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楠稳就业、促增收,带动大项目落地,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今年以来,以工代赈正以“赈”之名发挥着释放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作用,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乡镇以工代赈工作总结?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乡镇以工代赈工作总结(以赈之名)

乡镇以工代赈工作总结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稳就业、促增收,带动大项目落地,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今年以来,以工代赈正以“赈”之名发挥着释放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作用。

以工代赈,即“以务工代替赈济”,是指国家以实物折款或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让受赈济地区的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

作为一项农村扶贫政策,以工代赈在我国历史悠久,长期发挥着支撑乡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当前促投资、保增长,稳就业、促增收的宏观政策要求下,以工代赈被赋予激活更多经济社会效益的期待。

8月5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做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部署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工作,进一步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根据《通知》,以工代赈的实施范围涵盖交通重点项目,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沿边抵边公路、港航设施、机场、公路客货运站等,对于这类项目,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符合进度要求等前提下,要充分挖掘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平衡好建设和管护领域劳动合同制用工和以工代赈劳务用工之间关系,尽可能多地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

实际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只是以工代赈模式施展拳脚的领域之一。根据7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同意并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实施以工代赈的建设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应涵盖交通领域、水利领域、能源领域、农业农村领域、城镇建设领域、生态环境领域、灾后恢复重建领域。

与此同时,《工作方案》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在谋划实施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时,要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实现就业增收。

显然,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推动以工代赈,既是当前促进有效投资、稳就业保民生、拉动县域消费、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手段,更是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广大中西部后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积极推进道路设施完善,显然利好地方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的基础逻辑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道路设施和交通路网的逐步完善,流通业的发达和便利势必更多惠及中西部地区。

短期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落地扩大了投资规模,助力稳增长。长远看,公路网的提质畅通更有助于缩小地域之间的交通差距,从而持续降低物流成本,助力双循环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物流成本相对于GDP的比率为14.6%,相较于发达国家10%以下的比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下降空间依旧巨大。

业内也普遍认为,公路主通道不足、城市群网络化程度不高、路网覆盖深度不充分、公铁水联运不畅通等深层原因是造就物流成本高企的重要原因。从这点看,我们有充足理由对当前大力推动以工代赈促成中西部交通道路设施重点项目落地实施,抱以更多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