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太阳正烈。屋内,风扇吱吱呀呀地响着。

此外,再无一位学生说话或者睡觉。只有电视上的男中音,低沉、悠远、沧桑,向人们静静诉说着唐诗的魅力。

这是我记忆里第一次看到《唐之韵》时的情景,只有敬服。现在想来,须感谢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记得当时老师说,以后还会有《宋之韵》。可惜直到高中毕业,也没见到。

王维诗三首空山不见人(人生几闻唐之韵世上再无樊修章)(1)

唐之韵

时光总是很快,匆匆过去,不着痕迹。

大学时读中文专业,时不时再翻看《唐之韵》,觉得其中所言有些有待商榷,可能是限于篇幅,有些问题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当时便有些较劲儿的想法,对其解说词开始挑剔起来。有时会觉得,不过如此。

光阴恰似离弦箭,日月真如织女梭。

一晃,毕业八年了。

宋之韵

于是,我又找来《唐之韵》,一篇篇看去,恍恍惚惚,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登高望远,手握风雷。

此时,大学时对于解说词的挑剔再无踪迹,留下的只有感动。

我看到《宋之韵》撰写解说词的人也是樊修章,外面还有个黑框,突然意识到樊先生也仙逝了。心下甚觉惭愧,写一写樊先生的一生,聊以纪念。


一、读书少年

如果说人生可以有季节的话,那樊先生的一生大约都是冬季。

1932年,在湖南浏阳高坪镇一个叫石湾的小村子里,樊家降生了第四个男孩儿——樊益佑。

樊家是当地贫苦的农民家庭,这四个男孩子自然就跟着父亲到田里劳作。樊益佑在劳作之余,想念书,父亲就带着三个哥哥种田养他读书。

在他的少年时代,与他紧紧相关的大概只有田地和书本了。

1948年,樊益佑十六岁时,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狮山中学开除。他便又回家种田。

1951年,浏阳市(县级市)市立一中创办高中,樊益佑种了两年田之后又到浏阳县城里读书。然而,才读了一年,1952年县一中的高中班停办了,无书可读的樊益佑只好转到长沙,开始在那里读书。

或许是天赋极高,又或许是他太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樊益佑用功极勤,课业极好。1953年,樊益佑21岁,他提前一个学期参加高考,填志愿时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填的都是北京大学,一考果然就考上了。读的是西语系。

王维诗三首空山不见人(人生几闻唐之韵世上再无樊修章)(2)

一进北大,眼界大开,吸引他的是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他真正进入到知识的海洋中了。大学期间,樊益佑读书近乎痴狂。有一天,他吃完早饭就跑到图书馆,发现图书馆关着门,愣了好一阵。后来才反应过来,那天是大年初一,学校放假了,图书馆不开门。

他的同乡兼校友柳鸣九先生后来在文章中说他:“至于面相上的神情,最具特征者就是他那双眼睛,直视、凝视居多,可以说是执著有余,而灵活不足,一看就是一个既倔又强的主儿。”

这个只知读书,而对人情世故不懂的人,终于在1957年被莫名其妙地打成了右派。


二、“我是中国人,当然也会等”

1959年到1961年,他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相继饿死。他便只好回家把老母亲接到了北京。那时,他不满三十岁。

1965年底,文化大革命前夕,他又被赶到了宁夏。身世浮沉雨打萍。又因在文化大革命中说话不留神,得罪了个别吃人肉专家,被查出来,说他是为彭德怀翻案,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条死罪,于是他就又成了现行反革命,进了干校。

这一进,就是15年。

王维诗三首空山不见人(人生几闻唐之韵世上再无樊修章)(3)

人,最痛苦地莫过于明明可以施展自身才华,却被时势压制,终日里做着不相干的事情。又何况,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个15年呢?

15年间,他不断给自己宽慰,自己本来就是来自农村的农民,现在再回到农村当农民,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只想悄悄地活下去,活到他悄悄地呼唤必然要到来的那一天。多年以后,他对友人说起这段往事时,不禁感慨:“等,是国人赖以活命的人生哲学。我是中国人,当然也会等。”

在等的过程中,他从樊益佑变成了樊修章,期间还阴差阳错地做了杀猪匠。那是1969年的时候,樊修章在干校给宰猪的师傅打下手。有一天,杀猪的师傅不在,群龙无首,连队当官的随机应变,伸手一指樊修章:你还“太学生”呢,连个宰猪都不会,真不知你上的哪门子的学!从此“太学生”继承祖业,做了“樊屠户”。 在干校,他犁地、种田、拾粪、杀猪,日子过得很“充实”。


三、烟盒纸翻译《浮士德》

日子久了,人们懒得理这个闷声不响只知干活儿的右派了。樊修章又不安分起来。

那时,他手头恰好有一本德文的《浮士德》,一本《浮士德注解》和一本《德华大字典》。于是,他决定翻译《浮士德》。

那时候,干校的纸张非常少。有的时候,他将捡来的烟盒纸展平,在上面工整地写下自己的译文。

后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的半年里,他又边改边抄,重新整理了一遍。

1980年,在北京一些老同学的鼓励下,他又将所译《浮士德》再次加工,修改誊清。而这第三稿,还被当时一家出版社列入了出书选题。可惜的是,后来音信全无。

等,人生当然要等,那么书,也应该要等吧。

过了八年,这家出版社来信又说要出译本《浮士德》了,他又把破旧了的稿子要回去,校改誊清了一遍。

然而,书最后还是没出成,这手稿在破纸箱里又睡了三年。

直到1992年,译林出版社同意在《浮士德》已有三种译本的情况下出版樊译本。这一次,他又将手稿拿出来,逐字逐行地改了一遍。

1993年7月,樊译《浮士德》面世。此后几乎每年重印,累积印数十万有余。

王维诗三首空山不见人(人生几闻唐之韵世上再无樊修章)(4)

而他的翻译之路从未止步,之后又选译出版了《歌德诗选》。


四、用诗词吐露心声

1997年,纪录片导演康健宁,想拍一部介绍唐诗的专题片,就找到樊修章,让他来写解说词。

樊先生是喜欢古诗词的。上大学时,他曾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德语,三分之一的时间看外国文学名著和五四新文学名家名著,三分之一的时间学古典诗词。而后多年时间里,他浸淫其中,无论寒暑。

可是,喜欢归喜欢,一写起解说词,考虑就多,便手足无措。最后,还是康健宁导演建议,不要考虑太多,把对唐诗的感受写出来,写成一篇篇两千字左右的散文就可以了。

放下杂念,樊修章先生走进唐诗的世界,将一篇篇千古传诵的诗篇,在心尖融化,一篇篇深沉、优美的散文从笔尖流出。

于是,我们才看到了这样的词篇: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都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都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而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地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

王维诗三首空山不见人(人生几闻唐之韵世上再无樊修章)(5)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时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

于是李商隐来了。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令人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2002年,《唐之韵》一经播出,好评不断。电视专题片上,终于在地理、民俗、历史之外,有了诗词一片天地。这个专题片,当然是成功的。

于是,开始有人说樊修章“学贯中西”。对此,樊修章先生却很不认同,他手:“‘学贯中西’这样的话,平时开玩笑一样说一句,也没什么,但绝不能写进文章里去,因为这跟我实在沾不上。一个二十多岁就被剥夺了学习权利的人,怎么去贯中西呢!搬着工具书能读懂德语书,凑合着也能读懂英语书,搬着《词源》能读懂古文,这就是我的全部家底。”

对于《唐之韵》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樊修章先生也认同“不要把它抬得太高”的看法。

他说:“这部专题片原为三十集,后来压缩成二十集。在压缩过程中,经过好多人的手,也不知是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有的地方甚至闹出了笑话。对唐诗比较熟的人肯定看出毛病来了。只是由于片子的画面拍得非常美,也许没人注意去挑文字上和立论上的欠缺罢了。 ”

在专题片拍摄过程中,樊先生依然没有闲着,相继写出了宋词、元曲的解说词,挥洒着沉积太久的热情和才华。

2007年7月,樊修章先生与世长辞。

2014年,《宋之韵》播出。

从1979年进入宁夏大学执教时,直至退休,他没有什么职称和头衔,连讲师都不是。


五、欣欣然驰向邈远,头顶着一片星光!

王维诗三首空山不见人(人生几闻唐之韵世上再无樊修章)(6)

樊修章

从57年被打成右派,到79年被安置工作。人生中最有力的壮年一晃过去了,二十三年弃置身。在暮年时候,所有见到樊修章先生的人都能感到他身上的超然,他却这样说:“我既没想过要高标傲世,也没有刻意去追求随遇而安。只是想利用有限的残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此而已。”

忽然想到他的诗译作品:

你不怕迢迢远道,你飞来目眩神摇,飞蛾,你迷恋烛火,终于被烛火焚烧。只要你仍然没有把生死变化参透,你在这个昏蒙的人世昏昏然就枉自居留。——《歌德诗选·对极乐的向往》

“你们去死守家乡!且让我置身马上,欣欣然驰向邈远,头顶着一片星光!”——《歌德诗选·想望自由》

或许,邈远处正是光明烛火处,只有把生死变化参透的人,才能无怨无忧无悔无虑地驰向邈远,不为外物所累。


后记:看康健宁导演的介绍,《听樊先生讲过去的事》2002年就拍摄好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播出。


2018年3月25日 左山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