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德是一种德性(德的精神内涵)(1)

(1)“德”具有主体性

“德”的修为由于有后天人欲之私的遮蔽而不可避免地似乎总是不能如“道”那样全然,但至少在后天意识的领域,我们具有相对自由的全部自主性,这表现在为不断接近并最终达成“德”与“道”的内在同一,“德”要不断精进修为,全然在每一个道德选择上发心用力,不以任何借口推脱修为的责任,在自我逼迫中不断激发觉知的清明与道德应变的潜能。“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賙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

如何判断德是一种德性(德的精神内涵)(2)

“德”的修为于“道”而言毕竟是一条从下而上的道路,相比于“道”的直接下贯,除非根器异秉之人可当下证得且在事上保持并磨砺该种证得的至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仍然需要长期点滴的“德行”之积累才可焕发“德性”之光,“德行”与“德性”是“德”之修养的两个必要条件,它们互为因果,互相激发与促进,这一点正如佛教所言“福慧双修”——福德与智慧像鸟之双翼不可偏废,前者是后者的资粮道,后者是前者的引路灯。

因此,“德”横跨在后天意识与先天意识之间,从现实角度而言,对后天意识之道德自觉更有一种主动牵引并自我激励的意义,这一点正是“德”的主体性之彰显——在一个人心浮躁的世界,一味强调“德性”的潜能或放弃“德行”的坚守与自律均不可取,“道”的契证更是难上加难,踏实认真地将每一个对德之修行构成考验的境况都加以反省与琢磨,并通过切实行动改过迁善,追踪实效,养成习惯,才是当今时代可取的德之修行纲要。

如何判断德是一种德性(德的精神内涵)(3)

(2)“德”的内在精神属性乃“生”

“德”的内涵中有一种成己成人的倾向,“《易·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宋儒对此极力发挥,以‘生’释‘仁’,主张顺从天道的‘生’,使自我的一切行为都不违上天好生之德,最广泛地实行仁,同情、亲爱、帮助一切人、一切物,使天下之人、天下之物都保持一种生意。能达及此,也就是与天地同流。”“‘生生’的两层含义是:第一,不伤害生命,不压制生命看起来只是消极和否定性的,但却具有直接的道德意义;第二,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人的生命本身就是宝贵的,它不是作为手段和工具的宝贵,而是作为‘自在自为的目的’的珍贵。”

如何判断德是一种德性(德的精神内涵)(4)

从中可看出“生生之德”的几个特点:

第一,生生之德具有绝对的生命视角。“德”将生命看作天地间第一等宝贵的事物,因此对之珍贵有加,对之喜爱、自愿使之成就的意图发自真心且爱的力量源源不断。

第二,在此生命视角之上,一切生命存在都是平等的。“德”根本上源于“道”,因此对万物的平等心也如同“道”一样出自本真,无有拣择。生命只是存在着的生命,是一体存在下降而生,形态虽有不同,但本质齐一。因此,“德”与“道”只在圆成度上有差别,但本质无别。

第三,助生是人的天然本性,感同身受地想要利益一切生命如其所是甚至更好地活着。这一点在道德生命比较纯澈的人身上能够得到实证,且任何人只要愿意在道德境界上有所修为并提升,都能最终体会到由“德”之道路所显化的这趟生命召唤之旅——最终,无论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成就他人比自己更好都将成为人来自生命深处的需求,像光源一样照亮世界成就道德至境的这一内在要求而与旁的无关,这种境界将为人带来最深刻的喜乐,非在世俗角度而言的算计之乐可与之相提并论。

如何判断德是一种德性(德的精神内涵)(5)

(3)“德”通过“诚”将“道”内化

从“德”的层面看“诚”,“诚”就是对己直接,对人真实,这要求在每一件哪怕极小的事物上都要尽量提起自我觉察,将自我当做观察的对象一般剖析起心动念的质性及它们的顺序,并慢慢拣择厘清,尽量在前念处便觉察,由此而后念不生,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尤其是儒家,始终强调精神境界的提升要在事上精进磨练,格致实乃观心,朱熹就将“不诚无物”诠释为“不诚无事”:“故人之心一有不实,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而君子必以诚为贵也。”没有“真”与“实”,也就谈不上“诚”,格的对象就是后天意识随物迁转所制造的种种障蔽,最终达到直心当下,境随心转。

如何判断德是一种德性(德的精神内涵)(6)

此处体现出“诚”在“德”层面的几重内涵:

第一,“诚”在主体身上表现为一种自我觉察并感受其内容。觉察并非悬设,尤其在“德”的层面牵涉诸多主观感受与思绪等,它们是觉察最直接的内容,这在佛教里称为“烦恼即菩提”。实际修为中会发现,空空如也反而不如烦恼涌现更能成为觉察的机会,因为空空如也中的细微敏感需要更细腻敏锐的觉察,而情绪、思绪翻涌时,很明显地便能引发强烈对比下觉察所指示的存在之显现,便于人们即刻觉知何种状态为存在(松静软悦),何种状态为缘起,在注意力移步至存在之域的同时,也能消除烦乱——只是静静地观察、体验并最终慢慢将之涤除,彻底拔除烦恼的根源,这在朱熹看来,便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的意义——烦恼,在反衬出存在的使命完成之后,将被存在带入虚无之境而归于平静,这意味着,烦恼有慢慢被涤除干净的可能性。

如何判断德是一种德性(德的精神内涵)(7)

第二,此种感受具有直接性。“直心是道场”描述的便是“诚”的境界,它不加任何遮蔽、掩饰、扭曲地如实如是显现一切心理活动或于外境的反应,不加“不”或“应该”的框限,尊重自己如其所是的原始状貌——唯有如此,生命能量才有可释放的出口,而冲动的合理体系才能自然达成。

第三,此种感受的直接性由主体与事务交接之“机”而引发。无有脱离具体事务而来的修行,德性之养成与德行之实修均不离世间:一方面,没有具体事务的激发,“德”之觉察便没有载体;另一方面,也不会出现无缘无故的事务对人心进行考验,从这个角度诠释“存在都是有理由的”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在每一个当下无有拣择地尊重事态之发生发展并借此观照内心,是道德修养的路径。

注:欢迎关注“鸿运家族”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开启智慧的讯息。

如何判断德是一种德性(德的精神内涵)(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