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乾隆皇帝在位60年,实际掌权达64年之久,缔造了无数的文治武功。去世之后,乾隆帝被葬在了清东陵中的裕陵。

裕陵是整个清东陵中建筑最为华美和精致的帝陵。裕陵自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修建,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完工,历时9年,耗资203万两白银。作为清朝国力最鼎盛时期的建筑,裕陵的质量实属上乘。多年来,乾隆皇帝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埋葬他的裕陵中也充满了各种扑朔迷离的谜团。

乾隆地宫的内部结构(乾隆地宫中那些诡异至今无法破解的谜题)(1)

神道上的石像生是裕陵留给后人的第一个疑惑。

金碧辉煌的裕陵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清代帝陵的传统规制,其神道上的石像生就是一个显著的代表。

顺治帝孝陵的神道上有18对石像生。而后,康熙帝修建景陵时,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敬仰,便大幅削减了自己神道上石像生的数量,最终只保留了其中的5对。乾隆帝在为自己修建裕陵的时候,增加了麒麟、骆驼、狻猊这3对石像生,使得总数量达到了8对。

乾隆地宫的内部结构(乾隆地宫中那些诡异至今无法破解的谜题)(2)

但是,乾隆以后的帝王在修建帝陵的时候,并没有仿照这种变化,依然只在神道上安放5对石像生。乾隆帝为何要增加石像生的数量?增加的这3对石像生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这个问题至今还无人能解。而裕陵的第二个不解之谜便是地宫的偏移。

裕陵地宫的修建完全是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整个地宫共有9券。所谓的券,指的是地宫中拱式结构的建筑。前8券连成了一条直线,与陵园的“风水线”相吻合,但是最后1券的位置却让人大吃一惊。整个地宫中最重要的便是第9券,号称“金券”。然而,这道金券却偏离了“风水线”,与风水线形成了一个大约15度的夹角。

乾隆地宫的内部结构(乾隆地宫中那些诡异至今无法破解的谜题)(3)

如此离奇的偏离究竟是为什么呢?

对此,有人解释说,前8券是按照风水线排列的,最后1券则是和子午线吻合。子午线是正南正北方向,“金券”与子午线吻合,寓意着坐北朝南的正统地位。然而,人们经过验证发现,第9券与子午线并不吻合。可见,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与子午线吻合的猜想被证明不成立,于是有人便认为这种偏离现象的出现是在修建时出现偏差而被迫偏离的。但是,这种说法同样也经不起推敲。

裕陵是平地起建的,工匠要想把握准方向根本就不是一件难事。而且,当时的建筑技术早已炉火纯青,即便是修建普通的房舍都很难会出错,更何况是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呢?

那么,最后1券的偏离就只剩下“有意为之”这一种可能了,但这么做究竟有何用意,人们至今还无从知晓。

同历史上绝大多数帝陵的命运一样,乾隆裕陵的地宫也遭到了盗墓贼的劫掠。但当盗墓贼进入地宫的时候,居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乾隆皇帝的棺椁不在棺床上。据史料记载,1928年,当盗墓贼顺利地打开了前3道石门后,第4道石门却怎么也打不开了。任凭他们想尽各种办法,这第4道石门就是岿然不动。最后,盗墓贼一怒之下用炸药炸开了石门。

乾隆地宫的内部结构(乾隆地宫中那些诡异至今无法破解的谜题)(4)

进去之后,他们才发现原来是一口巨大的棺椁在后面顶住了石门,这才使得盗墓贼怎么也打不开它。后来考古学家们经过考证得知,这口巨大的棺椁就是乾隆皇帝的棺椁。

按照入葬的习俗,帝王和后妃的棺椁放置到棺床上后,都会用巨大的龙山石固定。龙山石又称卡棺石,一组4块,分别卡住棺木的一角。龙山石和石棺床之间以铆榫方式相连,极为牢固,丝毫不能动弹。而且,棺椁内都装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异常沉重。

那么,究竟是谁将这既牢固又沉重的棺椁移动到了石门后面?

有人猜测是地宫中渗水的浮力导致棺椁移动了位置。然而,地宫中6具棺椁,以乾隆帝的最大最沉,为何其他较轻的棺椁没有移动,反倒是这一具浮起来了呢?而且,地宫中的渗水是静止的、无法流动的死水,乾隆帝的棺椁又是如何漂到棺床下面,顶住石门的呢?

乾隆地宫的内部结构(乾隆地宫中那些诡异至今无法破解的谜题)(5)

如同地宫金券的偏移一样,乾隆帝棺椁的移动同样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也成了裕陵地宫的另一个未解之迷。盗墓贼洗劫了裕陵地宫之后,现场是一片狼藉,惨状令人目不忍视。消息传出后,那些清朝的遗老们悲愤交加,很快便来到裕陵收拾残局。

当他们整理凌乱的现场时,在棺床西边的两棺之间发现了一具奇特的女尸。只见她身穿龙袍,皮肤仍有弹性,面部容貌十分清晰,牙齿也没有完全脱落,年龄大约在50岁左右。

地宫中一共埋葬有5位后妃,这具完好的女尸究竟是谁呢?

专家们根据年龄推断,她极有可能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孝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年,卒年49岁。裕陵地宫中埋葬的5位后妃,有比孝仪皇后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入葬的,为何其他的尸体都腐烂得只剩下白骨,而孝仪皇后的尸体还保存专家们查阅了史料后得知,在清代,皇家并不刻意追求地宫和棺椁的密封,也不注重尸体的防腐。皇帝、皇后的棺椁外面虽然刷漆达到了49道之多,对棺椁的密封和尸体的防腐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主要的用意还是为了显示皇家的尊贵。

乾隆地宫的内部结构(乾隆地宫中那些诡异至今无法破解的谜题)(6)

此外,皇帝、后妃去世后,先要停灵,然后再入葬。停灵少则数月,多则数年。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后妃,即便已经入葬,地宫的大门也不会关闭,墓道口也不封,以便于以后皇帝入葬。如此一来,有些后妃的尸体在地宫封闭前就已经开始腐烂了。而孝仪皇后在死去153年之后,尸体居然还不腐烂,面目栩栩如生,实在是令人费解。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孝仪皇后的尸体重新入殓后不久,也腐烂得只剩下白骨了。她的真容世人已经无缘得见,着实可惜。

乾隆皇帝一生传奇无数,他的裕陵也远不止以上4个谜团。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谜团会被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