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民国画家刘成义 古画中的母亲花(1)

余穉《萱花蝴蝶图》

川蜀民国画家刘成义 古画中的母亲花(2)

李在《萱花图》

1906年5月9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组织了一场追悼会,向参加活动的母亲们送去了500支白色康乃馨,因为白色康乃馨是她母亲最喜欢的花。从此康乃馨被称为“母亲花”。其实早在我国唐朝,就出现了以萱草比喻母亲的诗词,在古代绘画中,画家们也常常泼墨萱草,献给母亲或反映人们尊亲敬母的美德。据《宣和画谱》记载,萱草入画,始于唐末五代,晚唐刁光是最早画萱草者,他的《萱草百合图》表现了家庭和谐、后世昌盛的主题。南唐梅行思,五代滕昌佑,宋代黄荃、赵昌、徐崇矩,元代钱选、赵孟頫、王渊、盛懋,明代戴进、李在、沈周、唐寅、仇英等都画过这一题材。元代王冕曾题诗《墨萱图》云:“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这首诗表达了母亲对远游儿子的牵挂和儿子对家中母亲的思念。

  帘卷薰风夏日长  花含鹄嘴近高堂

  明代宫廷画家李在,字以政,号一斋,莆田(今属福建)人。《明画录》谓李在“精工山水,细润者宗敦熙,豪迈者宗马(远)夏(圭),人物气韵生动,名倾一时”。他的画风属于浙派,画法多效古人,但仿古而不泥古,融会贯通,自成风格。李在的《萱花图》现收藏在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纸本,墨笔,纵28.2厘米,横51.2厘米。是李在存世作品中唯一的一幅花鸟画,是难得的传世佳作。

  《萱花图》中一枝萱草向右上方斜伸,逸笔潇洒,苍劲有力。根部叶片以浓墨阔笔而写,或偃或俯,摇曳多姿,率性豪放,生动而有神韵。茎梢数朵萱花以淡墨细笔勾点,或盛开怒放,或含苞待放。由于长期埋于地下,画的颜色有些脱落,但仍不失气韵生动,形象鲜活,似有一缕缕清香徐徐飘来。

  萱草原产于我国,且栽植历史悠久,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一种多年生宿根草本,别名众多,有金针、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诗经·卫风·伯兮》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诗经疏》云:“北堂幽暗,可以种萱。”萱草性强健,耐寒,适应性强,喜湿润也耐旱,喜阳光又耐半荫。古时常种植于庭院北侧,而此处又常是母亲和家中眷属的居处,故而人们又以“萱堂”代指母亲。孟郊有《游子》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画面左上角的款识题七绝一首:“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从题诗上看此画是为赞颂母亲而作。落款“莆田李在为郑仪写”。下钤白文“自家意思”“海天秋月”二印。

  这幅画是于1982年4月在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城东郊闸口村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发掘,墓主人是明代书画收藏家王镇。经当时徐邦达等文物专家鉴定,为李在真迹无疑。

  愿母如花石  同好复同寿

  明代画家陈淳,字道复,后更字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陈淳少年作画以元人为法,作画工细,中年后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笔法放纵,自立门户。他的写生画,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他能诗文,擅书法,尤精绘画。在绘画史上,陈淳与徐渭并称为“白阳、青藤”。他画的《萱草寿石图》是为母亲做寿而作。此图绢本,淡设色,纵139.5厘米,横87厘米。

  《萱草寿石图》采用没骨小写意之法,笔法灵动,画风疏爽。画面上一块湖石峭立,甚为灵巧,淡墨勾皴,层叠而出,一丝不苟,细密点苔;前面一株萱草向上伸展,阔笔写叶,用笔秀挺,细笔点花,浅色染花,以写为主,兼有勾勒,枝叶劲俏生动,花瓣层次分明。整幅画作设色淡雅,石秀花润,简洁清幽,清新秀逸,一派温馨气象。画上款识为自题五律一首:“幽花倚石开,花好石亦秀。为沾雨露深,颜色晚逾茂。愿母如花石,同好复同寿。”此诗句因画而得,言语潇散自然,借花抒怀。而题诗的书体,则是陈淳晚年典型的浪漫主义狂草书风,笔法多变,迅疾遒劲,骨力开张,任意挥洒,与花、石配合,一动一静,相得益彰,使此作堪称其晚年诗、书、画三艺并绝的精品,显示了他超群的艺术创造力。

  松萱同寿  瓜瓞连登

  清代画家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晚年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李鱓工诗文书画。曾随蒋廷锡、高其佩学画。后受石涛影响,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画风始变,转入粗笔写意,挥洒泼辣,气势充沛,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李鱓书法古朴,具颜、柳筋骨。喜在画幅上长题满跋,参差错落,写满画面,于质实中见空灵,画面气韵益加酣畅。他绘的《松萱桂兰图》,纸本,设色,纵183厘米,横91.5厘米,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此图中的松树位于画面的主体位置,墨色较重,是画幅中最抢眼的部分。松枝与松树的主体枝干用干枯浓重的墨色勾勒,松针部分非常细致,将松树扭曲嶙峋的姿态展现出来。松树取自松柏“长青不老”的意象。图中的萱草绿叶修长,花色淡雅,与松树相互映衬,是母亲长寿的象征。宋人家铉翁有《萱草篇》诗云:“诗人美萱草,盖谓忧可忘。人子惜此花,植之盈北堂。庶以悦亲意,岂特怜芬芳。使君有慈母,星发寿且康。”画中桂花所占比重很轻,用的是淡墨,在松树后面隐约能看到横插出来的桂枝。桂花清雅高洁,被称为“仙友”,其香气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清可荡涤,浓可致远。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图中松、萱的前部几片兰叶点缀了画面,墨色略重,平衡了画面的色调。自古以来人们爱兰、养兰、咏兰、画兰,欣赏其以草木为伍,不与群芳争艳,不畏霜雪欺凌,坚忍不拔的刚毅气质。兰花历来被人们当作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花、竹、菊花并称为“四君子”。

  画幅的右上方有李鱓的题款:“雍正壬子闰三月,李鱓写。”即1732年所画。李鱓时年46岁,已离开宫廷十余年,以卖画为生,其艺术创作也日臻成熟。此画为何人所作尽管无法考证,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女性年长者。画家将不属于同一季节的时令花卉——松、萱、桂、兰置于同一幅画面中,和谐构图,各取其美好的含义,有高寿、母爱、坚贞、高雅的品质。画幅左上方有同时期画家华喦的题跋:“唯桂有子,唯兰有孙,松萱同寿,瓜瓞连登,”书法外柔内刚,圆润遒丽。意为祝愿女主人与松柏一样长寿,子孙满堂。

  北堂草树发新枝  百岁几人登耄耋

  清代宫廷画家余穉,字南洲,江苏常熟人,工花鸟、虫鱼,擅长院体画,用笔工整,设色艳丽,构思巧妙,能别出新意。写实功力深厚,受郎世宁、唐岱等宫廷画家影响,所作翎毛、虫鱼具有质感和动感,栩栩如生。从艺活动约于乾隆年间。他绘的《萱花蝴蝶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40厘米。

  《萱花蝴蝶图》是余穉《花鸟图册十二页》中的一幅。此册十二开分别绘兰花、牡丹、茶花、萱花、百合花、荷花、秋菊、桃花、海棠、玉兰、梅花、腊梅等,花枝上分别点画蜜蜂、蝴蝶、蜻蜓、蚱蜢、山雀、黄莺、画眉、绶带、麻雀等虫鸟。其中的《萱花蝴蝶图》,构图简洁、高雅,设色明丽妍美,笔法工整细腻,有着院体特有的富丽华贵。画面上一簇萱草向上伸展,萱叶青绿颀长,萱花盛开怒放,呈橘红或橘黄色,端庄秀丽,清雅温馨,既描绘出花卉妩媚柔美之态,又展现其生机盎然的内在生命力。花儿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引得两只蝴蝶翩翩飞舞而来,一只停留叶上,一只展翅飞翔,造型准确,栩栩如生。

  图中的萱草代指母亲,唐寅有《萱草图》诗云:“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蝴蝶暗指长寿,“蝶”和“耄耋”的“耋”同音,七八十岁的老人称为“耋”。文征明有诗曰:“百岁几人登耄耋,一身五世见曾玄。”所以此图有祝福母亲健康长寿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