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经典句子,有一种心塞叫房奴(1)

如果你不是富二代,如果你没有来自爸爸妈妈们的六个钱包,你想要买房,你就可能天然地被赋予一个称号——房奴。每一个清晨,你都会背负着你的房贷而出,每一个晚上,你都会拖着疲惫的身躯而归。回到这个梦寐以求的窝里,每每想起要搭上整个青春来应付房贷,你便心塞!

如今的年轻人,提起房地产心里便不甚舒服,高企的房价让他们可望而不可及,这令他们倍感焦虑。当下中国的年轻人被称为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互联网的无忧远虑和自由成为一代人的标签。但是谁也未曾想到,无忧一代的最大隐忧却来自于房地产——当他们开始认识房地产时,却发现高不可攀。

有一种心塞,叫房奴!

有一种回忆,叫屋漏偏逢连夜雨!

房奴经典句子,有一种心塞叫房奴(2)

解放以后,中国人极少经历那种房无片瓦的生活,除了街头偶见的流浪汉之外,凡是能够获得正常生活的人们和家庭,还是会有那么一间属于自己的遮挡风雨之所。

前年我出差去巴基斯坦,后来顺便去了趟印度。真心不敢想象的,这两个国家拥有大量的人生活在贫民窟里边,街头巷尾,你总能看到无家可归的人们,露宿街头。

印度的棚户区和贫民区简直让人不敢直视,成片低矮的房子只能相当于我国2000年左右的水平,一家5口人以上住在10多平米的房子,也没有厕所,因为印度人眼里遍地都是厕所,街道拥挤破旧,垃圾成堆,环境极其的糟糕和恶劣。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的住房基本上都是平房,砖瓦结构的算是比较优质的房屋了,根本没有什么钢筋水泥混凝土盖房的概念,绝大多数的房子都是平房或者草屋。有钱的人家会盖三间房屋,没钱的人家只能盖上两间小屋。

最怕下雨天了,这些房屋的防雨能力极其弱,通常外边下大雨,屋内下小雨,不得不找来一些塑料布或者盆子之类的东西来接雨,整个房间里滴滴哒哒的像个水帘洞。

很多70后以前的人会有这样的记忆,即便如此,总算有个房子可以居住。

房奴经典句子,有一种心塞叫房奴(3)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全国各地农村开始陆陆续续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中国农村社会进入到衣食无忧的状态,农民们开始着力改善居住条件,砖瓦房甚至二层小楼开始在中国农村得到普及。于是,很多80后90后的农村娃儿并未曾经历过“屋漏偏逢连夜雨”的窘境。

与此同时,80年代的城市发展,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也开始得到全面改善,中国居民家庭获得了第一个正式意义上的安居乐业。

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的中国,各行各业兴旺发达(较之以前),房地产业也悄悄获得萌芽。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住房——要么分房住,要么盖房住,从来没有想到会购买商品房住。

直到世纪之交,我国的房地产业开始蓬勃发展,中国的城市里开始有购买房产的家庭,购买房地产成为居民获得住房、满足居住需求的最主要手段。

中国经济由此进入到由房地产推动的高速发展的阶段,房价疯狂地上涨,尽管人们对于每平方米数千元的房价不敢直视,但它仍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率先突破万元大关。当那些伸直着脖子吐着舌头惊叹的人们还没来得及喘息之时,房价又开始向2万、3万、4万·······10万······进军,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现在,无论在中国哪一个城市,房价都是老百姓需要几十年收入方能支付得起的天文数字。

房价太高?房价太低?无论如何,那么多房子放在那里,或买,或租,总得有人住进去。

房奴经典句子,有一种心塞叫房奴(4)

庆幸的是,与印度、马基斯坦相比,与一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至少有房子可住,我们极少见到一家三口流落街头的,我们极少看到一家三口终年住窝蓬里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之所在。不管感觉幸福与否,至少我们国家没有席地而眠的家庭。

不幸的是,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可能要为高房价买单了。于是,很多年轻人为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必须要贷款买房,成为人们口里的房奴。

人生会有着不同的经历,为吃发愁,为住发愁,为工作发愁······别人经历的,你没有经历;你所经历的,别人没有经历。或许只有经历,才会有所感悟;或许只有走过,才懂得回头仰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专属于你的美好未来,等在那里,10年,20年,30年以后,你会看到,它本来就在那里,曾经的无奈,化作轻风随岁月而去。祝愿,那个愿意努力、勇于奋斗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