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成语博大精深,犹如浩瀚之海洋,大多数人穷一生也未必能得其精华。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相应的典故,因为有典故才会被称为成语。

是对作家的讽刺还是赞美的句子 是对作家的讽刺还是赞美(1)

闲来无事,喝茶读书看报成为常事,每每在写一些经济学家、文学家、诗人方面,我们的总喜欢用著作等身恭维、赞美这些人。我第一次听到著作等身这个成语还是在年初中的时候,和语文老师交谈金庸的时候,语文老师用著作等身形容金庸先生。从那时起,我一直觉得著作等身是一个作家的至高荣誉,或者说是极高的赞美。

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多,发现所谓“著作等身”并非是对一个作家的赞美,反而觉得是一种讽刺。在阅读顾问经典的时候,几乎没有见过谁用著作等身去赞美诗人、作家的。于是便查找其典故之所源。才发现原来这个“成语”成为成语的时间极短,最早出自于曹禺的《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用以赞扬老舍一身孜孜不倦。

为什么说,著作等身并非对一个作家的赞美而是一种粉刺呢?

自古以来,大凡大家试问有几位能达到著作等身。春秋战国,华夏最为伟大、最为精彩,最为骄傲的时代,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却每一个伟大人物做到著作等身。老子一生只此一部《道德经》,寥寥数万字却以成为哲学文献之经典,哲学至高峰,所含奥妙无穷无尽、无边无垠,试问有谁能撼动他哲学地位。孙子穷尽一生所出《孙子兵法》,乃兵家无尚经典,也未有著作等身,却是千秋万世兵家必读。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诸子,哪一个著作不是万字之间阐述万年之真义。

来到诗歌极盛的唐朝,诗歌才子辈出,最让我在意却非李白、杜甫等人,而是那个仅仅以两首诗名扬千古的张若虚。其名作《春江花月夜》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结构严谨,字雕句琢,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清末学者王闿运谓之“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评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传世两首,与著作等身可说是相去如天渊,即使如此也无法撼动张若虚诗人的地位。

是对作家的讽刺还是赞美的句子 是对作家的讽刺还是赞美(2)

再如,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等大家,皆一部经典流芳千古。未曾闻著作等身这流传千古的,等身者如乾隆,若不是因为他是皇帝,又有谁能看上他的所谓的诗歌呢?也许正因为他是皇帝才有如此多的三流是个留世。

著作等身并非是对一个作家的赞美而是极大的讽刺,但现如今我们有喜欢用著作等身去赞美那些作家,为何?

功利主义盛行,能认真做学问做学术专家越来越少,为金钱至上的专家越来越多,所谓专家出一本书就可以大赚特赚。看到如此“钱”景,当然少不了多多出书,以至于经典渐少,无病呻吟之书见多。因此著作等身者也渐多。

,