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间明月长的诗意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1)

提起“天涯”二字,网友立即会想到“天涯社区”,那曾是一个充满特色、受到不少网民推崇的网络社区;驴友们自然想到的是海南三亚的著名景点“天涯海角”,那刻有“天涯”二字的天涯石;而熟悉古诗词的朋友也会即刻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来。

天涯之意,犹指天边,即极远的地方。涯,即边缘之意。语出《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天涯并非指一个比较具体的地方,它只是表示一种相隔遥远的空间距离。

当我们哼唱起弘一大师李叔同写的那首《送别》,唱到那“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时,那种分别时天各一方,天人相隔的离思别情便会萦绕心间。恋人惜别,朋友辞行,家人送别,都会产生这种隔离天涯万里的感觉。

所以元代马致远那首几乎无人不知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足以让千百年来的人们扼腕太息,那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画面,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咏叹,真是读来令人怆然泪下。

而苏轼的《醉落拓》词写道:“天涯同是伤沦落,西望峨眉,长羡归飞鹤。”把沦落天涯之人不得相见与可以自由飞翔的鹤相对比,更突出了距离产生的思念之苦。

天涯,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便成了可思可想而不可望更不可即的遥迢之地,天涯带给人们的是无边的相思,不尽的怀念,苦不得相见摧肝裂肠的忧愁与痛楚。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截;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诗人们更多的是通过想像、情感、境遇和理解把许多相隔甚远的人和事放到了一起,使天涯成为咫尺。

如唐王勃的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说只要朋友间相知相惜,即使离别万里,仍然好像就在眼前;那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则是命运可以把远隔天涯互不相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知音或知己;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把思念的感情寄托于明月,让天下能够见到明月的人们都能在同一时间产生同一的感受。在这些诗句中,天涯不再遥远,感情的纽带将空间的距离一下拉近了。诗人们用他们的浪漫主义情怀给天涯涂抹上了积极乐观的色彩。

然而,诗人也会从另一个角度抒写人对于时空和情感的感受。钱钟书曾经说过,诗歌里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物更远;另一种是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

前一种写法的有宋李觏的一首《乡思》,确实精彩:“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望着远方的落日,那落日的尽头便是人们所说的天涯吧,极目天涯却看不见自己的家乡,那是因为重岩叠嶂的关山将自己与家乡阻隔,而层层暮云又将山峦遮蔽!天涯真是无法企及,家乡更是只能在梦里了。

后一种写法的有唐李中写宫女的诗:“门锁帘垂月影斜,翠华咫尺隔天涯。”那孤独冷落的宫女因为充满幽怨夜不能寐,却听到左近房间的动静,想到此时别的宫女可能正受宠幸,真是珠帘相隔,命判云泥,咫尺犹如天涯。

元王实甫《西厢记》中:“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荫,人远天涯近。”说的也是这样的情形,虽然只隔花荫,但春心没有说破,情思没有言明,人即使站在面前,也犹如相距天涯。

天涯,对于我们来说,忽而万里之遥,忽而咫尺之近,真有点不可捉摸。其实,对于天涯,不同的诗人怀着不同的心情,更有不同的解读。李商隐《天涯》诗说:“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他看到的天涯是春日杲杲;而苏东坡则说:“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他看到的天涯是芳草萋萋;晏殊的眼里便是一个凄凉的天涯了,他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诗歌让天涯披上了具有多种色彩的外衣,使得我们品味其丰富内涵的滋味,感受天涯那美妙的风姿,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