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中风景最美丽的城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称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做过太守,他对西湖的评价是:“天下西湖三十,就中最好是杭州。”他写的“水光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赞美杭州西湖的传世名篇。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美到让人心颤(这才是最美的天堂)(1)


旅游导览

西湖风景名胜区

中国十大风

景名胜区之一,面积近60平方千米,一湖碧水与面青山相互映。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位于湖,包括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

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三潭印月。它们代表了古代西湖胜景的精华,令杭州人和游客为之津津乐道。自1985起选出“新湖十景”,当中包括云栖竹径、满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树、是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和宝石流霞。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美到让人心颤(这才是最美的天堂)(2)


苏堤春

苏堤南起南屏山簏,北栖霞岭下,全长近3千米,它是北テ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疏浚吧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后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相此堤命名为苏堤。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和北山。南宋时,苏堤春晓被歹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苏場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上还栽植了玉兰、樱花、美蓉、木樨等多种观赏花木,一年四季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南宋时,这里一度形成湖中集市。苏堤上的六座拱桥,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和跨虹。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垂杨带雨,烟波摇漾;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俶塔;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水道通行口,“苏堤 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虹桥看雨后彩虹,如入仙境。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以夏日观荷为主题,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溢,令人不饮亦醉。南宋诗人王洧有诗道:”避暑人归自冷泉,埠头云锦晚凉天。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方买船。”其后,曲院逐渐衰芜、湮废。清康熈帝品题西湖十景后,在苏堤監 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遗留的只是一处小小庭院,院前湖面亦只有一片小小的荷花而已。

如今的曲院风荷是1983年以来逐 步建成的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 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 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郭庄和 杭州植物园等,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 游人密集的路线。曲院风荷最引人注 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 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中 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和并蒂莲等名种荷花。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其实,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时平湖秋月并无固定景址,现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实际上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当时将这里原有的龙王堂为御书楼,楼前铺建跳出湖面的石平台,台周围以栏杆,旁构水轩,悬挂康熙御题“平湖秋月”匾额。1949年以后,平湖秋月经过重新规划和逐年翻建与扩建,这里形成了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遍植四季花木,点缀假山叠石,亭台楼阁错落其间,更加适合赏月和品茗。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美到让人心颤(这才是最美的天堂)(3)


断桥残雪

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装素裹,便会营造出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残雪有几种解释,较通行的说法是,每当雪后初晴,来至断桥上往西、往北眺望,孤山、葛岭一带楼台上下,如铺琼砌玉,晶莹朗澈,有一种冷艳之美。又有人认为,大雪初霁,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日桥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彷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故以“残雪”名之。明末的张岱却别立一说,他在《西湖梦寻》里写道:“白堤上沿堤植桃柳,树皆合抱,行其下者,枝叶扶疏,漏下月光,碎如残雪。”即是说断桥残雪之景其实是月影。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21万平方米,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宋末元初,聚景园成为“散景园”,其南侧地带,被随蒙元铁骑南下而迁居杭州的回民择为墓地;其中段之地,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到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浪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浪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清初,更是一派凄凉景象,紫珊老人(钱塘诗人徐逢吉)《少年游》词的上半阕专写盛况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窜破塚,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1949年,柳浪闻莺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如今演变成普通老百姓的公园。

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美到让人心颤(这才是最美的天堂)(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