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与过去道别的成语 感谢与过去道别(1)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接纳”很多人都知道,但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呢?

因为不想做到,即便想做到,还有比想做到接纳更想做到的事情,比如一个人的自我存在感,要比接纳更重要。对相信爱情的人来说,爱情代表了一种自我存在感,她/他怎么可能接纳自己爱上的人的劈腿行为呢?只能选择对抗,我们知道潜意识的愉悦原理之一是顺应,对抗并不能让自己快乐,对抗也并不能证明自己强大,对抗的结果反而是失去自己想要追求的自我存在感。

在我们的人生长河,我们所看到的,或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其实都是事物运动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养猫的主人花了很多钱买猫粮给猫吃,能保证这只猫不偷腥吗?不能,因为猫的潜意识系统中就有偷腥程序,一旦条件满足就会激活猫的偷腥程序。过去的皇帝很懂这个道理,所以规定阉割了的男人才能做太监。一对情人海誓山盟,男生对女生说为了爱情,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聪明的女生就问男生,你愿意为了我们的爱情而阉割你自己吗?你发现没有,所有的誓言其实都隐藏着一些条件,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愉悦原则,你做的事情让你不高兴,你自然不愿意兑现你对我的承诺。像这样的事情都是规律呈现。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泥沙俱下,清澈见底的河床总是少之又少,但是我们可以清理内心的淤泥,可以把内心的淤泥挖掘出来,然后埋在树洞里,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清澈明亮,让我们的灵魂变得轻盈灵动。

我们的潜意识本性遵循的是顺应,但为什么我们的潜意识会表现出对抗呢?

实际上潜意识执行的还是顺应程序,只不过顺应的对象与幼童天才不同,幼童天才顺应的是外界环境的变化规律,幼童不需要在规律面前寻找自我存在感,不需要证明自己强大,幼童在规律面前是十分渺小的,当然也是十分虔诚的,如果幼童有态度的话。很多成年人的潜意识顺应对象并不是外界事物运动规律,而是自我意识,也就是说潜意识顺应自我意识,接受并执行自我意识发出的指令。比如说,老师在课堂上嘲笑自己,自我意识就会向潜意识发出抵触老师的指令,凡是这个老师上的课就不想听,结果这个科目的成绩就一落千丈。

心理问题都是由自我意识造成的,三岁以前的幼童会不会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

我们很少看到,三岁以前的幼童由于自我意识微弱,所以人们不记得自己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同样的,严重醉酒的人处于自我意识微弱状态,所以等他清醒之后他不记得自己发酒疯的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幼童依靠自己的潜意识系统中的专注程序和愉悦程序而高效学习。而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后,也就有了一些自我意识的程序,比如自我投射程序,安全感程序,尊严面子程序等,意识将这些程序交由潜意识执行,而潜意识运行这些程序必然会影响到潜意识初装的专注程序和愉悦程序的运行,甚至有时候还会形成冲突。然而,我们要求一个成年人完全抛弃自我意识,将自己完全变成幼童,这并不现实,也毫无必要,但是我们的意识可以给自己安装一个程序,就是随时切换到幼童天才状态的程序,碰到烦恼就马上想一想,幼童会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幼童会在乎面子吗?幼童会在乎被嘲笑吗?幼童会不停地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人总是我?”我们的意识还可以安装一个程序,即顺应规律的程序,因为潜意识系统本身就有顺应程序,而顺应规律程序是将顺应程序标准化,将顺应对象锁定在规律上。

成功者懂得顺势而为,这里的“势”指的就是规律。

比如,这个世界就是靠实力说话的,大鱼吃小鱼,优胜劣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能量具有弥漫性…… 这些就是规律,在规律面前,无论你有多么美好的心愿,你都很难改变这些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你只能顺应这样的规律,你能做的也许只有将规律为我所用,通过改变规律的一些条件来改变事物的走向。比如说,夫妻两个人吵架,丈夫积压的情绪即将爆发出来,如果宣泄出来就会形成杀伤力,怎么办呢?马上去洗手间方便一下,改变一下场景就好了。或者丈夫改变一下自己的角色,从受气者角色变为慷慨的情绪垃圾收集站角色,为妻子宣泄情绪提供便利,那么自己的情绪就会一下子消散了。

部队打仗行军,加快行军速度的规律是什么?

就是扔掉一些会拖慢行军速度的物品。作为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挨了老师一巴掌,如何接纳已经发生的这一巴掌?接纳的规律是什么?实际上,讲再多的大道理都很难让一个人真心地接纳打自己耳光的老师。但任何一个问题都会对应一个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感谢!我们的意识要给自己找到感谢的理由:感谢老师你给了我一个耳光,我的感谢并不表明你这件事做得对,我也没兴趣讨论这件事情的对错,我感谢你的是,你让我体验到了屈辱感,一种在众目睽睽下的屈辱感,我的父母都没有给过我耳光,而你却带给我脸上火辣辣的感觉,我虽然并不想要这样的体验,但不管怎样这件事还是发生了。这个耳光让我瞬间明白这个规律,挑衅和对抗你的权威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险恶的江湖,今天挨了你一巴掌,将来就可以少挨很多巴掌;感谢你让我懂得为人师表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或者只属于某个时刻,正如我已懂得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公平;感谢你打醒了我,也让我的内心经历了从屈辱到接纳的体验过程,对我来说这个转变成就了内心的觉醒和蜕变。

只有接纳过去的事情,才能与过去道别,而接纳的最好方式就是感谢。

感谢,是内心的一种温暖力量,如果我们的内心是冰冷的,我们就不可能对外表示感谢,而要让我们从内心冰冷变成内心温暖,我们就需要执行感谢的程序指令,当我们在执行感谢程序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会遵循顺应程序,安排我们的内心走向温暖,以顺应感谢的心境和姿态。一颗温暖的内心,也必然是宁静和平和的,是放松和愉悦的。

感谢,可以让我们的内心温暖如春,让我们的脚步轻盈,让我们高效地与过去做一个道别仪式。

今晚,我们要做的一项自我催眠作业就是对过去的感谢词,虽然我们将内心的淤泥挖掘出来移到树洞,但我们还需要完成感谢词仪式。当我们感谢完毕之后,我们将获得轻盈温暖的内心世界。完成感谢词后,我们就开始在自我催眠状态想象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温暖,像一条巨龙(男)或像一只凤凰(女)轻盈地从过去的时空穿行而来,穿过现在,驶向未来。在时空穿行中,你看到了美丽的山河风光,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神奇和美妙…… 想象自己自由穿行,灵活愉悦流畅的感觉。

① 去掉或松开紧束身体的东西(如发卡、领扣、腰带、护膝、鞋带等),目的是让自己获得放松。

② 以最舒服的姿势躺好,或坐好,比如在床上打坐,目的是让自己获得放松。

③ 微闭双眼,很自然地做几次深呼吸,呼吸时体验胸部和心脏的轻松、舒适。每次深呼吸后要体验一会儿,感到轻松、舒适后再做下一次。

④ 用尽全力紧握拳头,然后缓慢地松开,体会拳头放松后的轻松感觉;如此反复几次。然后通过想象,从脚到头,按顺序放松两脚、双腿、臀部、胸部、双手、双臂、双肩、颈部、头部和面部肌肉。放松某部位肌肉时,先把注意力集中到该部位,默念该部位肌肉“放松,再放松”,然后体验一会儿该部位放松,舒适的感觉。待体验到这种感觉后,接着放松下一部位的肌肉。大约5分钟后进入到潜意识。

⑤ 双手放在心窝,输入催眠指令,原则就是肯定的口吻和对自己的赞赏及鼓励,比如口中默念:“很好,我的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全身的肌肉已经放松,现在感觉非常舒适,非常舒适……”随着默念体验这种舒适和不想睁开眼睛的感觉。

感谢的引导词可以是这些: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带我来到这个世界,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所经历有所体验,让我的人生不是空白,让我的人生独一无二,让我有所经历有所成长;无论过去我经历着怎样的事情,这些都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风景,都是我的人生财富。我所经历的事情没有好坏对错之分,都是我独特的经历,都是我人生旅途中的美丽风景。因为经历,我才感觉到世界的精彩。

感谢亲爱的你带给我这段恋情/婚姻,我们一起经历了美好时光,这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命中注定彼此都只是对方人生中的一个过客,虽然也有遗憾,但这就是生活,我完全接纳了这个结果,因为这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好的结果,都给了对方新的人生选择,有选择才是好选择。我会以感谢的心情,目送你远离我的生活……

感谢所有打击我和排挤我的人,感谢你们帮我剪掉了依附于别人的生长脐带,这个世界就是“有失必有得”,我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自己身上,来进一步提升自己,我的时间和精力从此不会浪费在别人身上。

感谢所有带给我快乐和伤痛的人,是你们给了我前进的力量,是你们让我的内心越来越强大!

感谢生活,更要感谢我自己,现在的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完全属于我自己……

地球的生命有几十亿年,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从开始到灭亡,也只是一瞬间的事,就宇宙规律而言,人类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我们人类认为蚂蚁不重要一样,有哪一个人会认为蚂蚁的内心世界很重要?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其实早已被安排,而这个命运都是大同小异,马云再牛叉,他也得顺应大自然的生老病死规律,他也得在规律面前低头。像悲欢离合,就是人世间的一个规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我们把男女爱情看得多么美妙,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情侣夫妻在分道扬镳,爱情并不能取代人类的喜新厌旧规律,而当爱情成为一种要求强加于人时,必然会损害对方的愉悦程序,激起对方的自我防御程序和逃离程序。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看起来是一个哲学话题,但我们还是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听哲学家或别的什么权威谈这个问题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滔滔不绝地表达来推动自己的思考,我们的潜意识会愉悦和高效地接受我们自己的思考结果。

如果人活着是为了得到快乐和幸福,那一定是得不到快乐和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当快乐和幸福成为一种自我意识时,也赋予了自我意识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而人的潜意识程序中有一个程序叫“得寸进尺”的永不满足程序,正是这个永不满足的程序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当然也让很多人深受其害。贫穷的时候觉得吃饱饭是一种幸福,等到吃饱饭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得寸进尺,温饱思淫欲,认为有淫欲才是一种幸福,等到有了很多淫欲的时候,幸福的标准又开始升级,结果就是永远不知足,总是让自己处于得不到的心理状态。如果,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活着的意义,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也就跟着改变了。

我们可以这样去改变一件事情的意义,人活着就是为了经历,而经历无所谓好坏对错。

我们还可以将这个意义变得更有意义,那就是: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而我们就是自己人生的旅行者,就是自己人生的体验者。在旅行者的世界,一切都是多姿多彩,多姿多彩的人生才会带来更多的体验。当一个人把自己当做体验者的时候,就会认识到,一切扑面而来的结果其实都是自然呈现,没有好坏对错,也没有优劣等级。我们的人生旅行会经过繁华城市的高楼大厦,也会经过贫穷的山庄,茫茫无边的沙漠,我们能享受到乡村美食,也会手拿一块难啃的面包,甚至还会面临饥渴难忍。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能继续作为一个旅行者,随着自己的步伐,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自由空间,探索奇妙的世界,我们的人生就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把自己当做体验者,事情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

很多年前我在深圳,晚上骑车回宿舍,路上就碰到穿着军人制服的人在拦截查车,有时候老远看到了就掉头就走,换一条路骑行。有时候就躲不了,被拦住后,穿军人制服的人就问我这车是不是偷的,有没有自行车证件?那时人穷,只能花几十元钱在天桥桥洞那里买车贩子偷来的车,当然就没有自行车证件,然后就开始说软话求情,最后自己主动翻钱包掏出10元钱行贿,然后骑车走人。像这样的事情,就不需要动用自己的感情去抱怨或憎恨,就当自己运气不好,撞到了,然后提醒自己下次注意。

还记得在上海血洗警察局的杨佳吗?他在上海骑着租来的自行车,被上海街头执勤的警察询问自行车的来源,他就跟警察叫板,那么多骑自行车的人,为什么你们不查他们,却要查我?警察一看碰到硬茬儿,自然也就强硬起来了,把杨佳带到警局,估计可能也让杨佳吃了一点苦头。杨佳从警局出来后,继续和上海警察叫板,上海警方最后还派人到杨佳家去谈和解。如果杨佳能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顺应警察这个国家机器的威严规律,就可以从这件事情中吸取教训。如果杨佳能怀着感谢的心情看待这件事,那么他在上海警局的经历就会像一阵风一样过去。结果就是杨佳向上海警方提出的条件不被接受,杨佳怀恨在心,持刀闯入上海警局,杀死多位与他本人并没有任何牵连的上海警察,给他本人和多个家庭制造了悲剧。

心理问题通常是在“恨”的心境下发酵而来的,“恨”的规律就是“恨”的比重要比“快乐”高,结果就是“恨”会沉淀和积压在自己的内心,不容易散去,所以才有“怀恨在心”这个成语。

由于“恨”的比重高,人们不在乎自己有多少快乐,在乎的是自己有多少恨,这种恨会长久地被自己“怀恨在心”,与我们的潜意识愉悦程序发生冲突,从而导致自己的“恨”被压抑到心灵深处。很多人以为自己的“恨”被自己忘记了,其实并没有忘记,只是被压抑在心底而已,内心的“恨”积压多了,就像淤泥一样沉淀在自己的心池,结果就是让自己时不时地陷于“恨”的淤泥中。

我们在前面两天让小朋友们用挖掘机来挖掘内心的“恨”的淤泥,然后搬出去填埋到树洞中,就是为了还内心一个清澈,不再让内心的淤泥成为滋生负面情绪的土壤。虽然我们停止摘录树洞内容,还是有好多小朋友源源不断地在树洞倾诉,这是很好的现象。我们通过挖掘内心的“恨”,然后给自己的“恨”安排一个更好的归宿:树洞。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还可以回到树洞,端详过去的自己,感慨自己天翻地覆的变化。

面对内心的恨,为什么要表达感谢呢?

恨会成为我们的内心包袱,我们需要拖着这样的毫无用处的包袱继续我们的人生旅程吗?一路拖着恨意,我们能够让自己处于幼童天才状态吗?感谢的意义就在于与过去道别。

小朋友们可能都知道美国金融界有对冲游戏,设计对冲游戏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减少损失。心理上也有对冲游戏,比如,感谢就是一种对冲游戏,当然这个对冲游戏可能和金融对冲游戏不是一回事,心理对冲游戏只是我的一种表达。要知道,我们的潜意识或意识都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点执行两个不同方向的动作,你在向左拐的时候,你就不可能同时向右拐,你在体验愉悦快乐的时候,不可能同时体验痛苦。同样的,一个人在体验痛苦的时候,就不可能同时体验快乐。即便是幼儿破涕为笑,那也要先破涕。当一个人处于某个方向的潜意识专注状态时,就自动关闭了对其它方向的信息接收。

一个内心充盈着绵绵恨意的人,就会专注于从外界继续吸收绵绵恨意,会自动关闭对阳光温暖的吸收。一个消极的人,会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各种负面信息,自动关闭对正面信息的吸收。一个缺爱的人,会不断地搜集各种自己被遗弃被抛弃被否定的迹象。但是,如果我们采取对冲,直接从相反的方向去迈出第一步第二步,我们就可能会把自己带入另一种专注的。

一个内心悲凉痛苦的人,就可以采用对冲,让自己的内心涌起暖流。而怎么做才能涌起暖流呢?就是变换一下角色,从受害者变为受益者,然后以受益者的方式表达感谢。当你在表达感谢的时候,你就屏蔽了自己的绵绵恨意,同时你的绵绵恨意已经被挖掘后运到树洞埋起,给了它们一个更有存在感的归宿。好了,在你的生活中你也随口感谢过很多人,你还记得你当时的感谢词吗?可能你记不得了,这就对了,我们的感谢就是为了给过去的事情画一个句号,然后过去的事情就会随风而逝。

曾经有一个人向我倾诉,说他十分嫉妒他的一个同事,这种嫉妒让他感到不爽,倍受折磨。我给他支招,让他找机会向对方表示祝贺,祝贺的时候不需要说自己不如对方,只需要真诚地表示祝贺就可以了。他说他不想祝贺他所嫉妒的人,我问他想从嫉妒的阴影中走出来吗?他说想,我就说你真想走出来的话,就照我的话去做,不要问为什么,只管照着做就可以了。几天后他告诉我,他向自己嫉妒的同事表达了祝贺,表达完后就感觉到浑身的轻松,像是卸了一块石头。这位听话和照着做,向我求助的同学现在也是我们龍飛鳯舞幼童园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继续听话和照着做,不断地龍鳯滔滔,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格外简单。

顺应是一种智慧,顺应的意义在于收获自由。

我们很多小朋友的性格像彭德怀,非常刚烈,很喜欢说“我没错”。彭德怀的结局就是一个悲剧。再看看我们的邓小平,文革年代几次大起大落,但是他非常灵活,具有柔韧度,能屈能伸,诚恳地写了很多检讨,避免了刘少奇和彭德怀的命运。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识时务就是指顺应规律,在惊涛骇浪面前邓小平得以保全了自己,也开创了中国人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新时代。

一个人懂得顺应规律,就能拥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姿态就会非常灵活,矫健,有力量。

今晚同学们可以做一下本篇的龍飛鳯舞的自我催眠,想象一下自己的姿态。

女生版:我是一只轻灵愉快的凤凰,从过去的住处生活过的所有风景中飞来,经过我现在的生活,路过我的面前,不停又飞向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未来我,时而伴着瀑布笔直冲下山底,又迅速一跃驶向高空,享受着气压的拥吻和速度的快感,时而懒散摇曳慢悠悠的前进,又不停翻转打滚享受着自由的动作……飞过春意盎然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感受着风吹麦浪的温柔惬意,飞过骄阳似火岩石冒烟的夏季,飞过冰雪覆盖的寒冬地区,追逐着漫天的飘雪,飞过雷鸣闪电旋转着和雨水共舞,飞过荒无人烟干旱的沙漠……飞过高楼耸立的城市,飞过威武壮观的河山,飞过茅草搭建的部落,见到许多不同好玩的生命,有时跟一群同伴嘻哈追赶的飞,有时独自一人享受着无限光景,我还可以飞到更远更多的地方,看这个地球未来的模样……画面活灵活现,充满了美好精彩和未知,好像这只调皮的凤凰不断从我身边经过,调皮的展示她的神奇旅程,怂恿我赶快跟上她轻灵的身躯,一起飞向那更高更广更多不可思议的地方。醒来时只觉身轻如燕,好像自己的身形真的是只凤凰,毫无阻力的想去飞,想去追逐未来,想去历经更多有改变的画面,好像一切就近在眼前,触手可及……

男生版: 我是一只轻灵愉悦的巨龙,从过去的住处生活过的所有风景中飞来,经过我现在的生活,路过我的面前,不停又飞向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未来我,时而伴着瀑布笔直冲下山底,又迅速一跃驶向高空,享受着气压的拥吻和速度的快感,时而懒散摇曳慢悠悠的前进,又不停翻转打滚享受着自由的动作……飞过春意盎然一望无际的绿色平原,感受着风吹麦浪的温柔惬意,飞过骄阳似火岩石冒烟的夏季,飞过冰雪覆盖的寒冬地区,追逐着漫天的飘雪,飞过雷鸣闪电旋转着和雨水共舞,飞过荒无人烟干旱的沙漠……飞过高楼耸立的城市,飞过威武壮观的河山,飞过茅草搭建的部落,见到许多不同好玩的生命,有时跟一群同伴嘻哈追赶的飞,有时独自一人享受着无限光景,我还可以飞到更远更多的地方,看这个地球未来的模样……画面活灵活现,充满了美好精彩和未知,好像这只调皮的巨龙不断从我身边经过,调皮的展示他的神奇旅程,怂恿我赶快跟上他轻灵的身躯,一起飞向那更高更广更多不可思议的地方……

我们听到许多心灵作家或培训师在宣讲一个人要感恩,我的课程没有感恩环节,只有感谢环节。 感恩和感谢,逻辑不同。感恩就是要把过去的事情当做恩情永远地记在内心,但是人的本性就是忘恩负义的,感恩会和人的本性发生冲突。而感谢是为了和过去说再见,无论过去的经历带给自己愉悦还是痛苦,都要不断地和过去道别,不必儿女情长,不必牵肠挂肚,不必把恩情长久记在内心。因为恩情实际上也是一种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要求,有时候也会成为自己的一个内心负担。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感谢的心就可以了,即便我们帮助了别人,这也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必期望或要求别人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当做恩情记挂在心。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给内心减负。当然,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如果你察觉到别人希望你在某种场合下表达感恩,那就将自己的感谢表达得更热烈一些。

有一句话很流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这类心灵鸡汤很容易流行起来,却不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这个规律就是永不满足,人们对自我现状是不满足的,让一个不满足的人接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潜意识是有抵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更准确的表达就是:一切都是自然呈现,这里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就是各种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心理规律。另一方面,在幼童天才的内心世界,并不存在好坏对错,如果非要将事情评价为好坏对错,就会落入好坏对错的圈套。

很多孩子喜欢咬手指,有些家长一看就很着急,就会喝令孩子不要咬手指,结果呢,有的孩子反而把手指咬得连手指甲都咬没了。一位父亲向我咨询如何解决孩子咬指甲的问题,我说不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咬指甲的问题会自然消失的。如果想急切地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反而成为一个更加添堵的问题,给自己收获了失望,孩子也经常处于父母的呵斥中而导致自我存在感缺失。双输。孩子咬手指和尿床都是规律,对抗规律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被规律惩罚,父母选择对抗规律,被规律惩罚也是咎由自取,无辜的孩子也跟着被规律惩罚,这对孩子来说不公平,为人父母者要有怜悯之心,尽量避免让无辜的孩子成为父母错误选择的牺牲品。

在规律面前,无为而治是一种大彻大悟。

很多心理表象问题并不需要我们去解决,比如脸红的问题,脸红有脸红的规律,脸红就脸红嘛,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不以为然的时候,就会切入新的规律,慢慢地也就不会脸红了。直面问题,接纳问题,顺应问题,那么问题就会遵循自身的运动规律而消失,并不需要我们刻意解决。像屈辱的事情,发生了就会成为过去,过去就代表远离现在,代表消失,消失的屈辱需要含在嘴里翻来覆去地像口香糖那样咀嚼吗?别忘了,无论怎么咀嚼,嘴里的口香糖总有一天是需要吐出去的,而且也总有一天会随着我们的意识消失而不再存在于内心。像焦虑感和安全感等表象问题,都不需要刻意去解决这些表象问题,只需要解决深层问题就可以了。深层问题解决了,表象问题自然就会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