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8-12-9

定生死什么意思(148-定于一尊-生死存亡的判教)(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展开了昙鸾大师的“二力二道”学说——就是,基于“五浊恶世”这个现实条件,阐发的龙树菩萨“难行道”、“易行道”理论,创立了自己的净土学说——“二道二力”说。这个“说”可以叫“二道二力”说,也可以叫“二力二道”说,但是,总的来说,叫“二道二力”学说会比较合理。

其实,龙树菩萨在谈“难行道”、“易行道”——就是,在针对“阿惟越致”是……“疾至阿惟越致”,是“难行”还是“易行”的时候,他说,虽然龙树说的是“以信方便易行”——就是,“信”,你就比较方便得“阿惟越致”,但是他没有针对阿弥陀佛。大家懂了吧,龙树菩萨那段话里可没说阿弥陀佛。他针对的是什么?他针对的是十方诸佛。就是说,你为了得“阿惟越致”修行,十方诸佛都是可以的,都是易行的,可没有特指阿弥陀佛。哎,但是到昙鸾大师这儿——你没说是吧?我就给你定下来了,就是阿弥陀佛。换句话说,龙树说的那“不退转”是指此世的——指的是现世的修行。而昙鸾大师在阐发他的话的时候,实际,上来就有一个隐含的对立世界——就是,此土与彼土的问题;就是,现世与净土的问题。

可是,龙树大师的说的精进修行,至“阿惟越致”都是在此土中的修行,但是被昙鸾一下就偷换了概念——是到净土的修行。那,龙树说的“不退转”可不是等于净土,他说的仅仅是一个泛论,是在精进修行过程中的阶位。但是,有水平高的理论家啊,就直接把龙树,照着另一个方式给阐发了——后世,大家都没有感觉到这个特点,唉,就顺着这条路来了。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就是,我们看历史角度,龙树是什么?公元前、后的人,龙树在世的时候,佛教的净土思潮已经有了,但还是很萌芽。当时,弥陀净土的概念都还不清楚呢,就弥陀净土的四十八大愿还没有这事呢,只有净土思潮的原始概念。

龙树呢,他本人其实就是典型的一个打着佛陀的旗帜弘扬自己思想的典范,大乘佛教的“三法印”就是龙树菩萨搞出来的,对吧——我们只要举着佛陀的旗帜,拿着“三法印”去判断,那,是佛说,如果不合“三法印”,它也不是佛说——这个事儿不就是你龙树做的嘛?这一次,龙树菩萨的手法就被昙鸾大师给用了。这真是……天道好轮回啊,有好师傅就有好徒弟。当年龙树就是这么干的,今天昙鸾也这么干了,就把龙树的“难行道”、“易行道”在此世修行的“阿惟越致”转换成了对净土的“阿惟越致”。

所以说“难行道”、“易行道”这两个概念——“二道”的概念,虽然它确实发端于龙树,实际上,它经过昙鸾一系列巧妙的概念变换,就彻底改造成了中国的净土法门,或者说,奠定了中国净土法门的基础理论。而且,因为这是龙树所说——就是,龙树发的这两个词——“难行道”、“易行道”,那,净土法门的“圣教量性”也就被竖起来的。一旦竖起“圣教量性”,相当于佛陀所说——第二佛陀所说——龙树菩萨所说,谁敢反驳?那没有敢反驳的了。至此以后,中国净土宗——八宗共祖里就有净土宗嘛,中国净土宗的理论都以来自龙树菩萨自居。一说:净土的理论哪来的?龙树菩萨来的!所以很多庙里,都有那块匾嘛,那块匾叫“龙树遗教”——就是从龙树来的。

这样,中国佛教四框架理论的神学部分,就被昙鸾大师点亮了理论火炬,就通过了“难行道”、“易行道”,就把神学给点着了——这之前,中国佛教的理论,那还都属于哲学,是义学部分的哲学,这一下义学部分的神学就来了。所以说,这个“二道二力”学说,它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前面的课里也说啊,在善导之前……不是善导之前,在慧远之前,那二十课实际都是神学课,只不过我们没有地儿放了,所以说,自昙鸾以后,大家就知道净土宗的理论,就是一个跨神学和哲学的东西——就是跨越佛教四框架的两个框架——就在这一刻被点着了。

当“二道二力”学说作为净土宗的基础理论学说,逐渐成熟了以后——因为,它后面又发展了两层,我们经常说……就是,净土前三祖——净土前三祖把这个“二道二力”学说一层一层往上发展了:第一次,是昙鸾的“二道二力”说;第二次,就到道绰的“圣教门”和“净土门”;然后,又到善导的“二行二业”说——就是,一层一层地往上走。

当这个“二道二力”学说成熟了以后,就,祂一旦成熟……祂一定……净土信仰嘛,一定会取得广泛的影响力。当取得广泛的影响力的时候,净土宗就开始使用“二道二力”说进行说判教了——评判的“判”啊。所谓判教,就是根据各自宗派的理论,去对佛法理论的高低进行判断——就是说,各个宗派……我的佛法好?还是你的佛法好?你的那本经好?还是我的这本经好?就是,高低去判断。简单的说,就是——结论啊,就是:我好你不好(那肯定的嘛),我高级你低级,对吧,我先进你落后,我社会主义你资本主义,对吧。基本上就是这个路子。总之,最后的结论一定是一致的。什么呢?就是,本宗的理论最上乘、最先进、最高级——就是“我最好”呗,对吧。

判教呢,它的理论,本身是属于佛教四框架里,哲学框架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它全是理论嘛——理论哲学部分的事情。就是,它是个纯理论的事儿。在这之前,各宗的判教都是在佛教哲学里展开的——就,都是形而上的东西。“中观”也好,“唯识”也好,它都在佛教哲学里;它判教理论啊、判教方式也都在佛教哲学框架里进行。但是,净土学说一旦介入了判教——那,后期还有藏传啊——就是,祂一旦介入了判教之后,祂就把神学因素给引进来了,那,这个判教就很难说好坏了啊……神学因素引进来了。于是,从净土宗以后,佛教各宗派理论判教里,就出现了一种跨框架的判教法。这种跨框架的判教法,在藏传里特别常用,因为藏传,它就是又有哲学——中观;它又有神学——就是,藏传本地的。

所有佛教哲学的东西……那,什么叫跨框架的判教法啊?就是,当净土进入了判教领域的时候——就是,祂除了自身有哲学体系的东西,祂还带有佛教神学体系的东西。然后呢,以净土为例呢,祂还加入了大量的佛教文学故事,你看,净土宗的故事非常多——就是,加了很多文学故事,这就出现了一种跨宗教的判教法。

如果判教理论带上了神学的说法,所谓说,它原来在哲学体系里,那还可以按哲学的角度去看你的逻辑闭合不闭合?你的逻辑完整不完整?就像因明学一样。但是,祂一旦进入了……加入了神学说法,这就很难去判断这种判教法的合理性了——就是,这个判教法到底合理不合理啊?对吧,你加入神学的东西,你就很难说合不合理了,比如说,现在非常有名的一种说法,叫“三时判教”,“三时判教”就属于这类——在哲学里加入了神学因素的判教法,也有一些......很多文学故事。那个“三时判教法”我听了一耳朵,那......就有点胡扯。所以,你只能用周星驰的话说——就是,如果加上神学判教……就是说,周星驰不是说过嘛:上天说的,你最大呗……上天都说了,那还不够你臭屁的?对吧,你说你最好、你“三时判教”最好,那你就最好呗,对吧。

“判教”这种事情,这里要多说几句——因为,现在特别有……就是,佛教宗派很多,信众也很多,分成很多派,但是,有些人特别爱用“判教”这件事情来说事儿,所以,就特别要多说一下佛教的“判教”问题。

佛教出现五百年,没有“判教”这个事情——就,没听说判教这个事情。即使到了部派佛教的晚期,分了十八派和二十五派,也没听说“判教”这件事情。为什么?因为都是佛陀所说呀,对吧。他们所谓争,也是争:我说的才是佛真正说的……佛说的是我说的话……你们说的不是佛说的话......所以,那个时候没有“判教”,顶多是争一“正宗”。判什么教?没有什么可判的。

出现“判教”,那完全是因为大乘佛教出现了,小乘佛教期间没有出现“判教”,全是佛陀原教。印度出现判教,就是在大乘出现了以后,那,这个时间已经过了五百年,按佛教的规范,是说:正法时代已过,叫“像法时代”。只有到像法时代才来“判教”——哪个对?哪个不对?因为你已经不是正法了,你是像法。那,时间就大概在公元前后。我们推测啊,“判教”的始作俑者可能还是龙树菩萨——就是,大乘经论的始作俑者是龙树菩萨,“判教”的始作俑者可能也是龙树菩萨。但是呢,“判教”的方法,当时还是很原始、很简单,就是依据《大智度论》简单一分——大乘、小乘。哎,这是最早的判教,就是一切:大乘、小乘。

你别看部派分了二十五派,那都没有“判教”。大乘、小乘,这算真正撕开了——“判教”了。后来《楞伽经》,啊…...也有念楞伽(音:茄)经的,大家别念“茄”了,我问了好几个人,大家都觉得念《楞伽(音:加)经》好听。《楞伽经》按修行方法做了判教……这是后来啊——就是大乘、小乘之后,分成顿教和渐教。

什么叫顿教和渐教?那就,禅宗大家都知道嘛,顿教门……就“顿悟门”和“渐悟门”两种——“顿教”和“渐教”。印度人,他们的佛教宗派观念是比较轻的——就,他们的宗派观念比较轻,在印度庙里啊,大乘、小乘各个教派的和尚住在一起,有点像我们大学似的,各个系混住,不像中国似的得分开。他们教派……佛教的教派观念很轻——就,印度人的那个佛教教派观念很轻……刚才说的是啊,他们不是说什么教派观念都很轻啊——他们那婆罗门教那六派,它们那观念就很重。为什么?这就是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嘛,顺便,跟释迦牟尼是他们的老乡也有关。

因为,当时印度,婆罗门教才是强势,对吧,佛教是个弱势,它本身——婆罗门教管佛教叫“外道”;佛教管其他叫“外道”。佛教是以反抗婆罗门的角色站起来的,它本身就是个弱势,对吧。人婆罗门教自己内部,人家互相判教呢,那宗派观念比较强。那,佛教里,你本来你就弱了,对吧,你还分派?你还判教?那你还打不打了,对不对?你就甭打了,对不对?你合在一块儿你还打不过人家呢,你还分开判教?所以说,印度佛教的宗派观念比较轻。就,他们宗派观念什么重呢?婆罗门教的宗教观念比较重。

另一个,就是因为释迦牟尼本身就是印度人的老乡——大家对老乡都知道,老乡见老乡嘛,对吧,就比较亲。大家对自己的老乡,往往都很难神话起来,对吧——谁不知道谁?比如说,孔子,我们中国的——你说“孔圣人”,这事儿我们接受;那要说“孔子是神”,那,这事儿我们觉得就很难接受了,对吧?这个老乡嘛......就是,把老乡神话起来就,这事儿是比较难的……那,阿拉伯人能做。

但是,“判教”这个工作到了中国宗派里,那就变得特别的重要了。为什么?因为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里有一个文化传统,在理论界叫:定于 一 尊。这个词儿大家熟吧,这个词儿现在特别热,叫“定 于 一尊”……就是,大一统的文化共性。凡是大一统文化都具有这种共性——就是希望用一个理论进行统一一切,我们常说叫“以一贯百”、“以一统一切”。这个概念在文化里就叫作:定于一尊。它不太接受“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就是,那种大家一人 一 票, 那“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它不接受,它一定要定于 一 尊。这种大一统文化,就,中国文化的这种“定 于一 尊”的冲动啊——不可抑制!到今天也一样。这体现在佛教的宗派里呢,就是“判教”——就是教理上的“判教”,就一定要争出来:我最好、我最大、我最上乘……那,甭管是我们汉族人,还是藏族人,只要在我们这块儿大陆上,都有这个特点。

另外,这个“判教”,除了这种文化……内在的文化冲动之外啊——这是所谓说的它的根源——内在冲动之外,它也有现实需要——它也确实有区别于其他家的一个现实需要。因为,在印度,那,佛教外面还有强敌,对吧。在中国,佛教就属于一个外来植物,然后呢,就没有天敌——疯狂地增长,它没有天敌,所以,它自己也有现实需求……它长得很大啊,它就会分很多派,对吧。那,教派开宗立派、自称一家——你自称了一家,你总得区分给别人吧?对吧,你总得区分一下别人吧?否则怎么叫“自成一家”?你经书学得再通,你修为再好——就是,你讲本经,你讲得再好,你修为再高,你最多就叫“大师”……就在佛教里啊,说这能把一本经讲得特好……讲二百遍、讲三百遍,讲得好对吧,说:这个人修为那么高,一辈子修为特高——你都最后只能到“大师”。

在佛教里,你要做“宗师”——就,比“大师”还大……那个“大大师”——“宗师”,你就必须建立判教理论。就是,建立于区别大家的对佛教的判教理论,而且,你这个理论还得站住。不是说:我,哎,创建了一个理论,然后没人搭理你——你也宗师?那不可能。那你神经病,对吧。你要创建一个理论,并且站住这个判教理论!所以说,中国的宗派,宗派……所以宗派,才有宗师嘛……每一个宗派,它就必须有自己的判教理论——创建判教理论的,一般我们叫“宗师”,剩下的叫大师。如果这个宗派,你没有站得住的理论——第一,你成不了宗派;第二,你也站不住。不是你人多你就能站住,对吧。“三阶教”怎么样?“三阶教”在历史上规模很大,它也没站住嘛。

“判教”的规则,就是前课里说的:你必须有理论、要站住才能成宗派,你才能成宗师——这已经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个共识。大家不说……默认——共识,都这样。那,偶尔蹦出个别人来,那,我们大家也不看。也因此,也因为这个道理——就是,这种“定于 一 尊”的文化冲动,和这种区别于其他家的现实要求,中国佛教各宗派——八宗,在他们的理论体系里——每个教派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啊,比如说,天台的什么“一念三千”啊……每个教派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它的“判教”理论都占有非常、非常重要,非常特殊的位置。因为,对于一个宗派来说,关乎本宗派兴亡的最关键的理论,就是“判教”理论。他们老百姓不知道啊,对吧。

“判教”这个理论,不光是汉传重要,在藏传那就更重要。一个藏传的“判教”理论那对教派那真是生死存亡的事情。中国本土佛教啊,早期的时候也没“判教”。就,佛教从汉朝传过来之后,大几百年也没“判教”这个事儿。什么时候有判教呢?最早有记录,有判教的时候,是五胡十六国。谁来了?鸠摩罗什来了。是鸠摩罗什——后秦弘始三年——出现判教的年代还有,有记录,是公元401年,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判教”。第一个提出判教的,是鸠摩罗什的弟子——慧观。慧观呢,当时印度已经有一个粗浅的判教模式了,叫:顿悟和渐悟——就,“顿教”与“渐教”。然后,提出了……他就依据——慧远依据“顿教”和“渐教”印度的判教方法。当时中国,就是就紧跟着学啊,马上就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判教理论……鸠摩罗什的弟子那都是高手——他提出的叫“五时判教”。你看你,咱们现在讲“三时判教”,那个时候就“五时判教”了,对吧——你现在才“三时”,那时候就“五时”了。当然,那个“五时”跟这“三时”性质不一样——它是指那个牛奶的那五种状态。

这个“五时判教”呢,有两种——“涅槃学”有一种“五时判教”;“天台学”有一种“五时判教”。但,这个就太专业了,这个我就不讲了。

从此,中国佛教的判教理论那就是日新月异、五花八门、精益求精,越来越轻巧、越来越完善。因为,这块最重要嘛,对吧,所以说,学僧们一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这块儿。我们如果看天台宗的、华严宗的、禅宗的,他们那“判教”学说都非常精巧,尤其是天台——精巧庞大,简直缜密透了,像一手表一样。

中国人,就刚才所说啊,虽然各宗都创建了自己的判教理论,但是因为各宗僧人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有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在文化上呢,第一个特点,是自信——就是,我中华上国……自信!

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就,这个特点都是优点啊——中国人的文化特点基本上都是优点,这点我跟庐山慧远大师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中华上国都是优点!除了自信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叫“克制”。什么叫克制?就是说,凡事儿我们讲,给人留面子……我们不把别人往死里整,对吧。包括判教也一样,我们“判教”在抬高自己的同时,我们也给别人留了路——就是,我们抬高一下本宗,但是呢,我们给其他宗派也留下一定的地位。简单地说,就是说:我们很好,一百分!嗳,你们……你们几位小同志,你们也不是不好啊,你们也很好,但是差一丢丢,你们九十分。你看,我也夸你们,但是实际上还是为了夸我。

这就是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一个判教方式,既自信又精巧又克制。但是,净土宗来了,祂的判教就不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