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里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实际上,在《庄子》一书中,多次讲到哀乐不入、安之若命的问题。

《庄子·养生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

庄子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影响力(物物而不物于物)(1)

在《庄子·大宗师》里,用了同样一句话。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聊天,“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相与为友”。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庄子》一书前七篇的排列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一般认为,这七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庄子在这七篇中,分别在《养生主》《人间世》《大宗师》里讲到这个问题,可见庄子对这一思想的重视。

安时处顺,就是要求遵循道的规律去为人处世,特别是在逆境中能够达观地面对人生,在困苦中求得生命的安顿。但是,安时处顺,并非消极的逆来顺受,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主张适性而为,各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做到才无所弃,各遂其性,则幸福自来。只有安时处顺,用一种平和、坦然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生命,对待生命中的得失成败,你还有什么哀呢?还有什么能让你乐得狂呢?只有做到安时处顺,才能正直实现人生的快乐。

因此庄子在这里说,自事其心者,就像子之事亲、臣之事君,不择地,不择事,哀乐不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因为这是天道,你只要顺其自然而为就可以了。那么,这样你就可以说是修养到家了,“盛德之至”了。

庄子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影响力(物物而不物于物)(2)

与安时处顺的主张相承的,还有“用心若镜”以及“物物而不物于物”。

用心若镜出自《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修养高尚的“至人”,其心思就象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即照去者不留,不把一些事放在心里,所以不因此损心劳神。现在的人所谓的烦恼,就是因为把心意太小、境界太低,不该关心的事情太多。宋朝慧开禅师有一首诗说: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物物而不物于物“出自《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原文抄录如下,不作解释: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乎!”

《荀子》论述治气养心之术说: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