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攻略》的结构可分为四部份:一、入局——梁朝伟被任贤齐起尾注,令他声名大损,要往韩国追捕任,却夺回电版;二、拉锯——梁要捉任,任则欲与北极熊交易,未见北出现,他临时向黑熊坐地起价,拉倒;三、逆转——任的真正身份向观众展示,却遭黑熊追杀,有人暗中相助,与此同时,梁的身份也有另一种论述;四、摊牌——形势白热化,认清敌我关系,交易后展开动作对峙。

汉城攻略梁朝伟(韩城攻略梁朝伟独自一人撑起的影片)(1)

原以为藉演员的出处,可以阅读几个城市的互动关系:香港人(梁朝伟)怎样遭台湾人(任贤齐)作弄,并对另一个台湾人(舒淇)猜疑;而台湾人也与南韩人互不信任,一直交易不成。但一旦发展为家家酒式亚洲国际刑警一体化的电影兵贼游戏,《韩城攻略》便不成意识形态的攻略了。其实上述的四段结构具有工整的格局,然而观影过程却出奇地沉闷。影片达不到起码的起承转合效果,我遂转看它的拍摄构成,不得不承认,我数度唤起自己八十年代港产动作片的观影经验联想,以避免令自己入睡。

汉城攻略梁朝伟(韩城攻略梁朝伟独自一人撑起的影片)(2)

我觉得《韩城攻略》的镜头构成思考过于单一,是它的致命伤。以任与梁进入美国领事馆一场为例,他们一直是由银幕的右方走向左方,并且给人太「连戏」以至「重位」(double position)或「重复动作」(double action)的感觉;因为叙事主体被盯得太紧,建筑环境没有经美学目光展现出来,变成颇平面化的背景。

在动作处理上,「太连戏」的问题也使一切行动都在意料之中发生。每个镜头的时、空、人物,总与下一个镜头保持相接的关系,除了梁朝伟与韩国打手在后巷一场有多一点对峙构成镜头外,其他的动作皆以「写实」为目的,使观众在接收方面,很快便进入没有突变的时间叙述中,我们的眼皮就自然在镜头前相继盖倒下来。

汉城攻略梁朝伟(韩城攻略梁朝伟独自一人撑起的影片)(3)

八十年代的港产动作片常常在「描述行动」,以一段打斗为例,对敌二人的目的是以一招制服对方,于是其中一两下攻击会重点描述。整段镜头组合,自身形成一个小型的因果发展结构,为了强调某些镜头,会不惜「重位」、重复描绘、重点描绘(如特写和慢动作),然后才分开,退后到摆势对峙去。这些都不复在《韩城攻略》中见到。

这裡不是一味以今不如昔的口吻指出《韩城攻略》退步。时代演进,我也不敢说以前集体运用的一套原本地展现就能令香港动作/功夫片回归。周星驰的《功夫》,其实与《韩城攻略》同属于「新动作片」(neo-action film)的时代探索;主动提高单一镜头的质素,以镜头的组合概念出发是一种平均质素主义,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后期特技的可能性。然而《功夫》做到的,除了具备特技视觉条件外,它还是拥有八十年代港产动作美学的基调,对一动一静、架势、起动,以及功夫的层次递进都具有概念式的描绘,而这些恰恰是《韩城攻略》完全欠奉的。

汉城攻略梁朝伟(韩城攻略梁朝伟独自一人撑起的影片)(4)

这其实是关键时刻,改良香港动作片/功夫片,不能掉以轻心。每一次失误,只会造成更大的信念流失或宿命成见。我们已有《天脉传奇》、《飞鹰》、《韩城攻略》这些失败之作,而成功的例子,就只有《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