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土炕

文/何勤俭

多次去故宫,隔着玻璃相望,也看到了皇帝睡过的炕,我总觉得皇帝的炕是真实的,那些被褥也许早就不是那么真实,起码说已经变成了现代人诱惑观众的道具,这就带上了半真半假的成分。皇帝的炕已成了文物,能看一眼,需要花钱,却是一种幸运。老家土炕,无论是塬上还是沟岔、咀洼里,必不可少。

土炕的功能也不仅仅是睡觉休息,还承担了更多历史故事。可是老家土炕却消失得无声无息了!回忆起众多的土炕,就厨房和饲养室的热炕记忆最深,我想,那样的土炕是几代或几十代人们生存方式的见证,也应该留为文物,可它现在不是文物,只有记忆。

小时候,常听到一句顺口溜:“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有老人常说:“吃饱了,喝胀了,睡到热炕上,就和皇上一样了!”这是农村老百姓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生活,换句话说这也是农村老百姓的小康梦。他们吟唱的多么得意和自豪?何止老人,在那滴水成冰的冬季,热炕就成了每一个人抵抗严寒最大的诱惑,如此的诱惑对于许多人,还依然历历在目。从“热炕头”可以看出,土炕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难忘的家乡土炕(家乡的土炕)(1)

土炕,需要土胡基和土泥基子(也有叫土泥坯子)才能做成。胡基的做法相对来说简单一点,拿一个做胡基的模子和平底石锤子,再找一块约两尺见方的青石板,要求面平整光滑,然后准备一堆半湿的泥土就可以开始了。将青石板放平,把模子放在青石板的平整面上,给模子内撒一点草木灰,再装满土,用石锤子将装在模子里的土使劲夯实、夯平,将模子取走,一块土胡基毛胚就做好了。再把毛胚拿起来摆放整齐,中间留点缝隙慢慢晾干后才是成品胡基。

泥基子的做法与胡基不同:首先要选晴天的早晨和泥,这种泥除了泥土外还需要加入一两寸长的麦秸,需要反复搅拌均匀后堆放备用,到下午太阳快落山时,找一块平坦的地方,放好泥基子的模具(二尺见方,一寸厚度),在下面撒一层细碎的麦糠,将和好的泥放到模具里边用瓦刀抹平,再把模具边角铲干净,去掉模具,这样连续做几十个,毛坯形成。到了第二清早,毛坯里的水份撤掉了一些,再给毛坯套上模具,用平底锤子砸,让泥基子毛坯变得瓷实后取走模具,精品泥基子成型,过两三天之后,等到泥基子半干之时,将它一一扶起来,直立摆放好晾晒,两三天后彻底晾干才是成品泥基子。

做土炕,叫盘炕,盘炕,一般在夏天,因为夏天没有炕时,人们可以临时搭个简易床铺,不影响睡觉。要盘炕,先把胡基两两竖着排列,底下要用泥固定,要在留两三条甚至四五条烟道,烟道是连通烟囱,便于烟穿过。在烟道上面盖泥基子,胡基和泥基子中间要用泥灰沾在一起固定,炕面要用细胶土泥抹平。特别是炕边与墙相接的地方,不能有任何缝隙。如果做不严实,烧炕时烟火就会从缝隙里跑出来,人会被呛得呆不住,房间里也会充满烟雾。炕边用砖石垒砌,上面安置石条或木质炕沿围护。

难忘的家乡土炕(家乡的土炕)(2)

炕盘好之后,然后就在炕洞里用柴禾烧几天,让其慢慢地干,在烧的过程中检查一下新炕周围是否漏烟,如果漏烟,可以把漏烟的地方再补好。土炕干透之后,再用大火烧热,在炕面上撒一层寸长的干麦草,五六分钟后手抓麦草,出现水湿感,立即收走麦草,这叫新抗出水(出过水的炕以后不会潮湿),然后铺上人字形花纹的炕席、毛毡、褥子、单子等,宽大的土炕从此可以随时坐卧人。

造字老祖先早就把“炕”的优点全部显示出来了,“修砌容易,造价低廉,而且冬暖夏凉,坐卧宽敞舒适。”它在北方的寒冷地带沿用数千年,至今不衰,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难忘的家乡土炕(家乡的土炕)(3)

土炕装饰,是因人因情况而异。炕沿有的人可用整块条石,细凿打磨,擦拭刨光,使之油黑锃亮;有的人用枣木、杏木甚至用梨等硬质木料,打磨光亮刷上油漆,摸上去坐上去非常舒服。炕围有的人贴炕围纸,这种炕围纸上有各种图案花纹,八十年代末,还出现了一种炕围布,花样也多,还多了动物图案或更现代的花草树木图案;也有人在炕围墙壁上刷黄色蓝色或绿色的油漆;更讲究一些的还会画上花鸟草虫、松竹山水或古典人物故事,寓意富贵吉祥,长住久安等,整个屋子都一下子显得蓬荜生辉了。

如果是穷苦人家,也可以不装饰,土炕的实用舒适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尤其是到了冬季,谁家的炕最先烧热,并且能保持长夜的热度,那肯定就是家道和身分的标志了。“走,到谁谁谁家坐热炕去!”这样的吆喝的串缀不是对某一家人的欺辱,而是那一家人好缘儿的证明。

难忘的家乡土炕(家乡的土炕)(4)

土炕当然不是自动热的,需要用柴火烧才能热。盘炕时预先留下炕洞口,叫炕洞门(平时用木板盖着),烧炕时将柴火一点一点从炕洞门放进去,用烧火棍把柴火往里面推,使两三条烟道都放有柴火,然后点着。如果炕盘得好,烧炕时火焰是往炕的里面跑,冒出的烟也是往烟道相连的烟囱里跑,人不会感觉到呛鼻子。等到柴火烧得差不多了,给上面撒上厚厚的一层麦糠、树叶粉末等细碎的柴草,如果有木屑、牛粪等更好,然后给这些细碎的柴草上面再撒上一层柴火灰,这样既可以保持恒温,也可以保证整个晚上炕不至于太热、太凉,这个过程叫煨炕。

如果煨炕技术掌握的好,炕热的时间就会更长。如果既不会烧炕,也不会煨炕,前半夜烫得人像烙大饼一样翻来翻去睡不着,后半夜冷得直打哆嗦也睡不着。甚至还会有很麻烦,把褥子、毡子、被子衣服烧坏了。不过这样的事我没有碰到过,因为我有心灵手巧的父亲,他盘的炕非常好,烧炕时利火不搡烟,又有聪慧能干的母亲,母亲烧的炕,永远是温热的,而且母亲悉心地教会了我们姐妹几个烧土炕的方法。土炕烧久了,一个月要掏一次灰,掏出来的草木灰是上等的肥料,是农村人种庄稼的宝贝。

难忘的家乡土炕(家乡的土炕)(5)

千百年来人们住的都是土炕。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多生多育,每家每户孩子少则三、五个,多则九、十几个,都是生在土炕上,长在土炕上,那时家里的每个房子都有大土炕,就连厨房也有土炕连着锅台。在我的记忆里,厨房里的土炕,做饭的烟火使炕热得时间长,在那里是最温暖、最温馨的地方。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听着窗外北风呼呼的声音,当饭做好了,放在大木盘子里端到炕上,那粘稠爽口的苞谷糁,配上一点点凉拌的萝卜丝和老家特有的洋芋干饭,就是那个年代的美味佳肴,那种滋味,那种热闹,至今难忘。

特别是在夜晚,围坐厨房炕上,母亲做着针线活给我说戏文,哥哥给我讲他学校里或者书上读到的有趣故事,到现在我都清清楚楚记得《春苗》的故事,偶尔父亲也会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姐姐给我讲祥林嫂的故事,当时我还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伤心了好久。

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串门户,如果主人说:“快快,把鞋脱了,上炕,上炕,快把被子盖上!”这就是对朋友邻居亲戚的最热情招待了。那时冬天农活不多,特别是结冰以后,既没有进城打工赚钱的机会,又没有看电视的机会,更没有玩手机的机会。饭后,经常是各找各的朋友,几个大娘大嫂,各自带上早已经准备好的针线活,围在谁家的热炕上,一边做活,一边说一些东家长西家短,谁家的媳妇怎么样,谁家的孩子长得怎么样,谁又穿了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等等,叽叽喳喳,好热闹呀;男人也是如此,喂饱牲口,清理好牛圈,慢腾腾地去找张三李四,几个人喝茶抽烟聊天。

不过男人聊的话题不同,通常聊的是今年的收成怎么样,明年计划种什么,儿子该娶媳了,女儿该出嫁了等家庭大事,偶尔也谈论国家大事等。如果人多的话,还数着玉米粒记输赢进行抹花花牌。我上五年级的时候,父亲就教会了我抹花花牌,为的是过年时陪父母抹几圈花花牌。

其实,邻居串门坐热炕,以女人居多,男人们一到漫长难熬的冬夜,大都拥到生产队的饲养室去消磨时光了。饲养室是公共的地方,公共的地方理应大家共同享受。因为要给牲口热水,生产队的柴草就给饲养室留得很充分,一口大锅下,总是燃烧着不断的大火,大家席地而坐,一边烤火一边谈天说地,一直到夜深才回到自己屋里的热炕上。还有好些人是为了节约家里的柴草,家里的女人们也有着无言的约定,琢磨着男人快回来了,这才抱柴烧炕,前半夜已经过去,炕上的温度就只留给了后半夜,也就把滋润延续到天明。

饲养室也有大热炕,名义上是供饲养员睡觉,但饲养员只有一个或两个,何况他们也许会借机回家抱抱老婆,饲养室的热炕就有了约定成俗的用意,几乎成了单身男人们的客房,说是客房也无人管理,谁最先占领,谁就可以当一夜的主人。有人甚至说,能在饲养室的大热炕上睡一夜,就好像当了一夜的皇上。能睡在那里的人除了光棍,也有半大不小的孩子,光棍对家里无所留恋,心里只是图个暖和,后半夜,他们还会自觉地起来喂养牲口,也许是饲养员把热炕留给了他们,他们也就应该有所回报。半大不小的孩子们,一是因为自身的顽皮,不想受父母的制约;二是因为兄弟姐妹太多,与其拥挤在家里那无柴烧的冷炕上,还不如在这儿占集体的一点便宜。

土炕,是生孩子的地方。那时候,无论冬夏,农村妇女生孩子不去医院,把家里的土炕烧热,把房子门窗挡严,娃娃都是在土炕上落草出生的,每个村里都有接生婆,用经验和土办法为村里接生了不少娃娃,可以称作万婴之母,很多娃娃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些满脸皱纹一身沧桑的接生婆,她们有的一生贫苦,但为接生却乐此不疲,三更半夜也好刮风下雨也好,有求必应,酬劳也就是两个大白馍馍,待到娃娃满月之日,接生婆一定是主家的座上之宾!黄土高坡的人民,生在土炕,待到最后归天之时,也是在土炕上走完人生最后的历程!

难忘的家乡土炕(家乡的土炕)(6)

土炕,是烘烤台。蒸馒头时,把用温热水和好的发酵面放到面盆,再把面盆放到热炕上,上面盖上厚厚的棉被,等到面发起来之后,加碱水和面粉揉搓一阵子,做成馒头,然后又把馒头放在热炕上盖上被子,让它发起来才可以放到锅里蒸。

难忘的家乡土炕(家乡的土炕)(7)

每年春节前要蒸好几大锅馒头,都是在厨房的热炕上发面揉面做花馍的;还有如果冬天要泡豆芽,也是要把泡豆芽的盆子放在热炕上,否则豆芽长不出来,更不可能长大;遇到雨天,老爷子收回的旱烟叶,放到炕上可以烘干;秋季收获的大枣放在土炕上烘烤后,色鲜、肉厚、味香,也不容易腐烂,就连土法烤面包,也就是在土炕上考的。

现在想想,那时有多少孩子是在土炕上嬉戏玩耍,给辛劳之余的父母增添了天伦之乐;有多少俊男靓女在这土炕上进入洞房花烛夜,揭开了爱情的温馨盖头,建立小家庭;有多少常年背朝太阳面朝黄土父老乡亲在这土坑上合计过春种秋收,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有多少和睦家庭在这土炕上摆出满碗的糖果爆玉米红枣花生、烧酒肉菜馒头来招待亲朋好友,欢庆良辰吉日……

社会进步了,土炕越来越少了,实用朴素的土炕和家乡人的起居密切相关,土炕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这是时代的印记,也是许多人那个时代温馨的回忆;它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承载着祖祖辈辈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难忘的家乡土炕(家乡的土炕)(8)

作者简介:

何勤俭,陕西省旬邑县人,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档案馆工作,喜爱文学,闲暇之时,勤于笔耕,虽多瑕疵,自得其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