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1)

一般说来,遥感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858-1957年)和现代遥感阶段(1957年-至今)。广西善图科技有限公司

初期发展阶段的主要事件:

1858年用系留气球拍摄了法国巴黎的鸟瞰像片;

1903年飞机的发明;

1909年第一张航空像片的诞生;

一战期间形成独立的航空摄影测量学的学科体系;

二战期间彩色摄影、红外摄影、雷达技术、多光谱摄影、扫描技术以及运载工具和判读成图设备迅速发展。

现代遥感阶段的主要事件:

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射了TIROS、ATS、ESSA等气象卫星和载人宇宙飞船;

1972年:美国发射了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79m;

1982年Landsat-4发射,装有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m;

1986年法国发射SPOT-1,装有PAN和XS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10m;

1999年美国发射 IKNOS,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m。广西善图科技有限公司

卫星遥感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要的发展领域是应用卫星上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

气象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始于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上携带的气象仪器对大气的观测。随后,从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试验气象卫星到2010年底的50年时间里,全世界共发射了200余颗气象卫星,形成了全球性的气象卫星网,能够对地球大气进行准确、连续、全球范围的观测,为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的提高,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数据基础。

美国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TIROS 1号上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它在700km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了1135圈,共拍摄了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可用率达60%。美国从1960年至1965年间,共发射了10颗TIROS系列气象卫星。1966年2月3日,美国发射了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ESSA 1号,其轨道高度约1400km,云图的星下点分辨率为4km。至1969年,美国共发射了9颗 ESSA 系列卫星,获得了大量气象资料。广西善图科技有限公司

1969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流星1号”。之后又发射了“流星”2型系列卫星。

中国于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FY-1A),其获取的云图清晰度可与美国NOAA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卫星姿态问题,它只工作了39天。随后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三颗极轨气象卫星(FY-1B/C/D)和六颗静止气象卫星(FY-2A/B/C/D/E/F),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

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A 星(FY-3A)于2008年5月27日发射成功,FY-3B卫星于2010年11月5日发射成功。FY-3B与FY-3A组网运行,由原来的一天全球扫描2次变为4次,极大提高了对台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观测能力。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共计划发射6颗,其中01批2颗(FY-3A/B),为试验应用卫星;02批4颗(FY-3C/D/E/F),为业务应用卫星,预计使用到2022年。

风云四号(FY-4)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计划发展光学和微波两种类型的卫星。光学星按照东、西双星进行空间轨道布局(双星运行),西部星观测区域覆盖我国西部、印度洋、红海和中东地区并西接欧洲,东部星观测区域覆盖我国中东部、扩大到太平洋地区。微波探测卫星单星运行,定点在在能覆盖我国国土为主的最佳空间轨道位置。光学卫星将在“十二五”期间发射试验卫星,完成对试验卫星的评估和明确业务卫星技术状态,“十三五”发射风云四号业务卫星并接替风云二号业务的任务。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广西善图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