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建筑传统中,大门口摆一对石狮子,一点儿也不稀罕。但颐和园门口这对铜狮子还真就有点不一般。首先,它不是石头做的,是用青铜铸成且体量巨大,高一米八五,长一米七四,普通的地方难得一见。在颐和园排云殿门前,也有一对类似的铜狮子,据说是重建颐和园时从圆明园迁移而来。排云殿也是一处重量级的存在,它是进入佛香阁的主入口,寓意从此地进入九天仙界。所以说,颐和园里仅有的两对铜狮子,摆放的位置非常耐人寻味。

颐和园的大石狮子(东宫门的铜狮子)(1)

其次,这对铜狮子的年龄比较大。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也就是1750年,但遗憾的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大火几乎烧光了所有木制的建筑,但铜狮子和昆明湖东岸的铜牛一样,不惧烈火,它们见证了颐和园两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是颐和园为数不多的乾隆时期的遗物,因此异常珍贵。

颐和园的大石狮子(东宫门的铜狮子)(2)

第三,我们来看看中国在门口摆放狮子的讲究。首先必须要摆放一对,那雌雄应该如何排序呢?中国人最讲究座次排序,古代有左尊右卑的传统,所以左边为雄、右边为雌。除了根据左右位置来判断雌雄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小诀窍,就是看脚,雄狮子脚踩一只绣球,雌狮子脚下按住一只小狮子,雄狮舞球象征社会太平、江山永固,雌狮子与幼狮象征着子孙繁衍、绵延不绝。

颐和园的大石狮子(东宫门的铜狮子)(3)

另外,这对铜狮子的铸造工艺也值得一说,它是以失蜡法铸就而成。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这种铸造方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

虽然我国传统建筑门口有摆放狮子的传统,但你知道吗,狮子的原产地其实并不在中国,而是在遥远的西域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它们是在汉武帝时期跟随佛教才传入我国。您看狮子头上的发髻是不是像极了释迦牟尼头上的发髻呢,狮子在佛教中常被充当为坐骑,发髻越卷曲、前额越饱满,说明狮子的震慑力越强。因此,在我国古代的皇家大门前,通常会成对摆放狮子作为震慑中路气息的陈设,所以说狮子是中华文化里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符号。在皇权的世界,它拥有百兽之王的威严;在百姓的生活里,它又是那么的可爱活泼。

颐和园里的狮子可多着呢,愿它们也可以给你带来好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