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皇帝智除鳌拜,掌握朝政大权以后,不管是占据大清半壁江山的“三藩之乱”还是几十年未平定消灭的准格尔葛尔丹,抑或悬孤海外、不可一世的郑经王朝还是大清劲敌——实力强大的沙俄帝国都没能让这个“千古一帝”有过丝毫的畏惧和胆怯。可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将嫡子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黜后很快又将其复立,而后康熙皇帝起驾巡幸塞外的途中,康熙皇帝下令指派了3位王公、36位各级将领、80名精锐护军共同看押住一个人,以防自己外巡期间生出动乱,而且还严令众人“恪尽职守,如有懈怠,当诛九族”。

康熙给第几个儿子为帝(康熙皇帝命3位王公)(1)

贝勒1人、贝子1人、一等公1人、八旗都统1人、护军统领2人、护军参将8人、护军校8人、八旗章京17人、护军80人。

以上就是所有的看押阵容,共计119人!那么,究竟是谁有这么大的面子和威力,能够让九五之尊、威加海内的康熙皇帝如此畏惧?以康熙皇帝指派的官员等级和将领人数来看,足够指挥一场大型战役了。如此大的阵仗,如此严厉的命令,被看押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

那么,他是谁?康熙皇帝又为何如此罕见的,大费周章的针对这个人呢?

你猜到是谁了吗?

这个人就是康熙皇帝的儿子,他事实上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胤褆!

康熙给第几个儿子为帝(康熙皇帝命3位王公)(2)

康熙皇帝的嫡长子胤礽因罪被废黜太子之位以后,作为皇长子,胤褆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再加上胤礽被废以后,康熙皇帝命其总领行宫戍卫更让他觉得皇帝“废嫡”以后必然会“立长”。于是他上窜下跳、前后张罗,甚至不惜向皇帝进言杀掉胤礽,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康熙皇帝当然大怒,而后胤祉又举报了胤禵魇镇陷害胤礽的罪行,胤褆便彻底失去圣心,被削去爵位,丢进高墙永远圈禁。

康熙给第几个儿子为帝(康熙皇帝命3位王公)(3)

谁料,仅在3个月以后,康熙皇帝便后悔起暴怒之下对于嫡子胤礽的处理,找准机会,康熙皇帝又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随后在胤礽、胤禩等人的陪同下巡幸塞外。看押胤褆的罕见命令就是在这个时候下达的!至于康熙皇帝为何对一个已经被圈禁在高墙之内的废王下达这样全然没有父子之情的命令,则是一个帝王而非父亲角色必须做出的决定。

1、胤褆作为皇长子,两次参加平定准格尔葛尔丹叛乱,是皇子中立下战功最多,为皇帝出力分劳最多的皇子。其生母惠妃和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出身几乎同样高贵,外戚势力也几乎等同,如果不是因为胤褆庶出的身份不及胤礽嫡出高贵,或许他才是被康熙皇帝首先考虑的皇储人选。

康熙给第几个儿子为帝(康熙皇帝命3位王公)(4)

可他毕竟拥有皇长子的身份,身后站着独揽朝纲的亲舅舅纳兰明珠,还有于国柱、佛伦等重臣坚定支持,还有他数年征战中积累下的军界人脉,即使他被关在了高墙之中,即使明珠等人已经去世,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和支持者仍然不容小觑。如果那些势力犹存的“大爷党”成员们趁着皇帝外巡的空档,发动兵变也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也是康熙皇帝为何派遣如此多的军事将领而不是衙门差役看守胤褆的原因所在。

康熙给第几个儿子为帝(康熙皇帝命3位王公)(5)

再加上,当时胤礽的太子之位刚被复立不足一月,其罪行仍历历在目,甚至不少朝臣仍然在质疑胤礽的太子位分应不应该复立,胤褆的名望仍在,所以康熙皇帝如此大动干戈的看护胤褆绝不是多此一举,更不是用力过猛。

2、康熙皇帝在废黜胤礽仅在不到三个月以后就又将其复立,而且在此期间,他还下发了“另选贤者为皇太子”的御令,命朝臣在皇子中重新选择一位继任储君。可是,等到朝臣们“万众一心”的将皇八子胤禩推举上去的时候,康熙皇帝又不同意了,而且给出的解释也并不能让朝臣们心服口服。

康熙给第几个儿子为帝(康熙皇帝命3位王公)(6)

对胤礽的复立质疑、对皇帝态度的反复质疑、对皇八子胤禵不能被立为太子的罪行质疑,让康熙皇帝倍感压力。可是,朝臣们并没有错,错的是皇帝自己暴怒之下废黜太子的过激反应,所以他只能找一个发泄口,找一个让朝臣们闭嘴,丢掉对自己质疑的办法。于是,因太子被废而获罪的胤褆就成了这个倒霉蛋。

胤礽被废以后,胤褆表面上成为距离皇储位置最近的那个人,如果当时他没被康熙皇帝圈禁,或许那些支持胤禩为太子的朝臣中很多都会站在胤褆一边。康熙皇帝用如此大的阵仗和如此严厉的命令看押胤褆实际上就是在向朝臣们表明:胤褆比胤禩继任太子的可能性要大,但就因为他进言处死太子,魇镇陷害太子,都会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你们都长点眼、长点心,想想质疑我、反对我的下场!现在,你还认为康熙皇帝对胤褆看押事宜的安排是兴师动众、危言耸听吗?

你认为康熙皇帝如此兴师动众的派遣人员看押胤褆根本原因何在?

你认为康熙皇帝在看押胤褆这件事上安排的过分了吗?

欢迎关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