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解第三十一讲 罗大伦主讲道德经(1)

老子认为老百姓的行为和你这个领导者的行为,两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作为领导,你的一举一动,你喜好什么,会直接影响下属的喜好,领导者和下属之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非常密切,这是老子的一个观点。在《道德经》里,老子一直在运用这种观点来阐释他的理论。

为什么领导者不宣称自己喜好某种道德标准,这种贤德,不天天讲这个,老百姓就不争了呢?老子认为,我们所宣称的一些美德都是相对的,这世界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换一个角度就可能完全变了。所以老子认为作为领导者不要宣称自己,我就推崇这个标准,这是不恰当的。

道德经讲解第三十一讲 罗大伦主讲道德经(2)

老子认为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各有特点,每一个人都值得肯定。所以,老子后面会讲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用,没有弃才——“物无弃才”。老子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你认为善良的,我一样用你,我是很好的用你,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的用你,也让你变得善良,这才是真正的明白善的含义,老子眼里,根本就没有废才,每个人都有其特点。您觉得这个人善良,换另外一个人一看,他孝顺,再换这个人呢,这个人聪明,这个人呢,体力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您非拿一个标准来统一所有的人,一个人是天才,其他人都是笨蛋,肯定一个人,否定大多数人,一定不是管理之道,大家记住。

老子这话里还有一个含义是什么呢?这个“尚贤”,就是崇尚、推崇的意思,老子告诉你,不要没事儿去宣称自己喜欢什么标准。真正的管理者应该什么样呢?应该是制定规律,然后你自己去做,让大家在无声中跟着你学习,老子认为这种做法才真正高明,所以老子总说“不言之教”。老子特别推崇不去用嘴教化大家,而是用行为去做。大家跟着你一起做,在做中他就掌握了整个的规律,他就纳入了整个运作的步骤里面去,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所以大家看,“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个话,我觉得值得我们管理者多多思考,我们不断地提出什么?样板、标兵,这种做法全都不入老子的法眼,老子认为这种做法是什么?您用单一标准来评价所有人了,这是不聪明的,每个人都应该各尽其材,这才是管理之道。所以,老子曾经告诉领导者不要经常宣称自己,崇尚某种德行,这些内容都不应该做。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