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日本又秀了?

因为日本在这方面经常有机会秀。

岸田雄文刚上任就获得一个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机会:2021年10月5日诺贝尔物理奖揭幕,美籍日裔真锅淑郎夺魁;和他一起获奖的还有德国科学家哈塞尔曼、以及意大利科学家帕里西。

01 日本秀

真锅淑郎这次获奖的科研成果:用大气和海洋结合的物质循环模型,率先明确二氧化碳对气候的影响,在研究全球变暖领域取得了基础性成果。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1)

基于这项研究,他于2015年获得富兰克林奖(被称为美国诺贝尔奖),于2018年获得瑞典皇家科学院选出的格拉福德奖。

这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不论是对真锅淑郎本人,还是对研究全球变暖这件事,都是一个里程碑。

岸田文雄立刻发文祝贺:“在日本的研究活动的积累下通过活跃在海外的研究人员独创的想法来发现真理,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日本国民,我感到很自豪。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2)

之所以说岸田是往自己脸上贴金,是因为真锅淑郎其实是美国人,并非日本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岸田也有贴金的理由。现年已经90岁高龄的真锅淑郎生于爱媛县四国中央市,在东京大学修完博士课程之后才去的美国,现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

本质上来说,真锅淑郎是日本培养的人才。岸田雄文往自己脸上贴金,也有自己的理由。因为新世纪以来,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有资格这么秀。

日本政府在2001年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当时很多人认为是吹牛,因为在整个20世纪百年历史上,日本也只有9位诺奖得主,其中文学奖2位(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和平奖1位(佐藤卓荣),只有6位科学类奖项。

然而21世纪过去20年时间,日本就拿到17枚科学类奖项,再加上3位美籍日裔人士,相当于说日本在新世纪培养了20位诺奖(科学类)得主。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3)

这是一项相当不错的成绩。按照这个趋势,日本“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宏愿完全可能实现。过去十多年,也就是菅义伟比较倒霉,没机会在任期内对诺奖得主表示祝贺。

一连串的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反映出日本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杰出实力。这是属于日本的秀,很值得研究和学习。

02 诺奖与国运

很多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感情很复杂。

原因之一,中国人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很少。

原因之二,诺贝尔和平奖与文学奖经常争议很大。

但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奖含金量很高。如果研究过去一百多年历史,会发现诺奖(主要指科学类)数量和国运息息相关。

20世纪前50年,德国获诺贝尔奖最多。这些诺奖得主推动德国在科技上的发展。

当然这种推动有两面性:

一方面,让威廉二世与希特勒极度膨胀,发动世界大战;

另一方面让战败德国得以快速恢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一片废墟,在失去龙兴之地东普鲁士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快速翻身。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4)

过去一百多年,英国、法国、德国过去一直陆陆续续获得诺奖,所以三国一直处于发达国家之列,并且能够持续对外输出影响力。

二战之后,美国在诺贝尔榜单上一骑绝尘;同时也在超级帝国之路上恣意狂奔。这说明美国在吸纳笼络世界优质人才层面做得非常成功。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诺奖与国运休戚相关。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5)

每一个诺奖,都是一段传奇,甚至是一段史诗。

虽然诺贝尔奖章(科学类)不代表一切,但却是衡量科技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这话听起来有点空洞,以美国卡中国脖子的芯片为例。

在半导体领域,日本的硅晶圆、化合物半导体晶圆、光罩、光刻胶、靶材料等14种重要材料,占了全球50%以上的份额,有着绝对的优势。

2019年前15大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排名当中,有8家来自美国和日本。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6)

根据中科院的报告:迄今为止,半导体领域的8个诺贝尔物理学奖、12项发明,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日本。所有这些高端制造,都需要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科技水平作为支撑

与之对应的是,美国和日本恰好是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类)最多的国家。中国要完成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很多诺贝尔级别的科技成果出现。

中国要解决美国科技战卡脖子,必须在基础领域投入大量资源,必须尽可能多地培养更多诺贝尔奖得主;但这方面恰好是中国现阶段的弱项。

03 中国的局

由于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原因,中国在诺贝尔奖上(尤其是科学类)表现不佳。迄今为止,只有莫言和屠呦呦以中国籍贯获奖(杨振宁1957年获奖时还没拿美国的国籍,但那时西方还认可民国)。

中国人笨么?当然不是。

实际上华人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获得诺贝尔奖章。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等人,先后拿过诺贝尔奖章。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7)

尤其是杨振宁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可以排进前十名,堪称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这些人的成绩充分说明,中国人的能力足以匹配诺奖的要求。

但摆在眼前的现实是,不论中国人还是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华人,获得诺奖的数量和种族体量都不匹配。这方面很值得反思。

要知道大国博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

1、人力博弈,人口数量、质量、人口结构。

2、物力博弈,国人依托现有体制创造的物质基础。

3、财力博弈,体现在数字支撑的金融层面。

4、智力博弈,就是诺奖代表的少部分真正的精英群体。

这几个层面中,中国最大的劣势其实就是最后一条;而美国在吸纳全世界顶级智力这方面依然非常强劲。

美国吸收全球人才的力度有多狠?获得过诺奖(科学类)的华人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中国台湾)、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屠呦呦9人。

除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在大陆完成之外,其余8位的主要研究成果都是在美国完成,并且取得了美国国籍。相比之下,日裔诺奖得主,大部分都是以日本人的身份完成主要研究成果并且获奖。

如今每年仍然有很多杰出的中国才俊前往美国留学,并最终留在那里。

所以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吸引高智商的精英群体往中国汇聚,或者换句话说,中国该如何培养更多诺奖(尤其是科学类)得主?这方面可参考日本经验。

日本培养诺贝尔奖得主的思路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经济资源导向,钱给谁;

教育制度重心,培养什么样的人;

民族性格锤炼,寻找个体和群体的契合点。

04 钱给谁?

日本经济从朝鲜战争之后腾飞,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到20世纪末达到巅峰;随后日本刺破房地产泡沫,经济在高位震荡中进行结构性升级。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诺贝尔奖实现井喷。

如果以日本为参照物,中国从改开之后发力经济建设,到现在也高速发展了30多年,理论上也到了诺贝尔奖井喷的拐点。但究竟会不会发生井喷,谁也不知道。

中国面临产业升级、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诺贝尔奖是绕不过的门槛。

再以日本为参照,可以发现,日本政府和企业在科技领域中很舍得砸钱。有评论人认为:“日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研发投入强度就接近达到了我国今天的水准。”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8)

中国想复制日本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在科技领域砸钱。

现在中国企业,在广告领域中舍得砸钱的很多,在应用领域舍得砸钱的也很多;但在科技领域舍得砸钱的不多。

在科技领域砸钱有没有用?不一定,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但不砸钱一定没用。

中国科技企业中,华为算是舍得对科技砸钱的典型,已经证明了砸钱科技有可能成功。

日本诺奖为什么这么多(又秀了日本诺奖井喷)(9)

砸钱广告领域,相当于把资源给了明星和网红。中国娱乐明星的地位差不多全世界最高,出个门都要带一群保镖,非常不可思议。

砸钱科技领域,相当于把资源给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个群体平常不吭声,但却是社会脊梁,关键时很靠谱。华为就是例子。

这里没有把明星与科学家对立的意思,同时我也尊重明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是企业(不论国企还是私企)定位,会决定社会资源导向。

现在很多中国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用情怀要求科研人员的层面,好像科学家就应该清贫一样,这是很蠢的思想。

要知道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钱不仅可以满足七情六欲,还能刺激七情六欲。不仅不要限制科学家的七情六欲,还应该用钱刺激科学家的七情六欲。

如果企业不在科研方向砸钱,那么就很难在社会层面带动科研氛围,也就无法吸纳更多顶级人才。这就是中国人才外流的原因之一。

科技的基础是教育。

日本教育系统的最大特色,就是非常懂得培养什么样的人。

05 日本教育密码

纵观日本历史,教育系统大致经历了三次改革。

第一次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时代,就是培养走向工业化时代的应用层面的工程师(当然日本那时候还在灌输军国主义思想,这是另一个话题)。

甲午战争之后的1898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7%;

到1910年左右,日本已完全普及了国民教育。

现阶段的中国教育系统与之类似,主要培养基础应用层面的工程师。所以中国能在大基建方面取得傲人成绩,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基建狂魔。

第二次教育改革在二战之后:从1947年开始到《广场协议》之前;注重往科学精神、人性光辉、个人思维,全球化观念等方向转变。

这次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成功地在集体主义思维中植入个性化思维。目前日本的诺贝尔得主,基本都是这次改革中诞生的。真锅淑郎就是那个时代在日本接受的基础教育。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江崎玲于奈(在半导体中发现电子的量子穿隧效应而获奖)曾说过:“ 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产生新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无比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其实就是保护好孩子最初的好奇心。

中国的教育系统,目前还是着重培养应用层面的工程师。当然这里没有对工程师不敬之意;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工程师群体功劳巨大。

具体表现就是,家长疯狂鸡娃,学生疯狂刷题。

我一直觉得,教育可以强度很大,同时不用搞得那么繁重。

其实素质教育也可以强度很大,只是不要搞那么繁重的指标。

繁重的指标教育不仅会把学生的好奇心磨干净,也能把家长的好奇心磨干净。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科研探索的动力。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的模式,在集体主义和个性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现在中国正在搞教育减负,但教育模式本质上还是培养基础应用层面的工程师。教育改革一直在提,但究竟怎么改,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日本在80年代又搞了第三次教育改革,以个性化教育为中心而忽视集体主义。

但是日本这代年轻人走上社会之后并没有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反而成了日本低欲望社会的主力军(当然这和日本人口结构走向老龄化有关)。

现在中国很多专家都在告诉大家,要学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模式,重视个性化教育而忽视集体主义。这相当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06 小结

大国博弈有多个层面,但智力博弈不可避免。

因为智力博弈涉及到科技兴国与产业升级。

比科技更基层的是教育。

日本成功的精髓在于,把民族性、教育改革与科技砸钱完美融合。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这个模式,因为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与思维中存在诸多共性,很多日本经验借鉴起来更容易。

回到现实中,美国在科技领域卡中国脖子这个问题上,其实没有捷径可走,科技的事情最终还得用科技手段解决。

简而言之,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三大因素:

一、砸钱;

二、模式创新;

三、传统优势不能丢;

现在的科技领域,已经到了大兵团作战时代。

既然作战,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砸钱砸资源砸教育,都是最基本的操作。

任正非说过,“在过去的20多年,凡是我们在数学和算法上投资比较大的,有专门的团队在做工作的,我们在这个领域的产品在全球都逐渐走向了领先;凡是不重视在数学和算法上投资的,这些产品目前来看都是落后的。”其实就是砸钱砸资源砸科学家。

至于说模式改革,这个口号一直在提。但谁也搞不清,如何在兼顾应试教育的公平与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更多的天才。

现在中国教育,基础教育是成功的,中国学生基本功普遍比较扎实;但天才培养是不成功的,具体就是诺贝尔奖(尤其是科学类)太少。这方面在数学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就是奥数奖牌拿到手软,但菲尔茨奖寥寥无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