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国金证券)

一、元宇宙的介绍

简单来说,我们所认知的元宇宙就是游戏行业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的延伸, 因为目前每个不同的游戏都还没有完美地连结成一个互通的生态系平台, 所以各家平台公司都在积极的并购及扩张,以图拿下未来主导元宇宙的话 语权。虽然完整开放连结对接各家软件商开发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元宇 宙 Metaverse 生态系还未出现,但很多游戏软件公司(2003 年的第二人生, 2003 年的 Entropia Universe 安特罗皮亚世界, Kaneva 2004, Roblox 2006, Epic Games Fortnite 2017,Decentraland 2020)及 3D 游戏设计 软件工具公司 Unity (45-50%份额), Unreal, Game maker, Cry Engine,早 在 15-20 年前就已经逐步尝试建立自己封闭的元宇宙虚拟世界生态系,而 社交,游戏,使用虚拟加密货币 (带动挖矿行业) 购买限量产品,土地交易, 经商,行销广告,虚拟会议,生活的虚实融合也都已经逐步在各家公司封 闭的元宇宙生态系中进行试验了。

元宇宙首尔 2022-2026:首尔居民可以进入首尔虚拟城市观光,办理 市政业务。

Meta/脸书-终端 内容先行,围绕社交和 XR 全方位布局:脸书率先 于 2021 年 8 月推出 Oculus VR 进入的虚拟会议 Horizon Workroom, 于 2021 年 10 月 29 日正式更名 Meta, 并在 2021 年 12 月 9 日对美国 及加拿大 18 岁以上用户推出 Horizon Worlds, 而 Oculus VR 开发者可 以使用 Unity 引擎开发 VR 游戏或内容, 来扩大 Oculus 的生态系。12 月 24-26 日,Oculus App iOS 免费版排名从 77 名提升至第 1 名,由 于新的 Quest2 需要下载 app 激活,反映出使用 Oculus 激活的 Quest2 数量加速增长,我们认为这反映出北美市场圣诞期间 Quest2 销量惊人,有望推动 VR 元宇宙行业的加速发展。

终端硬件 应用平台率先布局,以终端为入口,提高用户沉浸感体验。扎克 伯格提出元宇宙的八大特征:Presence(临场感)、Avatars(虚拟化身)、 Home space(个人空间)、Teleporting(瞬间移动)、Interoperability(互通性)、 Privacy and safety(隐私与安全)、Virtual goods(虚拟物品)和 Natural interfaces(自然的交互)。公司围绕成熟的 VR 产品打造 VR 游戏平台,并将已 有的社交产品延伸,构建 VR 虚拟社区 Horizon 系列。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

终端:是 Meta 元宇宙布局的核心,公司自研 投资布局硬件和技术, 创建 Facebook reality Lab,同时收购在光学显示、计算机视觉、声学、 图像、体感追踪、人机交互等方面专业性强的初创公司和团队。目前 公司终端设备 Oculus quest2/rift 系列市占率超过 60%,未来将推出高 端 VR 头显 Cambria 和 AR 产品 Nazare。Cambria 在光学上采用提高 视觉保真度的 Pancake 折叠光学透镜,将显著降低 VR 头显的厚度和 重量。

应用方面:公司打造一体式 6DOF 移动 VR 平台,应用数量超过 1700 款;收购多家游戏开发公司,开发 VR 游戏。

使能:Meta 的元宇宙生态需要赋能创作者与开发者变现,探索所有权 的新模式。公司开发 AR 制作平台 Spark AR,旨在实现创作者的大众 化和去中心化,降低 AR 制作门槛。创建融合虚拟内容与现实世界的 工具 presence platform,涵盖机器感知与人工智能功能,包括 Insight SDK(构建混合现实体验)、Interaction SDK(添加交互功能)、Voice SDK(将语音输入集成到应用)。

Microsoft/微软:微软于 2021 年 11 月的 Ignite 大会上发表新的 Teams 聊 天与会议程式功能,通过微软的 HoloLens 2 的 MR 设备让客户体验混合实 境的平台 Mesh for Microsoft Teams,来进行协作,召开会议,发送讯息, 处理共享文档,共享全息体验及沉浸式空间。另一款名为 Dynamics 365 Connected Spaces 的应用软件可以允许客户在零售商店,员工在工厂空 间内进行移动及互动,及通过 AI 来改善客户及员工使用经验。未来的 Xbox 游戏平台也能陆续开发元宇宙相关软件。

Decentraland:于 2021 年 10 月 21 日,Decentraland 推出了三天的元宇 宙音乐节,吸引了鼠爷,Paris Hilton, Nina Nesbitt, RAC, DJ 3LAU 等 80 组艺人参演。Token 于 2021 年 11 月 22 日以 61.8 万 Mana 虚拟货币 即 242.9 万美元买下 Decentraland(其核心资产是由以太坊智能合约 Smart Contract 维护的 NFT Non-Fungible Token 资产)的一块 565 平方 米/170 坪 「時尚区」土地, 将用于举办数字时尚活动和出售虚拟服装, 虽然我们无法证实这是否为虚假交易,但确实证明了虚拟世界的经济活动 在持续加热中。

Republic Realm: Republic Realm 于 2021 年 12 月 2 日以 430 万美元从 影音游戏公司 AtariSA 手中购买了一块 The Sand box 上的虚拟土地。这是 继之前在 Axie Infinity, Somnium Space, Decentraland(91.3 万美元购买 #4247 号房产)购买最大的地块,现在它已经购买 Dvision Network 中最 大部分土地。到目前为止,Repubic Realm 已经获得 19 个元宇宙平台 2500 块 的优质土地 NFT Non-Fungible Token。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2)

Roblox: 除了有 5470 万活跃玩家(陆续超过 Minecraft, Fortnite 等人气游 戏),其中 22%自己设计游戏,并订下未来能达到 10 亿活跃玩家的目标, 这应该是 Roblox 在所有元宇宙平台最能吸引真实世界的品牌大厂进驻销售 其虚拟限量商品的原因。不同于其他游戏是由特定公司所控制,Roblox 是 一个开发设计平台,游戏设计师可以利用其简易设计工具来开发游戏,社 交活动,及商业活动,而每个使用者可以用同样的替身与朋友进入不同的 游戏进行社交及团队合作。因为其热门游戏的不断推陈出新,加上能持续 吸引优秀游戏设计玩家加入公司,我们预测在五年之内,Roblox 将能成为 全球最多活跃玩家及最多游戏设计人才的平台。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3)

Unity: 不同于 Roblox 是游戏设计平台,Unity 是很多 3D 游戏厂商所使用 的游戏设计工具,而且全球占有近 5 成的份额(Unreal, Game maker, Cry Engine 为其他竞争公司),为了让沉浸式游戏更真实,Unity 于 2021 年 11 月宣布以 16.25 亿美元收购 Avatar, Lord of Ring 的电影动画与特效的制 作公司 Weta Digital,尤其是包括制作金刚电影背景立体城市模组所使用的 City Builder, 背景特效渲染的 Manuka 在内等 10 项工具及 275 名工程师。 我们相信 Unity 是除了 Roblox 之外最大的游戏设计工具公司,虽然 Unity 不介入平台,但其共通的设计工具,未来应该可以让不同的游戏互相连结, 形成元宇宙生态系。

字节跳动:于 2021 年 8 月底,字节跳动斥资 90 亿人民币收购国内 VR 行业 的软硬体研发制造商 VR 创业公司 Pico(前五名 VR 供应商为 Meta 的 Oculus, 大朋 VR, Pico, HTC, Sony),虽然溢价很高,并出让一定比例股票换股来锁住 Pico 团队。被收购的 Pico 将并入字节跳动 VR 业务线,整合字节跳动的内容资 源和技术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和开发者生态的投入。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4)

腾讯-围绕内容体验构建全真互联网,VR/AR 下沉至各部门

腾讯以庞大的平台流量为基础,云计算为支撑,构建全真互联网,重点布局内 容体验、终端、计算和使能。2020 年底,马化腾提到:“移动互联网经过十年 的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腾讯最大的优势在于 平台流量,以此为基础,公司内容与场景业务覆盖范围广泛且优势地位稳固。

数字内容:数字内容是腾讯元宇宙布局的核心,公司依托微信和 QQ 两大社交产品,吸引用户流量并扩展到包含视频、音乐、短视频等的 全场景产品布局,VR/AR 技术下沉至各业务条线,增强用户体验。

游戏:公司通过收购 投资游戏开发工作室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 2020 年 2 月,腾讯投资、淡马锡等资本参与了被业界称为“元宇宙第 一股”的 Roblox 的 1.5 亿美元 G 轮融资;2012 年腾讯以 40%的持股, 成为了 Epic Games 的股东,子公司 Unreal Engine 从事 3D 内容及 AR/VR 内容引擎开发。

云网协同:腾讯云率先成为中国首家构筑起“云边网端”完整产品矩 阵的云厂商。在 5G 边缘计算领域,腾讯云研发的边缘计算机器ECM、 边缘计算平台 TSAC、边缘接入和加速平台 TSEC、物联网边缘计算 平台 IECP、AIoT 物联网关等产品,共同构建了 5G 云边缘计算平台。

终端:腾讯与智能 VR 硬件公司 3Glasses 合作,并参与投资体感追踪 公司 Ultraleap,进一步提高终端硬件的沉浸感。

使能:基于公司与中国网安、枫调理顺三家企业联合建设的可信存证 区块链平台“至信链”,腾讯推出 NFT 交易平台幻核 APP。数字支付 方面,腾讯在国内拥有微信支付、QQ 钱包,在国外投资 TymeGlobal、 Paystack、Niyo 等多家数字支付公司。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5)

中国移动-咪咕:网、云、数、智、安、边、端、链深度融合,探索元宇 宙 MIGU 演进路线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近期提出:要构建泛在融合的算力网络,打造一点接 入、即取即用的“算力服务”,达成“网络无所不达、算力无所不在、智能 无所不及”的愿景。咪咕在元宇宙道路上的探索,一方面,依托已有算力 网络,用云计算、通信网络等底层技术和基础设施保障元宇宙虚拟世界的 运行;另一方面,以游戏、社交、虚拟偶像等为载体,促进元宇宙生长, 形成全新的内容生态。

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咪咕与增强现实科技公司 Nreal 合作的 5G 特色应用新品 Nreal Air,通过集成光学成像技术,其色彩清晰度相 当于目前 VR 眼镜的两倍,为多元场景带来沉浸式应用体验。

Immersive social connection(沉浸式社会连接):咪咕打造了面向 元宇宙的沉浸式社交互动,通过超高清视频、VR/AR、视频彩铃、智 能座舱等不同的软、硬件环境,催生了全新的社交方式。咪咕互娱推 出了“5G 快游戏” 布局 5G 4K 超高清互动游戏,打造全场景沉浸式游 戏体验。

Gamified interaction engine(游戏化交互引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 小米游戏、金山云和蔚领时代联合发起“立方米计划”,为传统游戏厂 商提供游戏云化服务,为云原生游戏提供开发运行环境,帮助游戏产业搭建云游戏分发网络。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6)

Ubiquitous computing(无处不在的计算):中国移动边缘计算网关、 域域网和骨干网配合构建元宇宙扎实的通信服务网络。2020 年中国移动推出边缘计算平台 OpenSigma,依托中国移动边缘计算“100 ”节 点和边缘计算孵化器,实现对客户开放边缘网络能力和垂直行业能力。

这到底是游戏软件内容的竞争,游戏元宇宙泡沫的进一步扩大,还是游戏元宇宙 平台透过并购,布局争夺战的开始,我们认为是最后者。微软、索尼都是游戏平 台玩家巨头(有游戏机开发,有入口 VR/AR/MR 产品,有游戏软件),Unity 是 3D 游戏开发工具平台,这几类公司将各种不同游戏平台互通,扩大流量,应该 是未来元宇宙平台发展的基本要素。投资人应该持续关注哪些游戏公司具有庞大 的玩家流量,不可替代的地位,如 Epic Games, Electronics Arts EA, Ubisoft, 或 重要的工具平台如 Unity, Unreal,Game maker, Cry Engine将可能成为下一个 被并购标的。目前看起来 Meta/脸书,微软,索尼,任天堂,Valve/Steam, 腾讯, Roblox 正在积极争取扩大元宇宙平台影响力,游戏软件公司应该也会彼此并购 求生,2022 年将可能是游戏元宇宙行业并购争夺战的元年。

二、Metaverse 元宇宙高速运算下对半导体行业的加持

我们认为要创造元宇宙产业链所具备的要素早已有雏形,主要系从游戏硬 件及软件产业向外延伸,不断的扩展,除了要有庞大的数据中心来处理及 存储大量的数据(人造数据,机器产生的数据),云端服务器加人工智能训练推理技术可以让元宇宙生态系不断地被扩大并自我学习创造虚拟世界 (目前游戏元宇宙行业使用云端服务器及存储器占比应不到 10%,2035- 2040 年后有机会达到 25-30%),入口终端设备不外是让用户沉浸入虚拟现实的VR/AR/MR/XR 眼镜(基本上利用光学/音效感测器解决视觉及听觉 的问题),或直接用手机或电脑的键盘或独立游戏机 PS5/xBOX 的遥控器 来操控虚拟化身 Avatar来互动,高速图像 3D 显示技术可以让元宇宙的世界更真实,其他当然还需要各种感测器如手势感测,皮肤感测,感测手套, 感测脚套,体感设备,脑机接口设备,味觉感测器芯片等,除了感测器之外,当然每个器材都大体需要电源管理芯片,GPU,CPU/MCU,高容量 DRAM/HBM 内存,高容量 NAND,NOR 闪存芯片等。

就软件而言,其实 就是各游戏或软件公司像 Meta/脸书透过 Oculus VR 及 Horizon Worlds 或 虚拟会议 Horizon Workroom 软件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生态系,英伟达更在今年 8 月宣布成立 Nvidia Omniverse 数字孪生平台,而开源 3D 动画工 具 Blender 将支援通用场景描述,与 Adobe 合作开发 Substance 3D 外挂 程式, 设计使用者可以打造一个共通的虚拟环境。简单的下个结论, Metaverse 元宇宙生态系就是将游戏产业链继续扩大与延伸,还有结合互通,最后再与现实世界互相协作。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7)

AI 服务器拉升英伟达云端 AI 芯片需求:这几年因为 Nvidia 英伟达的 GPU 大量被使用在人工智能的云端辨识系统,从每台服务器加两片高速运算 GPU 卡,4 片到 8 片 GPU 卡都有,让 Nvidia 在数据中心芯片市场的份额 从 2018-2019 年的不到 10%, 到 2021 年的超过 20%,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占比也逐年提升至 2021 年的近 10%,但光就云端 AI 推理及训练加速器而言,英伟达应该有超过 95%以上的份额。

英伟达的 7nm 芯片 A100, 芯片面积虽然高达 826mm2,最大耗电量达 400W, 在推出当时,其在浮 点半精度,单精度,双精度稀疏及理论峰值运算都明显优于同业,为了让 A100 的 DGX 人工智能服务器系统发挥效能,除了要配备 512GB-2TB DDR4-3200 MT/s DRAM 给 AMD CPU 用外,还要另外配备非常昂贵的 320-640GB HBM (高频宽内存) 给 AI GPU 使用,为了控制使用价格昂贵 的 HBM 让总成本不要失控,英伟达决定在 2023 年初推自家设计的 ARM CPU (Grace)配合其高速 NVlink 通讯网络(500GB/秒传输速率), 可以 让 CPU/GPU 共同分享 DDR4/5/HBM 存储器达到快取一致性(CacheCoherency), 我们认为未来哪家公司能率先推出 AI 服务器达到 Cache Coherency ,将是未来 AI 服务器竞争者的决胜点之一。

英特尔要自推 AI GPU 抢份额: 英特尔宣布要在明年上半年推出具有 4 颗 AI GPU 加速器 Ponte Vecchio 的系统,一个 Ponte Vecchio 有 1000 亿个 晶体管, 整合 47 颗芯片, 其中有 16 颗台积电做的 5nm 运算芯片,每片 8 核心,全部 128 核心 (compute tile), 二颗 Intel 7nm 640mm2 (base tile), tsmc 7nm x2 (link),再搭配 2 颗 Sapphire Rapids CPU的人工智能服务器 系 统, 也需要 庞大的 DDR5 DRAM 及 HBM DRAM,但 透过 CXL (Compute Express Link)网络通讯技术,英特尔可以于 2022 下半年让 CPU/GPU 共同分享存储器达到 Cache Coherency。

不同于 Nvidia 的 NVlink, AMD 的 Infinity Fabric 这两者都是独家技术封闭架构,无法适用于 CPU 及 GPU 以外其他芯片的连结,CXL 可消除 CPU 与设备、CPU 与存 储器之间的传输瓶颈,创建一个可以支持 AI, smart I/O、smart NIC, CPU, 存储器模组的接口,以服务下一代的数据中心。可惜目前 CXL 是建立在 PCIE Gen 5.0 的实体及电子层的架构上,目前 PCIE Gen 5/CXL 最高只能 提供 64GB/s 的双向传输速率, 跟 Nvlink 的 500GB/s, Infinity Fabric 的 400GB/s 有 6-8 倍的差距,可能要等到 PCIE Gen 6/CXL 的 128GB/s 技术 问世才能进一步缩短与 Nvidia 及 AMD 之间的差距。但从 2019 年 3 月 13 日开始,英特尔携手阿里巴巴、思科、戴尔,EMC、IBM, 脸书 Meta、谷歌、惠普、华为以及微软宣布成立 Compute Express Link(CXL) 开放合作 联盟,而目前从 Nvlink, Infinity Fabric retimer 的设计进度来看,要能够领先英特尔达到 Cache Coherency 似乎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8)

AMD 强势推出 MI200 AI GPU:AMD 于 11 月 10 日推出用台积电 6nm 制 程工艺制造的 MI200 AI 加速 GPU, 两颗 CDNA2 芯片架构共计 2x290, 580 亿晶体管, 再整合上自己设计的 x86 CPU,但透过 AMD 独家设计的 Infinity Fabric 2.0连结技术,超威也可以让 CPU/GPU 共同分享存储器达 到 Cache Coherency。最后,AMD 要是能够率先达成 cache coherency, 利用 Infinity Fabric 来连结 5nm CPU Genoa 及 AI GPU 加速器 MI200,公 司的主轴将从 2020-2021-2022 年抢 Intel 笔电,服务器 CPU 份额,转到 2023 年抢 Nvidia 游戏显示卡及 AI 加速器 GPU 在重型工业、政府 AI 推理 运算的份额。

而在 ASIC 方面,有寒武纪最新推出的 TSMC 7nm思元370 S4/X4 云端推理加速卡,对标英伟达 12nm 的 75W T4 及 150W A10 GPU 加速卡, 还有之前的思元 290 云端训练芯片及加速卡及云端训练整机玄思 1000,都是定位在 AI 智能服务器芯片市场。 所以全球 AI 服务器(使用 GPU, ASIC 来做人工智能定点,浮点训练及推理运算)出货占比的提升, 对 AI 服务器芯片及 HBM 内存需求同比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占比逐年提 升可期,我们保守假设到 2030 年全球有超过 30%服务器具备 AI GPU/ ASIC 的人工智能运算功能。

VR/AR/MR 眼镜的芯片需求: 因为价格有竞争力,Meta/脸书的 Oculus 有 70%的 VR 眼镜份额(歌尔股份是主要代工厂),但 HTC 的 VR 眼镜规格 明显高出一截。两者都用高通骁龙系列 XR2 应用处理器, 比起骁龙 835 平 台,XR2 提供两倍的 CPU 与 GPU 效能,4 倍的影片频宽,6 倍解析度,11 倍的 AI 效能,支援同步 7 镜头与专用电脑视觉处理器。

而 Microsoft 的 MR 眼镜 HoloLens 2 已经被大量使用在各种商业及工业运用,如减少 70% Suntory Whisky 的员工训练时间,减少 20%丰田汽车的检测时间, 让 Nox innovations 增加 20%生产效率等。今年 Sony 将推出 PS5 的 VR2 /VR2 Sense 控制器(4K HDR, 110 度视野,2000x2040 显示解析,眼动 追踪,头戴装置反馈),还有苹果可能将在今年底推出苹果 MR 眼镜,苹果眼镜具备二组有 SONY 生产的 Micro OLED 硅基 板显示屏,激光雷达感测器 Lidar,Apple 自己设计,台积电代工的 M1 CPU 及 GPU, 除了能让影像通过 Video Passthrough,还有整合 Akonia Holographics 技术的电磁波导来进行视觉穿透 See-through(所看到的物 体呈现透明状)。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9)

根据 TrendForce 的预测,2022 年 VR/AR/MR 眼镜将有 1200 万台,我们 估计在 5 年内将轻易超过 5000 万台的年增量,以平均每台 500 美元来测 算,就将近有 250 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及至少有 50 亿美元的芯片市场,占 全球逻辑芯片市场约 1-2 个点。IDC 则预测光 VR 在 2025 年的出货量可达 2860 万 台 。

以 AR 眼 镜 所 使 用 的 显 示 器 件 而 言 , 研 究 机 构 Yole Developpement 预测在 2027 年有 25%是 LCOS, 9%是 OLED on Si, 37% 是 MEMS,剩下的 29%是用 MicroLED (对应 2022 年的 14% LCOS,38% OLED on Si,47% MEMS),而各种显示技术大多需要不同的显示器驱动 芯片。以 VR 眼镜所使用的显示器件而言, Yole Developpement 则是预测 在 2027 年有 24%是 OLED, 68%是 LCD,6% OLED on Si, 2%是 MicroLED,这与 2022 年相比变化没有像 AR 眼镜显示技术演进差异这么 大。最后就是 Omdia 预测 2025 年全球 AR/VR/XR 市场有超过 2100 万台 的增量。

GPU 图像显示芯片: 在英特尔高阶显卡芯片 Alchemist DG2 (TSMC 6nm) 明年一季度量产, Battlemage Xe2 HPG 后年量产之前, 目前高阶,高价 图形显像卡还是英伟达的 RTX3080 320W, RTX3070 220W, 还有 AMD 的 Radeon 6800 XT 250W, 6700XT 230W 在主导。我们估计目前英伟达 跟超威在高阶游戏用,以太币挖矿用图形显像卡芯片份额大约为 70% vs. 30%,等英特尔 Alchemist DG2 量产,未来二年的高阶显像卡芯片的份额 应该是英伟达、超威、英特尔各 60%、25%、15%。在低阶图像显示芯片 方面,我们看到国内龙头景嘉微持续增加 GPU 份额,已经与英伟达技术缩 短到 5 年左右,2021 年同比增长近 90%。我们测算游戏及挖矿用 GPU 及 DRAM 占全球半导体市场有 6 个点的份额,在今年近五成的同比增长后, 我们估计明年仍有近 20-30%的同比增长,估计对全球半体市场有 1-2 个点 的同比增长贡献。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0)

各种感测芯片:为了让元宇宙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当然需要各种触觉器官 感测器如皮肤感测,感测手套,感测脚套,体感设备,脑机接口设备,气 味感测,味觉感测器。可惜的是目前这些感测芯片发展进度仍然严重落后, 义隆旗下感测芯片义明,为联想,VR 大厂宏达电供应商,拥有 3D 深度感 测技术,伴随 VR 与物联网推升人机界面应用需求。如钰立微电子靠着其 3D 立体视觉影像 IC,布局 VR/AR 智能眼镜市场有成。

高速无线网络芯片:为了达到元宇宙的沉浸体验,高速无线网络在客户设 备端如 VR/MR/AR,高速有线网络在元宇宙云计算平台是必须的,就无线 网络而言,n78 (3.5Ghz) 5G 频段下载最高理论峰值可达 2Gbps, 下载实际 峰值可能连 1Gbps 都达不到。而毫米波 28/39Ghz 5G 高频段(1ms 低 延迟)需要大量兴建基地台,且传输易受干扰而少被提供服务,高耗电量, 及布建基地台成本高昂应都是问题。

而就 VR/AR 4G/5G 应用处理芯片而 言,高通明显领先友商于 2017 年率先推出 10nm 4G 骁龙 Snapdragon 835,陆续被 Oculus Quest, HTC Vive Focus, Lenovo Mirage, Pico Goblin2 4K 采用, 2019 年推出的 10nm 4G 骁龙 850 接着被微软 Hololens 2 采用, 而于 2020 年一季度推出的 7nm 5G 骁龙 XR2 接着被 OculusQuest 2, HTC Vive Focus 3 采用。比起骁龙 835, XR2 (使用高通 5G X55 基频芯片,同时支援 Sub-6Ghz 及毫米波 28Ghz 5G)提供两倍的 CPU 与 GPU 效能,4倍的像素输出,6 倍解析度,11 倍的 AI 效能,支援 同步 7 摄像头与专用电脑视觉处理器。当然,数年之后高通要是能推出使用 100Ghz 以上频段,100Gbps 以上频宽的 6G XR, 估计能让 VR/AR 沉 浸体验更进一步。当然除了 5G/6G 之外,WiFi 6/6E (802.11ax)及 WiFi 7 (802.11be) 也将是未来的 VR/MR/AR 的必备无线通信规格, 预计将在 2025 年现身的 WiFi 7, 目标是部署在 2.4/5/6Ghz 频段,应该能达到 30Gbps 的传输速率(两倍于 WiFi 6 2.4/5Ghz 频段的传输速率),远高于 5G Sub-6Ghz 的 1-2Gbps, 及毫米波 28Ghz 的 10Gbps。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1)

三、VR/AR:元宇宙硬件载体,全产业链获增量空间

3.1 元宇宙硬件载体

互联网至今已经历了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两大阶段,而 Metaverse 元 宇宙被认为是互联网的下一代形态,旨在构建一个持久的虚拟共享空间, 同时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全真互联网时代,即元宇宙时代将以 3D 内 容为主要信息形式、以 VR/AR 设备为核心硬件终端。在 VR/AR、5G 通讯 技术、云计算、AI、区块链等支撑性技术加持下,元宇宙产业将持续发展 壮大,VR/AR 作为元宇宙的核心硬件终端,将为相关电子产业链环节创造 增量空间。

VR、AR 存在技术原理上的区别,MR 强调虚拟与真实世界的实时交互。 技术原理使 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与 AR(Augmented Reality, 增强现实)相区别,VR 通过计算机绘制虚拟图像,显示方面强调画面逼真、 高清晰度,AR 则要求计算机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绘制虚拟图像,显示方 面强调与现实交互。共性方面,VR 和 AR 均服务于用户的虚拟体验,在图 像渲染、网络传输、内容制作、感知交互等底层技术方面存在共性。MR (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将真实实体与虚拟信息进行实时混合、互动, 是 AR 技术的升级形式,XR(Extended Reality,扩展现实)指所有由计 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真实与虚拟结合的环境和人机交互,包括 VR、 AR、MR 等所有实现形式,最终效果为令用户混淆虚实。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2)

VR 加速 2C 端游戏领域渗透,当前 AR 主要面向 2B 应用。VR/AR 市场增 长方面,目前 VR 头显的功能定位集中于作为电视、游戏机等传统文娱平 台的产品演进形态,伴随高性价比 Oculus Quest 2 产品价格下降至 299 美 元的消费级水平,VR 头显开启 2C 端渗透。而受限于主流 AR 头显产品在 成本价格、沉浸度、佩戴舒适度等方面尚未达到消费级水平,AR 头显暂未 有爆款消费级应用出现,目前落地场景集中在汽车、医疗、军工、教育等 2B 端市场,应用方案大多作为一种工具以解决客户痛点并提高效率。

根据 VR 陀螺研究院统计数据,2021 年 VR、AR 头显出货量分别达到 1110 万台、57 万台,分别同比增长 66%、43%。未来,VR/AR 应用将走 向社交、元宇宙,成为下一代通用技术设备。根据 IDC 数据,2020 年全球 VR/AR 市场规模约为 1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78.5%。根据 ABI、Trend Force、Super Data 预测数据,2025 年 VR 市场规模将达到 1410 亿美元。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3)

3.2 Oculus Quest 2、Hololens 2,Apple MR 将主导 VR/AR/MR 市场

Oculus Quest 2 累计销量达 1160 万台,Steam 平台份额增至 46%:(1) 根据 VR 陀螺统计数据,2021 年 Oculus Quest 2 销量达 880 万台,截至 2021 年底其累计销量为 1160 万台。(2)2022 年 1 月,Steam 平台 VR 头 显设备数据显示,受益在国外圣诞假期期间的热销,Oculus Quest 2 持续 挤占其他 VR 头显设备的份额,1 月份额环比增长 6.4%至 46.0%,另有 Valve Index HMD(14.4%)、Oculus Rift S(13.1%)、HTC Vive(7.3%) 位列头显设备份额的 2~4 位。

Oculus 2020 年停售 PC VR,Quest 产品迭代重视显示效果升级

(1)Rift 系列 PC VR:由 Rift 迭代至 Rift S,显示方面,屏幕由 OLED 更换为 LCD,单眼像素提升至之前的 1.4 倍,同时为避免提升 对硬件的依赖,刷新率降低至 80Hz。感知交互方面,Rift S 开始支持 5 摄 Inside-out 追踪、头手双 6DOF。但 2020 年 Meta 宣布停售 Rift 产品,标志其开始聚焦一体机产品(通过 Oculus Link 和 Air Link, Quest 系列同样可与 PC 相连)。

(2)Quest 系列一体机:2020 年 9 月上市的高性价比 Oculus Quest 2 以 299 美元的价格达到 VR 头显消费级水平,同时实现分辨率、刷新 率、芯片算力等关键性能指标的提升。整体而言,Oculus Quest 新品 迭代聚焦显示效果的升级:Quest 2 单眼分辨率为 1832*1920,材质 为 LCD(次像素采用标准 RGB 排列),相较 Quest 单眼 1440*1600, 材质为 OLED(次像素采用 PenTile 排列,近距离观看时不如标准 RGB 排列的细腻),屏幕 PPI 和实际显示效果均有所提升,LCD 屏幕 的应用使 Quest 2 清晰度更高、功耗更低,但同时带来屏幕拖影等劣 势。同时,Quest 2 搭载高通骁龙 XR2 芯片,实现最高支持分辨率、 屏幕刷新率的升级。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4)

一体机是 VR 设备主流形态,PC VR 主打高端游戏玩家市场。(1)VR 一 体机:以 2019 年 Oculus 发布第一代 6DOF VR 一体机 Quest 为起点,独 立算力、独立显示、独立内容平台的 VR 一体机开始成为 VR 设备主流形态,2021 年有 Pico Neo 3、爱奇艺奇遇 3、Nolo Sonic、HTC Vive Focus 3 等一体机新品发布。结合上文的 Steam 平台 VR 头显设备份额数据, Oculus Quest 2 串流用户已占据 Steam VR 用户近半数份额,预计未来一 体机仍将主导 VR 头显市场,并有望挤占 PC VR 份额。(2)PC VR:PC VR 以高算力优势坐拥高质量运行的游戏内容,主打高端和重度游戏玩家市 场,2021 年原有产品系列继续更新迭代,惠普 Reverb G2 推出眼动追踪 版本、HTC 更新 Vive Pro 2,2022 年索尼也将发布基于 PS5 的第二代 PS VR 2 产品。

硅基 Micro OLED、Pancake 等优化视觉效果的新一代技术开始上机。(1) 以 Pico Neo 3 为例,定价 2000-3000 元的 VR 头显已普遍实现 4K 分辨率、 90Hz 刷新率、头手 6DOF 规格。(2)Vive Pro 2、Vive Focus 3 搭载 FAST-LCD 屏幕实现双眼 5K 分辨率,引入了 HTC 的定制双堆叠镜头设计, 支持 120°视场角,不会出现边缘失真或模糊,并支持 IPD 调节,高配置 也使 HTC 新品定价较高。其中 Vive Focus 3 主要面向 2B 端市场,内置的 Vive Business 应用商店内均为商用软件。(3)以 arpara 5K VR 一体机为 例,其搭载硅基 Micro OLED 屏幕实现 5K 像素,使用 Pancake 光学方案 实现头显轻薄化,能够实现视觉效果优化的新一代显示、光学技术开始上 机。

AR 头显:微软 Hololens 2 主导市场

由于 AR 头显聚焦的商用市场更注重硬软件整合效益,故主导商业系统、 软件及平台的厂商更优势。微软 Hololens 2 已成为 AR 头显主流产品:(1) 技术规格方面,HoloLens 2 采用骁龙 850 计算平台,能够提供 2-3 小时的 电池续航,提供手部追踪、眼部追踪、语音命令、空间映射、混合现实捕 捉、6DoF 追踪等功能,从而实现通过渲染高清全息影像,在真实世界之上 叠加数字影像。(2)应用方面,HoloLens 2 适用于制造业、创新零售业、 医疗健康、军事等多领域。微软于 2021 年 H1 获得高达 219 亿美元的 HoloLens 2 订单,将向美军提供至少 12 万套军规级 HoloLens 2。美国陆 军表示,已与微软签订了订单合同,授权军规级 HoloLens 2 从快速原型开 发阶段转向量产和快速实战测试阶段。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5)

苹果将重新定义 MR 生态。苹果于近年频频公布 MR 产品相关专利,涉及 光波导、眼动追踪、头戴设备设计、下游应用等多领域,技术积累丰富。 同时持续布局软、硬件版图,硬件方面,2015 年收购 AR 初创公司 Metaio, 2017 年、2018 年先后收购 AR 初创公司 Vrvana、AR 眼镜镜片公司 Akonia;于 2010 年开始陆续收购面部识别、动作捕捉、全息光波导等 VR&AR 相关核心技术公司。软件方面,2015 年收购 Metaio 旗下 AR SDK 等软件技术,后推出 AR Kit 开发平台并不断更新,2017 年就在苹果 APP Store 上线超 4000 款 AR 应用。作为智能手机、TWS 耳机领域的“重新定 义者”,苹果入局有望领导 VR/AR 设备明晰市场定位、带动产业完成快速 渗透。(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3 光学显示、感知交互等环节技术革新,为国内电子厂商带来增量

光学显示:Pancake、光波导方案上机,Micro LED 待量产 五大 VR 视觉性能指标均存在一定优化空间,需依赖光学透镜、显示屏技 术的精进来解决。影响 VR 头显视觉上沉浸体验感的指标主要包括视场角、 焦距、分辨率、帧间时延、帧内时延五大指标,其中,视场角决定视野范 围,自动变焦技术能减少成像不清晰与眼疲劳体验,分辨率不足会导致纱 窗效应,帧间时延决定画面连续度,帧内时延决定画面是否拖影。

VR 显示屏方面,Fast-LCD 是主流,硅基 Micro OLED 或 Micro LED 是 趋势。目前 Fast-LCD 凭借性价比优势已成为主流显示屏技术,具体而言, 相较上一代 AMOLED 技术,Fast-LCD 在分辨率、刷新率等主要性能指标 上均具有优势,且单机成本显著低于 AMOLED,目前实现双眼 4K 像素较 成熟的方案大多采用 Fast-LCD 显示屏。硅基 Micro OLED(OLED on Silicon)或 MicroLED 将成为下一代 VR 头显显示屏技术,二者在主要性能 指标上均较 Fast-LCD 有显著改善,但受限制造工艺尚不成熟,目前成本 较高。2021 年的 arpara 5K VR 一体机新品,通过搭配两块 1.03 英寸的单 眼 2560*2560 分辨率的硅基 Micro OLED 屏幕,实现双眼 5K 分辨率。

VR 光学透镜方面,由菲涅尔向 Pancake 迁移,向头显轻薄化发展。菲涅 尔透镜是较成熟的 VR 头显光学方案,已达到 70%左右的市占率,2020- 2021 年的 Oculus Quest 2、Pico Neo 3、爱奇艺奇遇 3 等消费级 VR 头显 新品均采用菲涅尔透镜方案,但其仍存在较为厚重、边缘画质下降的问题。 目前的主要迭代方向为 Pancake 超短焦方案,其原理为让光线在镜片之间 多次折返,形成反射偏振的折叠光路,能够降低头显厚度至 25mm、重量 至 200g,是消费级 VR 头显走向轻薄化的关键技术。2021 年已有 arpara 5K VR 一体机、HTC VIVE Flow、松下 VR Glasses 等新品采用超短焦方 案,其中 HTC VIVE Flow 的视场角已能够达到 100°。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6)

AR 近眼显示方案与 VR 存在差异,由图像源器件和显示光学器件两部分 组成。图像源器件负责产生图像并将图像投射到显示光学器件中,显示光 学器件负责将图像反射到用户眼镜中。显示光学器件的不同是区分 AR 光 学环节的关键部分,显示光学器件包括棱镜、自由曲面、Birdbath、光波 导等,目前呈现由自由曲面、Birdbath 向光波导演进的趋势。由于光波导 镜片光学效率很低,因而需要搭配 LCOS、DLP、MicroLED 这些高亮度的 图像源器件,自由曲面、Birdbath 光学方案可搭配 OLED 屏幕。根据 Yole 预测,DLP、LCOS 将在未来 5 年占据 60-80%的 AR 显示器件份额,待 MicroLED 技术成熟后再逐渐被替代。

AR 显示光学器件方面,Birdbath 适配 2C 端 AR 市场。Birdbath 光学设 计使显示源光线分别经过分光镜、凹面合成器反射,从而将光线导向眼睛。 Birdbath 因设计难度低、成本低成为消费级 AR 的首选,2021 年有 Rokid Air、Nreal Air、TCL NXTWEAR G 采用 Birdbath 光学方案。自由曲面光学 设计使光线直接射至凹面合成器从而反射回眼内,自由曲面显示效果、光效 性能优异,但量产难以保证较高精度而导致真实世界扭曲和水波纹样畸变。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7)

光波导技术因其轻薄、对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将成为下一代主流光学 方案。光波导的传输原理是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分界面上,电磁波的全反射 现象使光波局限在波导及其周围有限区域内传播,波导使 AR 眼镜的光学 环节可以移到额头顶部或侧面,降低对外界光线的阻挡。光波导总体上可 以分为几何光波导(Geometric Waveguide)和衍射光波导(Diffractive Waveguide)两种,二者工作原理不同。几何光波导运用传统几何光学设 计理念,通过阵列反射镜堆叠实现图像的输出和动眼框的扩大,其制造工 艺繁冗,可量产性和良率均较差。衍射光波导又包括利用光刻技术制造的 表面浮雕光栅波导(Surface Relief Grating)和基于全息干涉技术制造的全息 体光栅波导(Volumetric Holographic Grating),其在设计和成产上更具灵活 性,其中又以表面浮雕光栅波导最具成熟量产条件,已上市的 AR 眼镜产 品 HoloLens 2、Magic Leap One 均采用该技术。同时,2021 年小米、 OPPO、Snap、Rokid、影目等多家厂商的 AR 眼镜新品采用光波导方案, 基于光波导方案的 AR 眼镜大规模出货在即。

感知交互:Inside-out 将成主流: VR 头显的感知交互技术主要包括空间 定位、交互两大类,空间定位用以确定设备位置和运动轨迹,交互用以识 别用户动作并形成输入。空间定位方面,Inside-out 凭借无需外设的便携性 成为主流。Outside-in 工作原理为通过外置设备发出扫描光线 360°覆盖 用户活动范围,头显捕捉光线并将感知光线的时间间隔转化为角度/坐标, 从而计算用户位置。Inside-out 工作原理为利用头显摄像头检测外部环境, 并配合惯性传感器、使用视觉算法(SLAM)计算用户的空间位置数据。 Inside-out 相较 Outside-in 存在精度和追踪范围上的劣势,但因 Inside-out 无需外置设备的便捷性更加适配娱乐应用,已成为约 90%VR 头显选择的 主流空间定位方案。

语音、手势交互是主流技术:VR 设备的交互方式可以分为手柄、语音、 手势、眼动和脑机五大类,其中手柄交互是目前 VR 头显设备均在使 用的技术,另外分别有约 75%、25%的 VR 设备支持语音、手势交互, 眼球追踪是大厂正在大力布局的热点技术,而脑机交互仍处于实验室 阶段。手势交互:手柄 6DOF 交互功能有视觉、超声波、电磁波等方 案,Oculus Quest 2 采用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手柄 6DOF 追踪方案是 利用 VR 头显上的摄像头实现的,随后 Pico Neo 3、爱奇艺奇遇 3、 HTC VIVE Focus 3 等均相继采用该方案。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8)

眼球追踪技术:眼球追踪技术主要分为侵入式和摄像头式两类,侵入 式需要 VR 用户佩戴类似于隐形眼镜的设备以判断眼球移动,该方法 准确度较高,但缺点在于会影响用户的用眼体验;摄像头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红外线和摄像头不断采样来分析眼球移动,准确度低于侵入 式。目前眼球交互仍然存在精确度低与体验感不佳的问题,但大厂布 局眼球追踪技术旨在实现其衍生作用,一方面,注视点渲染可降低 GPU 压力和渲染延迟,提升帧率,降低眩晕感;另一方面,帮助实现 动态调节瞳距或焦距,提升清晰度同时缓解眼疲劳。

四、元宇宙开放互联时代,强化及重塑 ICT 商业基础设施

元宇宙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承载,我们参 考 ICT 产业链,将其拆解为终端、承载、使能、计算和内容五个层面。 内容和终端是元宇宙的入口,通过 VR/AR、游戏等内容在终端呈现,实现 元宇宙的开放互联和沉浸体验;使能层通过 AI、区块链、3D 引擎渲染建 模等技术,构建虚拟世界、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经济系统等;承载和算 力则是元宇宙的技术底座,元宇宙终端交互场景多样,内容应用丰富, VR/AR、全息影像、体感技术带来海量数据计算和传输需求,带动算力和 网络技术迭代,拉动 ICT 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 IDC 数据,中国元宇宙相关 IT 支出将在 2025 年达到近 2000 亿美元, 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0.2%。其中,AI 支出将达 163 亿美元, 占比 8%;大数据支出将达 255 亿美元,占比 13%;云计算支出将达 814 亿美元,占比最大,约占总支出的 42%。

终端:当前 VR/AR 头显被普遍认为是进入元宇宙空间的主要终端 , 此外还 包括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进一步提升沉浸度的设备。通过多形态交互 设备、高精度传感器件、多类型终端计算、高质量交互传输、全息影像、 体感技术,从场景、器件、技术等不同侧面增强沉浸式体验。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19)

承载:通信技术和基础设施构建元宇宙支撑网络,千兆宽带、5G、WiFi6 等新型通信技术增强网络能力,提升带宽、降低等性能,通过去中心化的 网络架构及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支撑元宇宙的超低时延、超大带 宽需求。

使能:人工智能区块链使能元宇宙,帮助构建元宇宙体系;3D 能力引擎建 模和渲染,增加元宇宙真实性。

计算:终端设备算力有限,上云计算是必然趋势。为了支持元宇宙的海量 接入、真实建模与交互、大规模虚拟内容的创作与体验,需要通过算力基 础设施将计算能力从终端解放,并支持强大的云渲染及三维重建能力以及 人工智能能力等。边缘计算解决带宽和时延问题,主要表现为 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 内容分发网络) 演进升级 云计算资源下沉。

内容:游戏是目前最靠近元宇宙的 "入口", 内容体验将从游戏继续进化。同 时,内容应用覆盖人类日常的各种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多娱乐、社交、 消费、学习和工作的内容。未来还将扩展至虚拟社区构建,加强和物理世 界的融合。

沉浸感是元宇宙最重要的特征,终端硬件、人机交互技术和内容是元宇宙 的入口。提升沉浸感一是在于硬件终端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如 VR/AR、 全息、体感、脑机等;二是在于配合终端吸引用户的内容应用。目前, Meta、苹果、腾讯、字节等科技巨头已围绕终端和应用展开激烈的竞争, 未来能够带来全新交互体验的终端何时普及,将是进入元宇宙的关键入口。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20)

我们认为元宇宙的发展必须强化及重塑 ICT 基础设施,海量数据计算、传 输需求,将带来算力和网络的迭代升级。计算层的升级一方面要求芯片算 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求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的协同分配,算力资源下沉, 云服务厂商阿里云、腾讯云、移动云等正着力布局边缘计算平台,CDN 厂 商 Cloudflare、Akamai、Fastly 等也在积极推动 CDN 演进升级为边缘计 算系统。网络层则是高带宽、低时延通信技术的升级,主要表现为 5/6G 普 及、WiFi 6/7 技术发展、千兆光纤入户和 10G FWA 升级。

4.1 计算部署方式向边缘转移,产业链上游基础设施及硬件厂商有望率先受益

元宇宙的实现需要云边协同优化算力分配,降低时延,应对海量数据高并 发的挑战。边缘计算采用“云-边-端”架构,核心逻辑是中心资源下沉。边缘 计算从上至下可分为中心云、边缘网络和终端设备三级,其中中心云由集 中式的数据中心和核心网构成,提供最密集的 IT 资源,同时是整个计算网 络的总协调中心;边缘网络是指从中心云到终端设备这一路径上的所有 IT 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终端设备并非孤立运行,而 有可能作为边缘计算的一部分被边缘网络调度以提供相应的 IT 资源。

通过将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相结合(即“边云协同”),使边缘节点聚焦于实时、 短周期的数据处理,而中心节点聚焦于非实时、长周期的数据处理(以防 止边缘节点计算饱和),如此一来可以极大地缓解网络带宽与数据中心压力, 同时增强服务请求的响应能力。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21)

边缘计算平台主要由云计算厂商和 CDN 企业构建,主要表现为云计算资 源下沉和 CDN 演进。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延伸, ICT 巨头将云计算能力 逐步扩展到边缘侧,推出边缘计算架构和平台。CDN 通过缓存内容由静态 向动态转变,实现向边缘计算的演进,目前海外主要 CDN 厂商如 Akamai、 Fastly、Cloudflare 和国内网宿科技等,均实现边缘计算平台布局。2020 年全球 CDN 市场总值为 120-130 亿美元左右,预计接下来 5 年都会以 20-25% 速率增长。

边缘计算进入规模化建设期,未来五年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增速达 19%,产 业链上游基础设施及硬件厂商有望率先受益。由于边缘计算整体架构与云 计算类似,我们参照云计算“基础设施及硬件-软件平台-应用服务”的投资节 奏。当前,ICT 巨头纷纷推出边缘计算架构和平台,边缘数据中心进入大 规模建设期。Markets and Markets 预测,边缘计算市场规模将从 2021 年 365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的 873 亿美元,CAGR19%。现阶段建议重点关 注产业链上游的相关基础设施及硬件厂商,如模块化数据中心建设、边缘 计算服务器、加速计算服务器。

边缘计算规模 算力双驱动,拉动服务器细分市场需求。边缘计算与人工 智能、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叠加能源、交通、制造等行业需求 的驱动,边缘服务器市场将迎来由点到面的快速增长,预计在未来五年成 为服务器市场增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根据 IDC,2020 年中国边缘计算服 务器的整体市场规模为 26.55 亿美元,未来五年 CAGR 将达到 22.0%,高 于全球 19.6%的平均增速。从出货数量看,2020 年中国边缘定制服务器市 场排名前三的厂商依次为浪潮、新华三和华为,TOP3 厂商占据全国 53% 市场份额。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高性能计算能力需求的升高,GPU、 FPGA、ASIC 等高性能加速处理器涌现。2021 年上半年加速服务器市场 规模达到 23.8 亿美元,同比增长 85.1%;IDC 预测,到 2025 年市场规模 将达到 108.6 亿美元。加速计算市场供应商集中度高,客户侧需求上涨显 著,2021 年上半年,浪潮、宁畅、华为位居供应商前三,占据了 70%的 市场份额。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22)

边缘数据中心建设带动预制模块化市场,具备成本优势和定制化解决方案 能力的公司有望脱颖而出。据 Frost Sullivan 数据显示,2020 年模块化数 据中心市场,前五大厂商占 46%市场份额,其中华为独占 21%,其余厂商 维谛、艾特网能、施耐德、科华恒盛和曙光节能同属第二梯队,市场份额 均在 5%-7%左右,竞争格局尚不明朗。未来随着边缘数据中心兴起,模块 化数据中心快速建设并交付的优势将集中体现,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控制 运输成本和前期建设材料成本将成为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4.2 元宇宙有望打开 5G C 端市场,FTTR Wi-Fi6 构筑千兆光网技术底座

元宇宙内容场景要求高带宽低延迟,为用户带来实时、流畅的完美体验。 视频类等弱交互 VR 业务对带宽需求 180Mbps,时延低至 10ms;而游戏 类等强交互 VR 业务中,带宽需求可达到 2Gbps-5Gbps,时延需求低至 5ms。这就要求网络基础设施增强网络能力,提升带宽、时延等性能,通过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及与算力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支撑元宇宙的超低 时延、超大带宽需求。

元宇宙丰富的内容场景催化下,有望产生 To C 的终端和应用,为 5G 产业 发展带来驱动力。目前中国 5G 基站建设总量在全球 5G 市场份额已占到约 70%,截止到 2021 年 11 月底,三大运营商 5G 套餐用户达 7.03 亿户,中 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 5G 套餐用户数分别为 3.74/1.49/1.79 亿户, 在移动用户中渗透率分别为 39.1%/47.1%/48.1%。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23)

5G 的高速率、低时延、低能耗、大规模设备同时在线等特性,能够支持元 宇宙所需要的大量应用创新。元宇宙有望以其丰富的内容场景打开 5G 的 C 端需求,提升 5G 网络的覆盖率,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商的整体市场 规模有望打开。未来 5G Advanced 技术也将推动 5G 网络性能提升 10 倍, 使 5G 能够融入垂直行业,助推云 XR、元宇宙的发展。

百兆宽带基本普及,全千兆宽带覆盖步入快车道。截止到 2021 年 11 月末, 我国千兆用户规模达到 3386 万户,在宽带用户中占比达 6.3%,其中 11 月份单月净增 861 万户。2022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 展规划》中,预期到 2025 年我国千兆宽带用户将达到 6000 万户,从目前 的发展情况来看,千兆用户规模将会远超预期。

FTTR Wi-Fi6 构筑家庭千兆光网技术底座,10/50GPON、Wi-Fi6、光模 块及光纤光缆产业链将迎来发展机遇。FTTR 架构下光网络末端进一步下 沉,将“光进铜退”以及 Wi-Fi6 延伸到各个房间。伴随运营商对家庭宽带设 备的加速集采,FTTR 部署将提升整体光通信(光纤光缆、光传输、光模 块)、Wi-Fi6 市场需求。

在全球光纤光缆市场,中国光纤光缆供应量占全球的近 60%,长飞、中天、 亨通、富通、烽火分别以 9.14%/8.28%/7.94%/7.49%/6.48%的市场份额排 进世界前十大供应商。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24)

光模块向高速率形态演进,行业向龙头企业集中趋势显著,国内企业逐渐 崛起。2020 年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 80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将达到 145 亿美元,未来数通市场需求是光模块成长的主要驱动。2020 年数通光模块 市场规模约 38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达到 8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20%。400G 光模块进入批量供应阶段,是未来数通光模块的主要增长点。 龙头企业规模优势促使光模块企业并购重组,行业 CR5 市场份额从 2015 年的 44%,上升至 2019 年的 62%。在 lightcounting 评选全球前十大光模 块企业中,中际旭创排名第二位,其他国内企业,如华为、海信、光迅科 技、新易盛和华工科技进入前十。市场份额方面,中际旭创、海信宽带、 光迅科技、华工科技进入全球市场份额前十,占比达到 30%。

Wi-Fi6 凭借高速率、低时延和多连接的能力,将成为元宇宙、XR、边缘 计算等前沿应用场景的关键网络技术。Wi-Fi 6 通过引入多用户特性达到提 升高密集网络中 Wi-Fi 性能的目的,与 WiFi5 相比,WiFi6 速率最高可达 9.6Gbps,时延最低可到 10ms,可支持最多 128 人同时上网,终端功耗降 低 30%。根据 IDC 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 WLAN 市场总体规模达到 8.7 亿美元,其中 Wi-Fi 6 占比 31.2%,规模达 2.7 亿美元,2021 年市场规模 接近 4.7 亿美元。截至 2021 年底,全球 Wi-Fi 6 终端出货量超过 20 亿台, 占全部 Wi-Fi 终端出货量的 50%以上, 2025 年有望增长至 52 亿台。

云计算与元宇宙(元宇宙行业深度研究)(25)

中高端 WiFi 芯片市场壁垒高,本土企业瞄准应用广阔的物联网场景切入 WiFi 芯片赛道。根据 BCC Research 预测,全球 WiFi6 芯片组市场规模将 会从 2021 年的 34 亿美元增长至 2026 年的 91 亿美元,CAGR21.7%。从 目前市场情况来看,WiFi6 芯片主要分为路由器 WiFi6 芯片、物联网 WiFi6 芯片以及手机终端 WiFi6 芯片。高通、博通、联发科等老牌 IC 设计企业在 手机终端和路由器高端 WiFi6 芯片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智能手机主流机型 均搭配其 WiFi 芯片。国内企业主要布局物联网 WiFi6 芯片,乐鑫科技、博 通集成等本土厂商已推出相关芯片;布局路由器 WiFi6 芯片的企业相对较 少,主要有华为、矽昌通信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