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小姐姐带着几个小姐姐,在演唱郑智化创作的歌曲《星星点灯》的时候,改了歌词,引起郑智化的不满。

郑智化的18首经典歌曲(改个星星点灯怕啥)(1)

暴改歌词引发原创不满

郑智化非常生气,在晚上十点发布到:“关于我的经典歌曲“星星点灯”,被乱改歌词一事,我感到震惊、愤怒和遗憾”

六七十时代的人对郑智化还是印象比较深刻,那个舞台上拄着拐杖的励志青年,用沙哑的声音唱出了自己的心声:“现在一片天,是肮脏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世界里,再也看不见。”

三十年过去了,1992年发行的那个红极一时的《星星点灯》的专辑里,除了这个《星星点灯》,还有什么歌曲已经记不得了。

有时候,脑子的记忆像大风刮来一样,貌似还有几个歌曲的调子还有印象,像《生日歌》等,感觉和王杰的《英雄泪》风格差不多,都是悲兮兮,苦哈哈,底层呻吟的赶脚,充满时代沧桑和人世悲凉,这也可能那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记忆特色,所以这个经典歌词对他们来说,或许就显得很重要。因此对原创作者郑智化的反感,大多数人都表示理解。

王心凌小姐姐生于1982年,1961年出生的郑智化大叔大红大紫的1992年,她只是个10岁的小姑娘。正常情况下,这个年龄的孩子,理解不了那个年代成年人的苦痛经历。

郑智化的18首经典歌曲(改个星星点灯怕啥)(2)

旋律还在,歌词应景

三十年后,小姐姐也长大了,现在的天空,和三十年前不一样了。

糖水里泡大年轻一代喜欢的风格,不再喜欢原版《星星点灯》歌词中那种悲情。

这从前一段时间充斥小鲜肉的韩风横流也能看出流行乐坛的风向。

因此,甜美天团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演唱“现在的一片天,是晴朗的一片天,星星在文明的天空里,总是看得见”反而显得更应景,唱原版歌词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

歌曲选拔赛,比如前几年的好声音,也曾有过几个明星通过卖惨赢得观众的同情和大量人气支持,后来发现都是假的,受骗的观众很愤怒,于是这个套路没人再敢用了。

演艺道路要走得稳一点,长远一点,当然还是消费主流——这些绝大部分生活优越、追求美好的少男少女们喜欢的甜美路线更靠谱。

万能的网友扒出了早在几年前央视的晚会上,这首歌曲就已经改了歌词,其他歌手也曾翻唱过央视修改歌词后的《星星点灯》,小姐姐们演唱的只是节目组选定的歌曲。

那个时候原作者也没有发表不同意见。

如果是因为著作权的问题引发不满。显然,这个板子打在几个小姐姐身上有点冤枉。

而对于某些网络大咖和一些人将小姐姐甜美路线的爆改歌词和原创作者的个人情感表达说成是“政治化”表现,抨击所谓的”“为了迎合某种所谓的政治正确”,这又是明显的想引起争议话题,把观众读者割裂对立,带歪节奏吧?

郑智化的18首经典歌曲(改个星星点灯怕啥)(3)

改词改谱的革命歌曲传唱南北

红军和八路军除了作战勇敢,还有一项制胜法宝,那就是广泛发动群众,而这种国民党军队和其它军阀学不了的独门绝技,就是教会广大群众唱革命歌曲。

因此,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都诞生了大量非常流行的革命歌曲,其中有很多,也并非原创,而是借鉴和套用早已流传的一些歌曲,这样更容易被接受和学会。

最有名的可能就得算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这首军歌,不仅每个参加过人民军队的军人都会唱,就是解放后大多数群众,也不陌生。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这首毛主席亲自作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文化程度不高的战士也能很快学会。

人民军队唱着这首歌,走下井冈山,走向全国的抗日战场,和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解放战争中,沈阳的苹果园里,上海的繁华街头,到处都有这响亮的歌声在展现着我军的英勇善战和纪律严明,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已经成了我军的军魂,融入到人民军队的血液里。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就是伴随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雄壮歌曲声,走进运动场。

郑智化的18首经典歌曲(改个星星点灯怕啥)(4)

美国媒体说这首歌曲是普鲁士军歌《德皇威廉练兵曲》,并大肆宣传。

这有点胡扯,但是这首曲子也并非红军原创,确实是爆改前人作品。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曲谱,借用了当时的歌曲《土地革命成功了》。而往前追索源头,则是袁世凯的《大帅练兵歌》。或许借鉴过国外新军的曲调,有些洋面包的味道,但也并不是什么普鲁士军歌。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还聘请了德国的教官,为了让士兵快速准确地记住军队条令,就让人编了五首军歌,其中传唱度最高的就是《大帅练兵歌》:

“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

第一立志要把君臣报,第二功课要靠长官教。”

1928年,毛主席总结了部队的三条纪律六大注意正式颁布,成为人民子弟兵鲜明的本质表现。后来,增加了两条。1931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正式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地方武装的纪律。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根据纪律条令创作了《三个纪律八项注意》歌词: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听听,是不是确实有点相似的味道?

郑智化的18首经典歌曲(改个星星点灯怕啥)(5)

《知识青年从军歌》与《新四军军歌》

被军迷称为抗日剧里最好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阿译长官用他那书生气十足的腔调带领大家唱的那首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非常流行的《知识青年从军歌》。

这歌词写的,引经据典,一般没点文化底蕴的,不好好听听说书的解释解释,估计都听不明白歌词里说的啥意思。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现了全民抗战中国民党推行精英路线的失败,一首歌词,都这么咬文嚼字的,要知道,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的士兵95%的都是文盲,而日军98%的是小学毕业。

而采用同样曲调的《新四军军歌》,歌词来自我们的诗人元帅陈毅同志。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

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陈毅同志发表过的诗词《十年》,经过叶挺将军、项英政委等人的集体改编,汇成了这首威武雄壮的新四军军歌。

新四军军歌,创作于1939年,历时3个多月,歌词由新四军集体创作,陈毅执笔。曲谱则是新四军教导总队队长作曲家何士德创作,也吸收了西洋军乐的一些特点,高亢激昂,气势磅礴。

《知识青年从军歌》则发表于1944年。

郑智化的18首经典歌曲(改个星星点灯怕啥)(6)

1944年9月,国民政府号召十万知识青年应征入伍,于是有了这首歌。

这首歌有人说是抗日壮烈牺牲的远征军戴安澜将军作词,有的说是在印度兰姆伽训练的中国知识青年军人作词发表后,时任新一军副军长的孙立人将军大加赞赏,确定为军歌并推广流行。曲调采用的是新一军军歌,并不是阿译长官唱的这个。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电视热播,这首歌曲耳熟能详的旋律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如果是团长借用曲调,为什么要借新四军的呢?

《游击队员之歌》与《英国掷弹兵之歌》

还有脍炙人口的《游击队员之歌》:

郑智化的18首经典歌曲(改个星星点灯怕啥)(7)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强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这首歌,也被说成是采用了英国的《掷弹兵之歌》的曲调填词。

文字表述不如视频或者音频,网上搜来听一遍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听起来只能是有点像而已。

总不能说,李云龙一下子扔3600颗手榴弹,他的”掷弹兵“都是跟英国人学的吧?

娱乐业最重要的是知名度和关注度,如果几个小姐姐能让人们挖掘出三十年前流行歌坛的记忆,让人再一次留恋和关怀一个大叔的新声,那大叔真得好好谢谢小姐姐们吧?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正版图库,图文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