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鼓,对面锣”是一句寿县谚语,意思是有话当面讲,说话要算数。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寿县奶奶庙是求什么的(寿县千古谜当面鼓)(1)

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州。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失修,多处倒塌,下决心重修。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一点动静,这是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

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州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民工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这一下引起了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家千里迢迢来这抬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一连过了十来天,新知州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能见到他与民工们一起运石块。城内城外的百姓们被感动了,都自动赶过来参加劳动。一些商会栈行的老板们也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工程很快就竣工了。

后来,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瓮城里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表彰他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

通过查阅《寿州志》等史料,有人发现了与传说不同的说法。史料记载的是,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暴雨自五月初起,历经三旬而不止。寿州城西门外淮淝合流,洪水滔天,雉堞露出水面部分仅三尺许。六月初一,西北风大作,巨浪冲击,寿州城垣坍塌七百九十八丈,楼橹木石,一时荡尽,惨状空前。正统四年(1439年),寿州卫指挥使刘通奉命修筑城池。他亲董其事,召集阖城士绅募捐资金,调集屯守将士轮番出力,经六个月而竣工。其后不久,有人以贪污渎职弹劾刘通。刘通声明,修城大事,非同一般,必须“当面鼓,对面锣”辩驳清楚,以证清白。后经查实,事属乌有。州人感念刘通清风惠政,于是在西门瓮城内设龛刻石,锣鼓相对,赞其清廉自守,行事公开,并借以劝诫后任官员。

这两种说法哪种正确,还需要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