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对浅,重对轻,有影对无声。

【注释】:有影无声:都是形容月亮。明月有影,月亮的移动无声。

声律启蒙细读解析(声律启蒙下卷八庚)(1)

蜂腰对蝶翅,宿醉对馀酲(chéng)。

【注释】:蜂腰:诗歌八病之一,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形容女子或者男子腰部曲线优美,非常细。[宋]苏轼《和流杯石上草书》曾诗云:“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南朝宋谢庄,字希逸,善词赋;南朝萧梁,字子云,善草书隶书。这里苏轼是在取笑二者诗赋、书法中的不足之处,继而转到自嘲“醉里自书醒自笑,如今二绝更逢君。”说自己和这两位差不多。所以并不是真心贬低二者,而是暗自引为同道。)

声律启蒙细读解析(声律启蒙下卷八庚)(2)

蝶翅:同为花间飞虫,不同于蜜蜂,蝴蝶身子虽小,翅膀却大如花瓣、树叶。[唐]张泌《芍药》诗云:“香清粉澹怨残春,蝶翅蜂须恋蕊尘。”

声律启蒙细读解析(声律启蒙下卷八庚)(3)

宿醉:酒醉隔天仍未清醒。

余酲:残余的醉意。酲,形容醉后神志不清。《世说新语》中刘伶曾经说自己“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天北缺,日东升,独卧对同行。

【注释】:天北缺:《淮南子》一书中说,以前共工和颛顼(zhuan xu,上古帝王。另一说为共工氏与火神祝融相争)争夺天下的帝位,共工大怒,就用头撞不周山,把擎天的柱子撞断了,系地的绳子也被扯断了。天倾斜于西北方,所以日月星辰也都倒向西北方向了;地陷塌偏东南方,所以水流泥沙都向东南方向奔流了。不周山,传说中的山,据说是天柱。共工据说是人首蛇身,长着一头红发。

援引这个传说,书法间架结构中也有“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之说,即横笔的左低右略高,横折的折当内收。

日东升:太阳从东边升起。[南朝梁]江淹《石劫赋》云:“日照水而东升。”

声律启蒙细读解析(声律启蒙下卷八庚)(4)

独卧:一个人孤单寂寥的独处。有时也用于表达清高出尘之怀。[唐]张九龄《感遇之二》诗云:“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声律启蒙细读解析(声律启蒙下卷八庚)(5)

同行:有同道中人在一道的愉悦感。[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云:“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

【注释】:寒冰三尺厚:古语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十分:按十等分划分。现在“十分”通常指很,甚,非常,极其。

声律启蒙细读解析(声律启蒙下卷八庚)(6)

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

【注释】:万卷书容闲客览:家有万卷藏书,允许客人随意浏览。这表达了主人的家境殷实、藏书丰富,而且慷慨好客。因为古时候的出版业并不发达,能藏书万卷实属不易。

闲客:清闲的人。

览:看,阅读。

一樽酒待故人倾:这是热情待客的故友之情。[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樽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声律启蒙细读解析(声律启蒙下卷八庚)(7)

故人:老朋友。

心侈唐玄,厌看霓裳之曲;意骄陈主,饱闻玉树之赓。

【注释】:心侈,过分追求享乐的心态。

唐玄: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皇帝。在他当皇帝的早期,任用姚崇、宋璟等人为丞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但是后期他却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少数民族的人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他自己也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

厌:满足。

霓裳之曲:即《霓裳羽衣曲》。唐朝著名的乐曲。按照神话传说,是唐玄宗游月宫时听到的仙乐,回来之后记录下来形成的。但实际上,这是从印度传入的《婆罗门曲》,经过唐玄宗的修改润色而形成的。杨贵妃根据曲子创造了舞蹈霓裳羽衣舞。

声律启蒙细读解析(声律启蒙下卷八庚)(8)

陈主:南朝陈的后主陈叔宝。陈叔宝字元秀,小名黄奴,他精通诗文、音乐,曾经创作了著名的《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诗中所说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指的就是这个。陈朝被隋朝灭掉后,陈叔宝被掳到长安,他没有因为国家灭亡而哀伤、自责,仍然每天饮酒作乐,甚至向隋文帝要官当,隋文帝说他是“全无心肝”。

赓:唱和。

【译文】:

琴深对浅,沉重对轻松。有影子对没声音。

蜜蜂的腰对蝴蝶的翅膀,隔夜的醉酒对没醒的酒意。

天的西北口有缺口,太阳从东方生出来。单独睡对一起走。

冬天的冰有三尺厚,秋天的月亮十分明。

有很多书可以供没事的人看,有一杯酒期待和老朋友一起喝。

心意奢侈的唐玄宗,满足于《霓裳羽衣舞》的表演;义气骄纵的陈后主,抱听了《玉树后庭花》的唱和之曲。


下平15韵有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