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十八世纪下半叶,这个时期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也许没什么特别,但对于英国来说,这却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开放的时代,并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的变革与发展。同时这个时期英国的变化还深深影响着法国,法国社会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一个新的词汇“英国模式”。

法国社会的“英国模式”指的是法国在十八世纪中叶后期整体国民对英国的崇拜之风,这种风气更多的体现在法国人对于英国人的生活、文学、风俗、艺术等层面的崇拜与模仿的风气。

十八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的强盛,法国思想界和贵族阶级开始出现“崇英现象”

十八世纪的英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向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显示其优越性。这个时期英国的“模式”也一直受到法国人的崇拜与接纳,早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崇英就是自由思想的一种标志。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都是毫不掩饰的崇英人士。

中世纪的英国和中世纪法国谁更强(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适)(1)

英国在文化方面,从中世纪起,教会和世俗的贵族阶层就成了所有文化形态的垄断性力量。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会学校开始向世俗学校过渡,神学教育开始向社会教育发展,但贵族阶层在文化教育上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削弱。贵族通过家庭教育、骑士教育、兴办学校教育、资助文化艺术创作或学术团体等手段依然在文化教育上占据主导地位。

从法国国内的政治层面来看,崇英倾向在贵族阶级中更为流行。但是英法两国的贵族阶级在处世准则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经济上,英国各级贵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并积极投身于工商业来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以赋税形式从经济上支撑着国家机器的运转,以乐善好施的方式扶危济困,影响控制着英国社会的下层民众;政治上,英国贵族阶层作为君主统治的支柱,在议会掌握着政治话语权,他们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从而使英国的君主制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

但是法国的贵族却无法享有那么高的待遇和政治权利,这就导致他们更多是为自己谋取利益,并不关心民众的生活与自由平等。

“英国模式”在法国为何会不受待见?

孟德斯鸠曾在自己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到贵族作为“中间阶级”一直是处于居中,从属和依附的地位,这种中间权力在君主政体中是不可或缺的。

中世纪的英国和中世纪法国谁更强(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适)(2)

孟德斯鸠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英国的政治模式,也就是贵族阶级在英国政体中的调节作用,孟德斯鸠是抱有肯定态度的。但是在法国,地主阶级并没有对英国的民主制度产生兴趣,他们仅热衷于法国自身的三级议会制。

而孟德斯鸠认为法国是存在英国式的平衡的,意思就是法国的贵族与英国的贵族一样都是中间阶级,所以他认为对于法国,君主制也应该是一种合理的存在。但是现实情况却并不如其所想,因为法国是有法律的,即使是在旧制度的时代也有限制王权的相关机构,分别是三级议会和高等法院。如果三级议会因为一些原因停止召开,那么高等法院就要平衡调节君主与贵族,君主与平民之间的关系。

但是十八世纪后半期,法国高等法院的成员频繁利用孟德斯鸠的观点来公开要求停止对于国家有好处的多项法案,他们利用的理由就是“自由”。但他们眼中的自由不是全体国民的自由,而是保护等级制度的自由。主要是保护那些特权阶级以及皇权贵族,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等级的利益不受到侵犯。

中世纪的英国和中世纪法国谁更强(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适)(3)

在法治与自由的关系问題上,法国启蒙思想家早就做出了深刻的论述。他们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保障公民自由。启蒙思想家认为在民主国家里,人民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是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拥有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不然,如果一个暴君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他再按个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进行统治,那社会矛盾必然会被进一步激化,这样就无法谈及真正的人民自由与民主权利。

同理如果人们只讲自由不讲纪律,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民主不讲权威,就会导致人人都是统治者。这也就不是民主了,而是无政府主义。所以民主政体应该避免两种极端,分别是不平等的精神和极端平等的精神。

中世纪的英国和中世纪法国谁更强(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适)(4)

因为不平等的精神会产生专制暴政,极端平等精神又会产生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再有风纪,不再爱秩序, 最后不再有品德了”

“英国模式”在法国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事实却远没有按照启蒙思想家所希望看到的模式推进。比如在1787年,巴黎高等法院拒绝注册财政大臣布里埃纳的新税法,并坚持要求新税法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批准。最终,当1788年8月路易十六答应来年召开三级会议后,巴黎高等法院却于9月宣布,应该遵循 1614年的旧有形式和程序召开三级会议。这个决定迅速导致了反绝对主义阵营的分裂,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们被舆论谴责为“贵族私利的奴仆”。

法国高等法院的决定显示出,其真正目的只是希望回到“神授的等级制度,其中高等法院是必不可少的中间团体”。而反绝对主义阵营的分裂表明,事实上高等法院的要求从这时起已经失败,因为1614年三级会议的旧传统体制框架不再被接受,爱国派开始谴责贵族特权。

英国的报刊,尤其是托利党首领博林布鲁克的期刊,不断报道和揭露英国的腐败,“七年战争” 以后,法国思想界对英国的批评开始持续增多。爱尔维修、兰盖、博马舍等启蒙人物,也开始纷纷揭露英国制度的弊端, 尤其是自沃波尔政府以来广为法国人所知的腐败。

中世纪的英国和中世纪法国谁更强(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适)(5)

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曾经于1764年赴英国旅行,之后他对英国模式仰慕不复存在,转而惋惜太多法国人被孟德斯鸠的赞扬迷惑,并且揭露英国的自由充满混乱,缺乏稳定。在孔多塞那里,“英国体制”几乎成为“腐败”的同义词。

总之,从18世纪中叶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法国思想界的崇英主张,本身就存在特有的语境和严格的限界。颂扬英国也不等于是复制或照搬英国。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法国的反英、仇英倾向也在逐渐加强。那些反对学习英国的法国人认为,虽然英国的制度在许多方面优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制,但是它过于久远,并不适用于法国社会。

对于旧制度末期渴望改革的法国人而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象征着新秩序和一个新世界。那里的人们摆脱了专制、贫穷、不公和腐败,他们平等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前革命时代的法国人之所以把目光转向美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对抗和抨击不同的崇英者对英国模式的援引和鼓吹。

中世纪的英国和中世纪法国谁更强(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适)(6)

法国早期“亲美派”的核心人物是杜尔哥。1774年出任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后,杜尔哥制定了重大的改革计划,其中包括使税收负担均等、削弱贵族特权,这是法国旧制度末期政府最后的改革尝试之一。

但由于受到巴黎高等法院的抵制,不仅其改革方案未能成功,杜尔哥自己也很快被免职。但是杜尔哥坚信,拥有特殊权利或利益的特定团体和阶级是非常糟糕的,好的政府和好的政策必须是代表整体国民的利益的。这个时候美国为法国提供了全新的参照,没有世袭贵族的美国正在构建崭新的政治秩序,当时的“亲美派”称新生的美国是“这个世界的希望”,并且应该“成为世界的榜样”。

结语

十八世纪后半期出现的“英国模式”在法国,一开始受到无限的吹捧,后又受到打击。但不管怎样,这些反对者和拥护者其本身都是为了国家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法国的历史上,虽然学习“英国模式”持续的时间很短。但是它表明了,世界作为一个共同体,每一种制度都有被借鉴之处。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英国模式”在法国的流行是法国人对于英国制度的一种崇拜与接受,但是当英国模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种制度就会受到被抨击。尤其是当美国的民主制度出现之后,法国人又多了一种选择。

同样,“英国模式”在法国的失败也告诉我们,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借鉴他国制度和文化的时候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只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满足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制度,才能延续更久,才能使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书目:《全球通史》、《法国革命史》、《法国政治制度史》、《英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