外的,指向别人,所产生的情绪是愤怒。而“都是我的错”攻击是向内的,指向自己,所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与抑郁

都是我的错怎么道歉(怎么解决关系中的内疚)(5)

这两种情绪,有时是组合出现的。

比如父母会跟孩子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等你考上大学,我就离婚。”

这句话是“都是你的错”的形式,而孩子会认同妈妈的话,会想都是因为我,妈妈才过得这么不好,这是一种“都是我的错”的形式。

当“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关系的一方常常会变得越来越愤怒,另一方变得越来越抑郁。

两个人都不舒服,却常常都无法改变。这样的关系迟早会崩溃。

重新思考一下边界的含义:即便是最亲的人,我们也需要承认我们跟他们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陈海贤。

说到底,每个人只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如果你经常感觉到内疚和自责,哪怕明明受了委屈,陈海贤老师提醒你:这不是你的错。

苹果公司有个极简的责任范畴模型,Apple认为所有的角色责任只有三类:我的、交叉的和他的,没有“你的”,因为关系的本质,没有对立,只有协作

中间会有模糊的交叉地带,主动做了的人,就是在发挥领导力。而家庭是以夫妻为核心单位,而不是以母子为核心单位。

夫妻关系必须自我管理,父母绝对不可以进入,互补可以。比如父母不在爷爷奶奶教育孩子。但夫妻关系绝不可以让父母指手画脚,否则后患无穷。

我可以帮你磨磨,但无人可以代笔。

都是我的错怎么道歉(怎么解决关系中的内疚)(6)

陈海贤老师的总结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

“都是你的错”,它的攻击向外,指向别人,所产生的情绪是愤怒。

“都是我的错”,它的攻击向内,指向自己,所产生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谢谢你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